最近
有一則新聞看得人血壓飙升
1月22日
河南信陽一個姑娘回家時
看見了“慘烈”的一幕:
自己的房間被親戚帶來的孩子攪亂
滿地零食和垃圾
化妝品更是無一幸免
姑娘表示自己當時不在家
自己媽媽做飯沒能看住兩個男孩
于是有了這令人崩潰的一幕
大過年的
串門走親戚
最頭疼的問題莫過于
家!裡!來!了!“熊!孩!子!”

有“熊孩子”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緻命的是“熊孩子”還有一對“熊爸媽”
過年合家歡就像是進了動物園
處處都是“熊”的身影
“熊孩子”一邊大聲喧嘩
一邊拆家
行過之處如秋風掃落葉
看中的東西直接揣兜
看不上的東西往後一丢……
那邊叫着“親親寶貝”的“熊家長”
打着“圓場”:
“孩子還小,TA懂什麼”
“TA要你就讓TA拿去嘛”
“跟個孩子一般見識什麼”
……
“熊孩子”雖然可怕
到底還是個孩子
但家長總是成年人了吧!
“熊孩子”制造者
一個人的性格
與其家庭氛圍息息相關
家風影響家教
家教塑造性格
可見
“熊孩子”并非天生就是“熊孩子”
而是教出來的
“熊孩子”的家長
大多對孩子奉行“三無主義”:
無條件地滿足
無底線地縱容
無道德地寬容
就算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呼小叫
也一樣會誇“我的寶貝嗓門真洪亮”
就算孩子打碎了别人的東西
也多半理直氣壯、寸步不讓
“普天之下皆是我孩子的爹媽”
不僅自己寵着
不少家長
還常常以“孩子小,不懂事”為捆繩
對外界進行道德綁架
大有“普天之下
皆是我孩子的爹媽”的架勢
神不知鬼不覺
撇清自己家庭教育缺位的責任
殊不知
孩子年紀再小
犯下了錯誤也要依法承擔責任
而正因孩子年紀小
“熊孩子”犯錯
家長也會一起“受過”
《民法典》規定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
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
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
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救救孩子,别讓TA“熊”到大
某種意義上
“熊”是孩子的天性之一
他們這個年紀
對于這個世界
還有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但家長如果不正确引導和及時教育
當孩子隻剩下“熊”時
便覆水難收
尊重孩子之天性
而不是放縱孩子之劣性
引導孩子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這才是真正的教養之道
拒絕“熊化”
從你我做起!
同樣
對“熊孩子”的教育
不僅僅是家長的事
适當的時候要由社會一起參與
學校和社群也要承擔起責任
把教育落實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中
共同防止孩子變“熊”
讓祖國的花朵從小便有道德、懂正義
而被“熊孩子”影響的人們
該站出來時就站出來
不吝于給“熊家庭”上堂課
也是為了他們好
正好
這會兒快過年了
遇上不懂事的“熊孩子”
和視若無睹的“熊家長”
試試下面的錦囊妙計
為和諧社會出一份力
迎戰“熊孩子”方案
教“熊孩子”做人之前,謹記第一要義:切忌對“熊孩子”爆粗、動手、甩臉,咱畢竟是個大人,不能欺負小孩。
先發制人:提前收起房間内易碎物品、心頭寶貝等貴重之物,更不要随身攜帶!這招防患于未然,有效預防手欠型“熊孩子”打碎東西或者看上你的寶貝。
春風化雨:之是以有“熊孩子”的存在是因為作業太少,那就用教育改變人生。
第一步:進門一人一張卷子,正确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得到WIFI密碼;若有不服者,直接“靈魂拷問”——“期末考了多少分”“班裡排多少名”“有喜歡的小女生嗎”“你學習成績這麼差她會不會看不上你”。
第二步:欲揚先抑or欲抑先揚——“我是為了你好”“哥是過來人,一定要終身學習”。
以牙還牙:“熊孩子”父母幫着“熊”怎麼辦?你馬上生個娃養成“熊孩子”,明年去他家拜年!
小朋友們可愛活潑
是大家的開心果
給過年增添了很多歡樂的氣氛
不過凡事得有度
要是“活潑”過了頭
也會令人頭大
希望小朋友們和家長都守好相處的界限
講究玩鬧的分寸
千萬别讓過年的歡樂變成添堵哦!
本文轉自央視網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