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錄片《冰上時刻》:當熱愛成為超越|沸騰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已于1月7日上映,冰球少年背後家庭引共鳴。視訊/新京報

正在上映中的紀錄片《冰上時刻》,既是一部北京冬奧會的獻禮片,講述了冰球運動在中國的推廣,同時,它也是一部聚焦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的紀錄片,讓我們窺見中國親子關系、家庭教育的變與不變。

從2018年到2020年,導演劉漢祥用了三年時間,下了許多“笨工夫”,跟拍北京三個正在學習冰球的孩子的生活。這群孩子都是出生于2009年,紀錄片開拍時,他們才9歲,卻已經學了四五年的冰球。

跟其他運動不同的是,冰球是一項高度依賴父母的運動。因為冰球的對抗性很強,沖突相當激烈,孩子們上冰時的裝備也更為複雜,必須穿戴整齊、安全防護到位才能上場,否則很容易受傷。幾歲的孩子很難獨自完成裝備穿着,需要父母在一旁幫忙。

這也就意味着,冰球對父母陪伴要求很高。尤其是,如果孩子想要出國參加訓練,或者到國外專業的冰球學校學習,那麼也需要父母中的一方進行陪讀。

紀錄片《冰上時刻》:當熱愛成為超越|沸騰

▲《冰上時刻》中的于力凡和他的爸爸。

《冰上時刻》所聚焦的這三個家庭,為了支援孩子的冰上理想,不遺餘力地付出。

就比如95号曲瑞辰,媽媽每天開車載着他在冰場和各種學習班往返,為了他的學習“孟母三遷”,搬了三回家。

66号于力凡,正在創業中的爸爸工作非常忙碌,但他還是花費大量時間陪伴于力凡進行訓練,耐心地為于力凡複盤每一場比賽。

97号翟子男,媽媽幹脆辭掉高薪的律師工作,陪伴他到加拿大的冰球學校學習……

每個家庭面臨着不同的抉擇:是留在國内,還是出國深造?爸爸或媽媽,是否有一人要全職陪伴?孩子是将冰球當作一種興趣愛好,還是當作未來的主要方向?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選擇,唯一相同的是,父母在面對孩子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時,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因為他們無比在乎。

紀錄片《冰上時刻》:當熱愛成為超越|沸騰

▲在孩子是否需要出國,是否要走上職業球員道路的問題上,曲瑞晨的父母有不同的意見。

這是中國親子關系始終不變的那一面:父母對子女夢想的支援,掏心掏肺、全力以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代的“孟母三遷”可能就是跟到國外陪讀。但國人與家庭緊密的情感聯結,國人對家庭的眷戀,始終未曾改變。

一些改變,同時也在發生。在以往,體育運動更多是“從上而下”,孩子們學習某種體育項目,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基本是為了走職業道路才選擇了體育。

但《冰上時刻》中的三個家庭,是“自下而上”,三個孩子選擇冰球,首先是因為他們本身有天賦、有興趣。而冰球本身也是一項能夠提高孩子身體素質、增強孩子集體意識的運動,無論是作為職業還是興趣,對孩子的成長都大有幫助。

是以,雖然家長們免不了有望子成龍的意願,卻沒有強制性要求孩子必須走冰球這條路。如果孩子自己選擇了,家人就會全力以赴支援孩子完成夢想。

紀錄片《冰上時刻》:當熱愛成為超越|沸騰

▲翟子男的媽媽陪他一同到加拿大生活、學習。

這是中國教育發生變化的那一面:熱愛不再是唯目的論,也不是隻有功利主義,而有了更多的自我愉悅、自我超越與自我實作。

教育的目的改變了,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也會發生改變。有嚴厲,但更多是希望磨砺孩子的個性;有争執,但仍然尊重孩子的選擇;會迷惘,但還是會堅強地與孩子一起走下去……

是以紀錄片最後的父子爬山、母子滑冰,這日常化的溫情一刻,才顯得如此動人。

《冰上時刻》本質上是關于愛的,孩子們對于冰球的熱愛,以及父母如何以他們偉大的愛,支撐起孩子的這份熱愛。

就像紀錄片中于力凡的父親對于力凡喊出的鼓勵,“兒子,把杆子揮起來”。而《冰上時刻》本身則是父母對孩子熱愛的助力,“孩子,把熱愛揮起來”。

無論三個孩子最終是否以冰球為志向,可以肯定的是,父母陪伴他們追逐熱愛的這段旅行,彌足珍貴、不可複制。

特約撰稿人 | 于理(媒體人)

編輯 | 丁慧

實習生 | 韋英姿

校對 | 趙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