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1月27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五。“二十五,磨豆腐”,“豆腐”是“都福”的諧音,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祈福。
平山古月豆腐制作技藝。李三波攝
千百年來,豆腐作為一種營養豐富又老少鹹宜的食材,一直深受人們喜愛。明代詩人蘇平的《詠豆腐詩》以“旋轉磨上流瓊液,煮月铛中滾雪花”來形容豆腐的瑩白美麗,而北宋文學家蘇轼的《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則以“煮豆作乳脂為酥”形容豆腐的松香可口。
古月豆腐曆史悠久,是河北省平山縣的經典美食。平山縣古月鎮自古就有做豆腐的習俗,豆腐制作技藝在平山已有約2000多年的曆史,顆粒飽滿的黃豆和優質的水源,再加上幾代人傳承下來的豆腐制作技藝,成就了古月豆腐滑嫩、細膩、清香等特點。2018年,“平山古月豆腐制作技藝”入選石家莊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平山中古月村一位名叫李文學的農民,吸收了當地傳統制作方法,加以改進工具(豆腐布袋改成蘿,石磨磨豆改為水磨機),降低勞動強度,經長期經驗積累而形成了一整套精細的傳統制作工藝,用其工藝做出來的豆腐獨具香軟、細嫩、筋道、爽滑、味道純正、煮不爛、色澤純白、品質高等顯著特點,堪稱“豆腐當中的極品”。
古月豆腐制作一般是:在頭天午後選黃豆——用水浸泡黃豆(根據季節、氣溫确定時間長短,夏季泡的時間短點,冬季泡的時間長點)——撈豆(剔除雜質)——磕豆(打碎)、磨豆(磨出的豆沫是渣漿一體的)——潑沫(用适量開水把豆沫潑開)——上鍋台人工壓榨過濾——煮漿(掌握火候,把豆漿充分煮熟)——淘進原來潑沫的鍋裡——等待豆漿降溫到一定溫度後,開始點鹵,讓豆漿凝固成豆腐腦狀——把豆腐包放進豆腐框裡,再把豆腐腦淘進豆腐包裡,包裹好——用重物體放在豆腐包上進行壓制——成型——豆腐成品基本做成(成品再放置一宿再出賣)。整個制作過程大約需要30多個小時。
平山古月豆腐制作技藝飽含着平山古月一帶乃至平山縣域内群眾的民俗生活演變曆史,對于研究平山民俗史具有很高價值;涉及壓榨分離、點鹵等科學方式方法,具有科學價值;整個技藝展現了“民與食為天”,崇尚天然、天人合一的綠色飲食理念,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編輯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