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作者 | 甜甜媽

聽說過一個段子:

如果把家庭教育比喻成西天取經,

那孩子就是唐僧,而媽媽就是那個孫悟空,孩子一有事就喊悟空。

而爸爸呢,像八戒,平時悶不作聲,什麼輔導作業啊,參加家長會啊,陪孩子去興趣班,這些小事一律不管,還要擔心他是不是還留戀着“高老莊”。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中國家庭一直有個誤區,“男主外,女主内”。

爸爸們白天不是在辦公室,就是在見客戶的路上,

哪怕晚上回到家,精力也會放在手機上。

而在家庭教育中,一直是“昂貴的稀缺品”

大多數孩子都歸媽媽管。

有一組調查顯示:

高達77%的父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在1小時内,

僅有9%的爸爸陪伴超過3小時。

人們總是下意識地以為:

陪伴孩子是媽媽的事,與他無關。

是以這也是為什麼:

“孩子見了娘,無事哭一場”,

“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孩子是很單純的,

他們把“愛”量化為時間,誰陪我時間多,誰就愛我。

媽媽陪我多,我就跟媽媽親,

爸爸不經常陪我,他就不愛我。

是以,這就是爸爸們好奇的原因:

為什麼孩子越大,跟我越疏遠?

就像畫家劉墉說的:

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裡,沒有手。為什麼?

因為在孩子記憶裡,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可靠,但存在感不強。

心理學家說:

父親這個角色對孩子的影響相當大,

尤其是孩子12歲之前。

如果父親的陪伴少,

對男孩來說,他會失去榜樣的力量,變得自卑、叛逆,會影響學業和職業;

對女孩來說,她會失去安全感,變得不自信,甚至會影響以後的擇偶觀。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為什麼,要讓爸爸帶孩子?

美國秘魯大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蔡笑晚,大學沒有畢業,一家8口擠在16平米的出租屋,卻培養出了6個孩子,個個成才,被譽為「博士之父」。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現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5歲博士畢業,現任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博士;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為銀行機構擔任要職;

六女蔡天西,18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28歲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副教授。

衆多媒體采訪他:你的育兒秘訣是什麼?

他說:我把父親當成我的事業。

同樣,當年以一首《愛情鳥》火遍大江南北的林依輪,後來沉寂許久。

再次回歸娛樂圈,卻登上了「學霸家長」的寶座。

大兒子林子豪被排名全球第二、全美第一、号稱設計學院中的哈佛的帕森斯錄取,并獲得一個季度12000美金的獎學金。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小兒子Leo更是美國西岸排名第一的撒切爾中學,當年在中國招收的唯一男生。

在兩個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林依輪沒有缺席過。

他說:我最大的事業就是做好父親這個角色。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那個不陪孩子的父親,後來怎麼樣了?

世界不會虧待願意主動陪孩子的父親,也會偷偷懲罰那些“不陪孩子的父親”,

我表姐今年30歲了,人生中沒有結婚的打算,過年也不回家。

去年舅舅過生日的時候,舅舅在飯桌上說起來,就生氣:

“你還有沒有點數,都30了,還不結婚,老女人了,誰還要你。”

表姐說:

“我又不用你養,你管我什麼時候結婚,你先管好你自己吧。”

舅舅一下子就火了,摔了盤子:

“你怎麼跟你爹說話呢?沒良心的東西,誰養你那麼大?”

“誰養我那麼大?我奶奶,反正不是你。

你給我開過一次家長會嗎?你陪我逛過一次超市嗎?你給我買過一件衣服嗎?我在外面上學,你給我打過一次電話嗎?

我這輩子甯願不結婚,找誰都不會找你這樣的!”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表姐從小就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學習特别用功,每次考試都考前三,聯考也考到了一個省内重本,

按理說這樣别人家的孩子妥妥的人生赢家,可表姐卻是一個“缺愛”的孩子。

小時候,她學習好的動力,就是爸爸會陪她出去玩,

可是她考90分的時候,爸爸威脅她:“你考這點分,還上什麼大學啊,你對得起我們嗎?”

100分的時候,爸爸隻會說:“這有什麼啊,有本事考第一啊?”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小時候不管也就罷了,長大了還對表姐的工作生活之指手畫腳,

明明表姐在上海拿着高薪工作,舅舅舅媽非讓她回老家;

明明催她結婚,表姐一說:那借我點錢付首付,舅舅說:我沒錢。但轉身送兒子去了私立貴族學校。

明明一年也不發一次微信,可發微信竟然是問表姐要錢。

去年,表姐收到了舅舅的微信,說生意資金被套住了,需要周轉,一下把表姐的幾十萬都提走了,也沒有了下文。

可是舅舅有好幾套房子,随便一套都比幾十萬值錢多了。

我特别心疼她:你不愛她就算了,為什麼長大後還不放過她?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表姐說,從那一刻起,她對父親兩個字徹底死心了。

她非常不喜歡和男生接觸,覺得全世界都沒有好男人,所有接觸她的男生全都被她的刺逼遠離了;她更厭煩結婚,不喜歡小孩子。

她把父親的聯系方式拉黑了,說他老了絕對不會管他。

電影《年輕氣盛》裡也有類似的一幕。

弗雷德的女兒對父親聲淚俱下的指責與埋怨:你從不付出,對媽媽和對我都不付出……

她的爸爸幾乎從不關心她,都是媽媽在操心。

她從小就知道,自己要獨立,因為沒有人可以靠,隻能靠自己。

可是,父愛的缺位,讓她與異性相處充滿了挫敗,她特别容易招惹渣男。

别人對她好一點,她就覺得自己要和他在一起;

一句甜言蜜語,一塊糖都很容易把她騙進愛情的陷阱;

哪怕是别人的錯,她會下意識認為自己沒做好,委曲求全。

後來,她丈夫出軌,她的第一反應不是認為對方做錯了,而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對方才會犯錯。

看着她原諒丈夫,委曲求全,自己躲起來卑微痛哭的時候,我心揪得特别疼。

這個從小不被父親疼愛的女孩,長大了不過是想好好被愛一次,怎麼就這麼難啊?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世界也正在偷偷懲罰“不陪孩子的父親”

而對于男孩子來說,父愛缺席的危害在青春期就開始顯現了。

曾經有個紀錄片揭開了少管所孩子背後的隐情。

有個孩子從小就缺少父親陪伴,哪怕父親在家也隻會大呼小叫。

他從小就跟爸爸對着幹,氣得父親不管他,沒有人教給他對與錯,是與非。

14歲那年,跟同學打架,不小心捅了别人。

少管所的民警說,這種情況叫典型的父愛缺失症。

缺父愛的孩子情緒不穩定,性格沖動,内心也比較脆弱,容易激情犯錯。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小時候因為忙于工作缺席兒子的生活,導緻父子“反目成仇”。

兒子長大後一直攻擊父親:

“他讓我媽比一般女人更辛苦,是個零分父親,在家裡一無是處。”

宮崎駿說:

我畫了再多的動畫,溫暖了再多人的童年,也換不回自己兒子的小時候。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世界正在偷偷懲罰不陪孩子的父親。

當你躺在床上看手機,還想讓孩子好好學習?

不,

你收獲的同樣是一個喜歡躺在床上打遊戲,刷視訊的少年。

當你把輔導作業、講故事的時間讓給媽媽,自己盯着電視的時候,

你得到的同樣是一個,

不喜歡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喜歡看電視的孩子。

當你嫌孩子麻煩,不願意跟他交談,不喜歡和他玩玩具,不陪他出去玩,說工作忙的時候,

許多年後,

當你想和孩子交流,見面,

可能也會被遺忘在微信的一角,

因為你的孩子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你習慣性地認為“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

那麼那些年後,

你所有陪孩子上偷的懶,都會變成教育路上最深的遺憾。

父親前半生的懶惰,會造成後半生的孤獨。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那些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有多優秀?

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說: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父親的教育。

心理學專家指出,爸爸陪孩子的好處有很多:

●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哈佛大學研究:人生下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親密性,母親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二是獨立性,這是父親天然的優勢。

是以,爸爸的陪伴,可以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對錯,更有責任心。

同時更有利于養成獨立且自信的人格。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2歲到6歲是每個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對于男孩來說,爸爸是英雄,是榜樣;

而對女孩來說,爸爸是陪伴,是安全,

爸爸足夠的陪伴,不僅給孩子安全感,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探索世界,培養探索的能力,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養成。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強化性别認同:女孩更像女孩,男孩更像男孩

有研究顯示,

缺乏父親的陪伴,男孩會缺少陽剛氣,變得有點娘;

而女孩子會強迫自己變“兇猛”,有點“爺們兒”、“女漢子”

而爸爸的陪伴,會讓女孩更像女孩,男孩更像男孩。

女孩會更溫和而堅定,懂得底線和界線,不會随便就被一顆糖騙走;

男孩會更勇敢和有責任心,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同時還有強烈的是非觀念。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更懂得自律和自控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裡說:

媽媽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

爸爸則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

因為性别關系,爸爸會更強調規則意識,強調公平和責任,

是以媽媽适合當決策者,爸爸更适合做家庭中的執行者。

有研究表示,孩子在爸爸面前,往往會少了對媽媽的天然依戀和撒嬌,會變得更有規矩。

是以,爸爸帶大的孩子,在面對誘惑的時候,具有更多的自控意識與自律行為。

而懂得自控的孩子,才能掌握自己的一生。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孩子的智商情商更高

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天與父親共處2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

《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說:父親,對孩子的學習、性格、情感、品質、體質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這5件事,媽媽别管,必須爸爸來做!

《開學第一課》說: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

把你的孩子養育好,就是在賺大錢!

這5件事,媽媽别管,必須交給爸爸做:

● 每天至少陪孩子玩10分鐘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童年時期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遊戲是他們的日常活動,也是教育他們的最佳途徑。

有爸爸會說:才10分鐘?我天天陪孩子幾個小時呢。

您這幾個小時,是不是躺在沙發上刷手機、玩遊戲?

這是無效陪伴,沒用。

放下手機,全身心陪孩子玩。

這10分鐘,效果是你意想不到的。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每周至少陪孩子戶外運動一次

可以是爬山、踢球、打羽毛球。

有人統計過一組資料,

在2017年的42名聯考狀元中,有24人非常喜歡運動。

一個大學就讀于清華大學的聯考狀元說:

“我當初能考上清華,多虧了我的高中班主任每天帶我們踢球一小時!”

孩子運動後,會産生多巴胺,可以讓他保持亢奮的學習狀态,快樂地學習;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

每周兩到四次體育鍛煉,可以使腦内的海馬體變大,

這部分區域主管孩子的學習和記憶,越發達,孩子就越聰明。

爸爸跟孩子運動,不僅可以建立更親密的父子關系。

而且,在單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爸爸才能走進孩子的内心,也更能體會媽媽的辛苦。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每周至少陪孩子吃3次晚餐

晚餐是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的時光,也是一天的儀式感,

爸爸盡量不要缺席。

“寶貝,今天開心嗎?”

“有啥好玩的事情嗎?”

“有需要爸爸媽媽幫助的嗎?”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親子關系才能更融洽。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主動分擔家務

好的家庭關系是:從來不“幫”媽媽做家務。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家庭成員的一員,都有責任去維護這個家的幹淨和整潔。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爸爸做不做家務,會影響孩子的職業選擇,尤其是女兒。

爸爸不做家務的家庭,女兒傾向于選擇家庭主婦或服務型職業;

爸爸常做家務,女兒更願意挑戰CEO、企業高管等職業。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爸爸愛媽媽

有個父親對女兒說,“記得找另一半的時候,多看看他家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否恩愛,家庭是否和睦。

因為公公對婆婆的态度,很可能是你老公以後對你的态度。”

有機構曾調查過100個婚姻瀕臨崩潰的案例,有50%以上的人來自父母常年吵架、酗酒、有外遇、有家暴等家庭。

不信,去看看那些父親對母親呼來喝去、說話粗魯的家庭裡,兒子是如何了解婚姻的;

再去看看那些父親對母親體貼入微、說話柔和的家庭裡,兒子又是如何了解婚姻的。

千萬不要小瞧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人都是看到什麼,就會習慣什麼;習慣什麼,就會展現什麼。

是以,父親一定要學會愛的表達。

一個好的家庭關系,就是爸爸會說話,媽媽好情緒。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最好的教育是“媽媽說了算”

黃磊曾分享過,妻子教育孩子的時候,他是堅決站在她身後的,哪怕想法不一緻,也不會當着孩子的面反對。

當孩子問爸爸:「我可以做這個嗎?」「我可以不彈鋼琴了嗎?」

黃磊會問:「媽媽怎麼說?」

孩子們會告訴他:「媽媽不同意。」

黃磊就會說,他也不同意。

因為好的家庭教育,隻能存在一種聲音。

作為爸爸,隻要媽媽的大方向是正确的,那就堅定地站在媽媽的立場,了解和尊重媽媽的意見,貫徹執行她的理念。

但并不是說,讓媽媽承擔所有的責任。

而是,父母的作用不同,分工也不同。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媽媽是決策,是方向;

爸爸是榜樣,是陪伴。

養育男孩,

媽媽培養孩子習慣和品行,給男孩正确的三觀和底線;

爸爸教會他自信、勇氣、責任、格局,給孩子更好的榜樣力量。

養育女孩,

媽媽培養女孩的學識、三觀、性格,決定女孩的人生高度;

爸爸給她安全感,自尊、自愛、而後夫妻,給女孩好的婚姻模闆。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

“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一個家庭最大成功,就在于培養出一個優秀、上進、會感恩的孩子。

把這篇分享給爸爸:

陪伴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影響孩子一生。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 End ——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作者:小甜甜,1歲小甜甜協會宇宙第一後援團,自由撰稿者。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看了這個全網爆火的爸爸,才發現“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錯得多離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