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需求的孩子,不是成長中的孩子。
不會執拗的孩子,不是有想法的孩子。
孩子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後,會通過品嘗、奔跑、哭鬧等方式來探索未知的事物,也是在通過“對着幹”達到試錯的結果。
人生都是在不斷的嘗試,在錯誤中找出正确結果,孩子也一樣。如果爸爸媽媽不懂得如何和孩子溝通,隻是以身份打壓Ta,孩子被“屈服、壓迫”久了,自然就會開始“唱反調”。
爸爸媽媽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了解Ta們做這件事情的原因,然後尊重孩子的人格,建立信任的關系,試着溝通,一起解決問題哦。
一位媽媽留言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給女兒輔導數學的時候,突然有那麼一瞬間,我好像從自己身體裡跳脫出來,看見了孩子本身,我一下子覺得自己好殘忍:
眼前的女兒隻有6歲,一個偶爾還會在我懷裡撒嬌的小姑娘,我卻因為她不會解算式,總在心裡拿她跟其他孩子比較,想着人家怎麼都那麼聰明,口算心算都可以,而她還要數手指頭,剛講的内容轉眼就忘。為此我生她的氣,忍不住想朝她吼。
但在跳脫出來的那一瞬間,我深深地感覺到,眼前隻是一個孩子,一個第一次接觸十以上數學算式的孩子,我怎麼能按照我們學了十幾年數學的成人思維來要求她呢?不給她慢慢消化的時間,就斷定是她不用心,不聰明?我怎麼能用期望中完美小孩的标準來要求她呢?
很多時候,正是我們作為父母的期望、權威與控制,導緻了我們和孩子間的沖突。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僅僅是每一個當下我們能夠平和地陪伴着他們。
說到用孩子的視角來了解孩子,今天,我特别想說一下“執拗”這個話題。我看到很多關于孩子“執拗”行為的留言,特别是孩子什麼事都和父母唱反調,你叫他吃飯,他不吃,你叫他刷牙,他不刷,你叫他收玩具,他堅決不收。這些行為也往往是惹得媽媽們竄火的一個重要誘因。
這裡,我想對你說,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說“不”,恭喜你,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了,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2~3歲的小朋友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喜歡說“不”和“我”。作為父母,我們就要了解,孩子說“不”并不是故意和我們作對。一般來說,孩子的行為也不是針對我們的。孩子說“不”,表現出的是他自己做決定的堅持。
從孩子的角度看,說“不”與他感覺到自己是個越來越有能力的個體有關,與獨立和好奇有關,與期待成就和不斷增長的對事情做決定的勇氣有關。
是以,在不影響安全、健康和他人權利的前提下,允許孩子說“不”。從更多層面上講,孩子說“不”具有積極的意義,它是孩子發展獨立人格的一個标志。如果我們現在不允許孩子說“不”,等到他十幾歲時,将無法拒絕同伴或其他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1
孩子經常逆反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從小反抗力越強的孩子越有判斷力。德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追蹤調查了100名2~5歲具強烈反抗意識和毫無反抗意識的兩組兒童。至青年期,發現反抗力強的孩子有85%成長為意志堅強、深具判斷力的年輕人;而沒有擡杠意識的孩子發展成為意志力強的隻有24%,大多數則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青年人。
其次,我們也要認識到,大人的行為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孩子把大人的話當耳旁風,是有原因的——大人說講話太唠叨。當小孩能聽懂大人的話,開始懂得一點事時,大人就變得唠叨。孩子隻好捂上耳朵不聽,自我防衛。
如小孩打翻了杯子,大人開始責怪。逃避沖突的一種方法:孩子隻好不吭聲,像沒有打翻杯子一樣,避開與大人的沖突。不聽就不煩心,也就不會有沖突。
用拒絕聽觀察父母的憤怒反應,是檢驗父母的權威與孩子自主權範圍的一種方法。如:大人說,“我已經對你說三次了,你還不把它拾起來”,此時小孩不聽不拾,為的是試探一下父母的權威究竟到何種程度。
2
治寶寶執拗的6大技巧
● 要打開孩子的耳朵,先要傾聽孩子說話的聲音。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平時對孩子的要求常常置之不理。孩子的要求,對大人可能微不足道,而對他卻很重要。孩子因能力有限表達不清,大人就沒有耐心聽。這會使孩子感到沮喪和不被尊重。如果大人能經常傾聽孩子的要求,孩子也不大會拒聽大人的指令。
● 大人對孩子的要求應符合實際。大人常對孩子提些孩子搞不明白的要求,或是一次提出太多、太複雜或不明确的要求,孩子都難以實作。
● 不要在房間的另一端或背對着孩子發号施令,應面對孩子,最好是蹲下來,在同一水準面說話,讓孩子有親切感和被尊重感。
● 指令要簡單、親切。這個年齡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以大人的吩咐要清楚明了,易懂。
● 如果孩子對大人說的要求沒有反應,可通過另一種方式引起他的注意——移動孩子的身體。如叫孩子吃午飯,而孩子隻管玩,不理睬,可把他抱起來,帶回桌邊。如果他在傷害他人,又不聽勸告,要立即終止他的行為,帶他離開。态度要友好,不要強行把孩子拖走。
● 當孩子肯聽你話時要表揚,表示更多的關心和注意,如說,“我一叫你就過來吃飯,我很高興,謝謝你。”
3
重要提醒
孩子2~5歲時正是處于自我啟蒙期,他們開始動腦筋思考問題,觀察事物,若在此時壓抑孩子的反抗,或消除其反抗因素,反而會限制孩子獨立思想的能力,相反,應尊重孩子的個性。例如在家中,先要弄清孩子平日對各位長輩的教導接受或抗拒的原因,及時把孩子不講理或出現不适當行為的情況一一列出,不要給他亂發脾氣、借題發揮的機會。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單獨與他在一起,交流一天以來各自的活動、感受,最好不要有第三者在場。平時做父母的如發現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對時,就應坦率地向孩子道歉。隻要父母态度良好,方法得當,再犟的孩子也會向你敞開内心世界,做到這一步,再對症下藥,見效自然快得多。
為人父母與做其他事一樣,需要不懈努力、計劃安排及妥善解決問題。這雖是一項職責,但也可以變得有趣味、有回報。做個快樂的父母吧!
各位家長怎麼看
讀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