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張口就是“我不行”、“我做不來”,這類人在2017年被笑稱是“鹹魚”,而時至今日這類人也都習慣稱自己的行為是“躺平”。其實這種行為在心裡學生早就被發現了,名稱便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到底是個啥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先生首先提出“習得性無助”概念,概念講述的是一隻小狗看似被馴服,實則是“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實驗主角就是它,一隻活潑好動的小狗。賽利曼格教授将他放置到一個裝有蜂鳴器的鐵籠中,而後又給鐵籠接上了電線。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籠子中的蜂鳴器會随機啟動,發出極大的警報聲,受到驚吓的小狗起初會四處撞擊籠子,嘗試在籠子中逃脫出來。但籠子除了地面外均有電流,這樣小狗的行為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因為每當小狗觸碰到鐵籠都會被電擊到。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實驗過程反複進行了幾次之後,小狗便不再表現出好動、逃離的念頭。

實驗進入第二階段,塞利格曼教授關閉掉鐵籠上的電源,并有意調整蜂鳴器的分貝,而“絕望”的小狗卻不為所動。即便是蜂鳴器的聲音從聒噪變得細小,小狗變現的仍然隻是躺在地上嗚嗚地發出聲音。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與馴服不同,小狗表現出了人相同的意志消沉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則被命名為“習得性無助”。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當人重複在一件事上的失敗時,那他大機率便會選擇放棄努力,并給自己打上我不行、我做不到之類的标簽放棄掉。即便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會失敗,而拒絕再試一次。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這個心理問題它不僅僅會出現在成人身上,事實上不管年齡幾何“習得性無助”都會悄然在人心中萌芽。例如,孩子因為數學總算錯,便拒絕上數學課;孩子因為背不過課文,進而放棄學習最終開始厭學等。

不易被察覺的誘因

誘發成年人“習慣性無助”的原因容易被發現,而發生在兒童身上的“習慣性無助”誘因卻常常被忽視。

(1)家人過多的限制

孩子在建立與外界認知的過程需要不停的去探索,更需要切身的去學會控制和融入到環境當中。但家人往往會出于保護或希望給孩子養成習慣的目的,将不行、不準、不可以挂在嘴邊,這無形中讓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權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畏手畏腳,害怕嘗試更害怕嘗試後被懲罰。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2)家人的評價

孩子的行為目的大多來源于家人的評價,正向或負面的評價都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常常被家人評價為内向、害羞、笨的孩子便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便會在心中埋下自己是個“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印象,當真的搞砸了事情後瘋狂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更是讓孩子否定自己的能力,并拒絕去嘗試。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3)源于自身的否定

小孩子在成長路途上會遇見各種問題和失敗,而他們又會因缺少正确的分析能力而開始懷疑自己甚至表現出焦躁、不耐煩等抵觸情緒。這就像當孩子在學習使用筷子的時候,幾次嘗試都失敗後,如果得不到正向鼓勵便會歸咎于自身是個笨小孩,進而放棄嘗試逐漸開始否定自己,當家人勸導再試一次時,孩子表現的則可能是除不敢、不願意外的更暴躁的自閉情緒。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家人該如何正确引導孩子

其實在上面的叙述中我們便已經能找到答案了,那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和鼓勵。

(1)讓孩子擁有自主權

讓深陷“習得性無助”走出泥潭的方法,便是讓他擁有自信,家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讓孩子從小事開始嘗試。例如孩子認為自己永遠學不會筷子,那麼家長應該通過耐心講解、遊戲等方式充分調動起孩子的興趣後,再與孩子一同練習。過程中家長絕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負面情緒。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引導孩子還可以通過一起畫一幅畫開始,此類孩子往往會不知道該畫什麼而煩惱,此時家長可以先主動完成一半,給孩子留一半去填充,通過不斷的互動讓孩子從一點點的接觸到自己完成一幅畫。畫畫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完全可以嘗試使用橡皮、蘋果、手指來印章出一副創意畫,釋放内心的壓力後進而真正走出 “習得性無助”困境。

(2)正向且客觀的評價

所見的育兒書籍都在強調評價對孩子的作用,然而評價是一把雙刃劍,家長好意評價孩子時絕不能忘掉要從客觀這個次元出發。不合理的評價會讓孩子形成自大的心理,而自大心理不僅會在走出家庭後遇見失敗摔得更疼,更容易讓孩子不再信任家長的評價。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家長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應該遵循:

負面評價也需要講究技巧,過于直白不利于孩子身心發展。

評價不可以結果為導向,過程中表現出的努力、堅持才值得贊許。

關注孩子的過程中情緒,利用鼓勵方式引導孩子更好的努力和堅持。

評價應該有明确指向,要讓孩子明白好在哪,錯在哪

(3)積極幫助孩子分析問題

正如之前所述孩子更容易遇見問題,自身分心能力也不足,是以家長應該及時去發現并幫助孩子分析問題,一同找到正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像孩子寫字不好看,家長除了要安撫孩子表現出的怠慢或急躁等情緒,更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告訴孩子其實小孩子的手發育還未成熟,練字便是鍛煉自己的有效方式,這并不是你的缺陷更不是你的問題,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在嘗試一次不放棄就能寫出很好看、很好看的字。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4)擷取成就感優于一切鼓勵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此處其實仍有疑問,因為家長們平時對孩子很有耐心也給予了很多贊許,可為什麼孩子卻仍然沒什麼變化呢?

事實上,贊許、鼓勵隻是引導孩子的方式之一,所有贊許都應該有相應的成就感才能給予孩子不努力堅持下去的信心。成就感無時無刻的都在發生,從爸媽第一次為孩子伸出大拇指,到上學後老師的一句“你真棒!”都可能是澆灌孩子幹枯心靈的一潑清泉。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帶孩子畫畫從獲得家人的認可,到參與到外界比賽中去。從第一次到達比賽場地聽到家人的贊許,到第一次登台拿到名次直至最終拿到理想的名次,循循漸進中面對挑戰到獲得成就感,你會發現孩子真的是完全蛻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總結:

當孩子張口便是“我不行”時,或許并不是他真的做不到,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狀态無法自拔而已。家長、老師更應該去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并及時針對性地幫助孩子重拾信心。

開口就是“我不行”,鹹魚行為學名叫“習得性無助”

從“我不行”到“我可以”的心理變化其實很簡單,他真的隻需要最信得過、最能依靠的家人助推他一把便足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