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寶和奶奶睡就不親媽媽了?假的!

下面這些煩惱,媽媽們是不是有過呢?

“孩子都三歲多了,隻習慣和外婆睡,不願意和媽媽睡。平時也更聽外婆的話,媽媽一來就各種耍賴……老母親好心酸,真是誰帶孩子睡,孩子就和誰親嗎?”

“孩子平時和我們都玩得挺好的,一睡覺還是隻要奶奶陪……老人家晚上還要帶孩子睡覺怕身體吃不消啊!”

許多家庭都要拜托家裡的老人照顧小孩,出于種種原因,陪小孩睡覺的工作也由老人承擔了——比如月子裡為了讓媽媽休息好、老人主動承擔了帶小孩睡的任務;爸媽上班時間較長,晚上隻能讓老人帶孩子睡覺等。

時間一長,媽媽就有種感覺:孩子好像更聽老人的話,和媽媽不親了。尤其是睡覺,哭着喊着隻要外婆/奶奶,通常還會大喊“不要媽媽”——造成對玻璃心老母親的一萬點傷害。

是以“寶寶和誰睡,就和誰親”是真的嗎?

寶寶和奶奶睡就不親媽媽了?假的!
寶寶和奶奶睡就不親媽媽了?假的!

對于孩子來說,依戀關系的對象(主要看護人)越穩定越好。

而這個對象,當然最好是媽媽:媽媽作為孩子最早的喂養對象,能夠給予孩子穩定、持續的安全感,這是别人都無法和媽媽媲美的優勢。睡前陪伴,對親子關系有着重要影響,如果能由媽媽陪伴孩子入睡,當然是最好的。

如果孩子已經和其他主要看護人(如奶奶/外婆)建立了依戀關系,媽媽也實在不需要太擔心,更不要為了“搶回孩子”而強迫孩子适應分床睡——當孩子已經在生活中和老人建立了絕對依賴的關系後,如果突然被要求和奶奶/外婆分開睡,孩子會感到焦慮、恐懼,對心理健康并沒有好處哦。

寶寶和奶奶睡就不親媽媽了?假的!

其實,陪睡覺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很多媽媽也能感受,孩子平時都和媽媽玩得挺好的,隻是到了睡覺就隻要奶奶。

這其實隻是孩子對改變習慣的恐懼,而不是所謂“不和媽媽親”哦。

比陪伴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陪伴的品質。每天都抽時間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不看手機,專心地陪孩子吃飯、講繪本、玩遊戲,同樣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關心和愛護。不必盯着“誰陪睡覺”這一個名額啦。

寶寶和奶奶睡就不親媽媽了?假的!

确實,如果孩子能自己睡,就沒有“誰陪睡”的煩惱了!而且很多媽媽感覺,孩子上幼稚園了,再不分床、分房睡,是不是會影響孩子獨立性?

寶寶和奶奶睡就不親媽媽了?假的!

和孩子分房睡的時間不應“一刀切”,主要要看,孩子是否能整晚安睡、是否已經擺脫了分離焦慮。

一般而言,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開始嘗試。

準備給孩子實施“分房睡計劃”的媽媽,看過來!這個套路值得安排!

Step1:打造“長大”的榮譽感。

給孩子充分“熱身”,時不時向孩子灌輸這樣的資訊:“你是x歲的哥哥/姐姐了!好棒!”并且,關于“長大”的好處,也給孩子畫好“大餅”美好的圖畫:當了哥哥姐姐,就可以吃雪糕、去遊樂園自己一個人坐旋轉木馬……讓孩子主動向往“成為大哥哥、大姐姐”。

Step 2:打造分房睡的儀式感。

可以挑選孩子的生日等日子正式實施,标志着寶寶“長大了”!也可以提前帶孩子選購自己小床的用品,讓孩子自己決定床單的花式、房間的布置等。

Step3:溫柔的堅持,及時的鼓勵。

如果孩子夜裡醒來哭鬧,或者跑到爸爸媽媽房間來,媽媽記得給TA溫柔的安慰:

寶寶長大啦!媽媽相信你肯定可以自己睡得很好的!

然後,不管媽媽這時有多困,也要堅持把孩子送回自己房間。讓孩子知道,“分房睡”這個安排,媽媽是認真執行的。

寶寶習慣自己睡,對寶寶好,對帶娃的老人家也好——因為白天帶娃真的太太太辛苦了。媽媽本人通常都要靠默念10086次“親生的、親生的”才能撐過去,更别提上了年紀還要追着“神獸”跑一天的老人家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