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應楓介紹粵語童謠的産生及發展傳承情況 黃逸平 攝
中新網廣州1月25日電 題:作家曾應楓憂心粵語童謠傳承:口耳相傳顯得脆弱
作者 程景偉 朱英豪
南方非遺學堂第六期講座近日在廣州舉辦。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一級作家、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曾應楓,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記憶中的民間吟唱——談談近代粵語童謠”為主題,系統介紹了粵語童謠的産生、發展及其在當代的傳承情況。
特定曆史年代“緣事而發”的民間吟唱
中國的詩歌傳統源遠流長。曾應楓介紹道,詩歌很早便從中原傳到嶺南,明末清初粵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提到:“粵俗好歌。”“歌”指的是包括粵曲小調、粵讴、粵語兒歌在内的多種多樣的民歌。
曾應楓進一步介紹說,在這些民歌之中,粵語兒歌流傳于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即廣府地區),攝取了廣府人家在鄉間河湧、田野内屋的生活記憶,凝結着廣府人的鄉土情結,是嶺南民間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有觀點認為,在1919年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沈尹默、錢玄同、沈兼士發起的歌謠學運動之後,民間童謠才得以廣泛傳播。
然而,曾應楓在系統考證後發現,早在鴉片戰争時期,粵語童謠便已開始流行。她列舉了童謠《三元裡抗英》,作品每句以數字順序開頭,生動反映了三元裡人民抗英的頑強鬥争,鮮明展現了廣州群眾反對外來侵略的鬥志與勇氣,在當時流傳尤為廣泛。
到辛亥革命前後,革命者認為童謠“有益于未就學之童子”,“以歌謠啟蒙,開啟兒童的知識,顯淺易懂,頗為得法。”因而大力提倡,在報刊上發表或征集童謠作品宣傳和号召群眾推翻封建帝制。廣府童謠從此有了新内容,其接受群體更進一步擴大。
“粵語童謠是特定時代歲月的民間吟唱,留下了廣府地區近現代時期的生活痕迹。”曾應楓說道。在時政歌之外,粵語童謠裡還有更多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如《月光光》《雞公仔》等,涉獵内容涵蓋了社會、自然、曆史、地理等各方面。通過這些“緣事而發”的民間吟唱,童謠成為教兒童們學語、識物、認字的橋梁,也成為了人類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粵語童謠的“一歌多版”與當代傳承
在粵語童謠的傳播過程中,共時性與流傳的差異性是其呈現出來的典型特征,同一名稱的童謠在詞語或者情節内容上都會發生變化,出現了很多“一歌多版”的現象。
曾應楓列舉了較為典型的“一歌多版”作品,如《三元裡抗英》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5種版本,而伴随一代又一代廣府人的童謠《月光光》甚至有35個版本,分别來自廣州荔灣、越秀、海珠等區域。它們的内容豐富多彩,有的以“食”為主,有的加入風物風情,還有的加入了婚嫁等生活内容,充分顯示出民間文化的創造力。
談及“一歌多版”現象的原因,曾應楓說:“一方面,童謠屬于民間文學,對時代的發展變化有着敏銳的感覺,其内容也會随之變化。另一方面,童謠的流傳方式靠的是民間的口耳相傳,婦女與兒童既是創造者,也是傳播者,常常會在參與過程中加入地域色彩或個人的情感色彩。”
當下,粵語童謠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顯得尤為脆弱。正如曾應楓所描述:“兒童的知識從書本上來,興趣在電子和網絡上,不會唱兒歌成為一種常态。結果是一代孩子不會唱童謠,等他們長大後也不會教後代唱童謠,傳統童謠便漸漸地‘被遺忘’。”
作為一名文化學者,曾應楓懷有一定的焦慮。她說:“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産就是要保護民族尊嚴和民族文化的根脈,使古老的中華文明傳承有序、生生不息。而民間文學是一切文學之母,要将日漸式微的廣府兒歌傳承下來,要靠社會的推廣及教育傳承,要讓我們的大、中、國小生從小認識民間文化,傳承民間文化。”
曾應楓期待一些針對适齡兒童的實際舉措,并肯定了以廣州越秀區大南路國小為代表的中國小對于粵語童謠的傳承實踐。“這些學校不僅讓孩子們傳唱傳統粵語童謠,還鼓勵孩子們尋覓有情趣的生活場面,創作出新的童謠作品,目前已經産生了諸多成果。”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