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12歲後,父母可當孩子的“顧問”,切不可當“經理”

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是既暴躁又敏感的,而此時的父母也會變得非常卑微。

前幾天,江蘇常州的一名女孩,在大街上對待母親的行為,一度被推上熱搜。

雖然有很多網友對母親的遭遇無比痛心和惋惜,但是,也對母親的教育方式産生了強烈的質疑。

這名女孩當街“發瘋”,隻是因為一部手機。

女孩的手機壞了,自己存了4000元,想買一部iPhone13,也得到了母親的認可。

原本是非常順利的,但是,到了商場後,從業人員告訴小女孩:壞的手機是可以被修理的。

答應了孩子要買手機的母親,卻臨場反悔。

孩子12歲後,父母可當孩子的“顧問”,切不可當“經理”

兩人一同走出商場後,女孩的情緒暴發,母親在街頭指責這女兒不聽話。

一時之間,感覺自己被人圍觀的女兒,對母親拳打腳踢,甚至還用上了牙齒撕咬。

很多人看到這一幕後表示:這和自己在孩子青春期時的表現,完全一樣,不敢有任何的反駁。

但是,這一事件的發生和熱議,也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關注,甚至也有很多網友思考:青春期的孩子為何既敏感又暴躁?

孩子12歲後,父母可當孩子的“顧問”,切不可當“經理”

【青春期的孩子,為何既敏感又暴躁】

1、自主意識增強

像上述女孩一樣,在青春期出現如此敏感和暴躁的行為,是任何家長都不願意面對和看到的。

在自己疼愛呵護狀态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有上述行為,大多數家長都會心痛不已。

但是,面對如此敏感和脆弱的他們家長,也不敢有任何過激的行為,這也使得大多數家長面對他們時,也會處于無比委屈的狀态。

當孩子有這種情緒和表現,完全是因為處于青春期的他們自主意識非常強。

時刻想告訴身邊人,自己已經長大,但是,心智并不成熟的他們并沒有踏入成人的隊列,是以,才會有如此幼稚的行為。

孩子12歲後,父母可當孩子的“顧問”,切不可當“經理”

2、對面子越來越在意

注意青春期的孩子,之是以有如此沖突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在意他人的看法。

正是因為對孩子的過度在意,才使他們做出令家長無法接受的行為。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數家長都是非常頭疼的,但是,如何與青春期帶孩子和平友好相處,也成為了所有父母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孩子12歲後,父母可當孩子的“顧問”,切不可當“經理”

【父母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1、注重溝通,不做“一樣堂”的父母

如果要想與青春期的孩子成為朋友,和平相處,保持友善的關系。

作為父母一定要重視溝通,千萬不要和孩子保持距離。

父母設定出來的障礙,不僅會拉開關系,更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抵觸心理。

不僅會使青春期的各種症狀更明顯,甚至還會有愈演愈烈的态勢。

孩子12歲後,父母可當孩子的“顧問”,切不可當“經理”

2、聽取孩子的意見,給予充分的尊重

父母在與青春期的孩子交往中,要盡可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

最主要的就是多聽取孩子的意見,而不是将自己認為對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能做到這一點的父母,一定能和孩子保持友善的關系,即使青春期非常敏感,面對如此懂得尊重他們的父母,他們也會逐漸收斂自己的行為。

孩子12歲後,父母可當孩子的“顧問”,切不可當“經理”

3、保護孩子的隐私

大多數屬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記日記

然而,有些家長甚至會選擇私自打開孩子的記事本,想要看看孩子的思想動态。

雖然父母的這種做法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大多數孩子是非常反感和抵觸的,甚至會将父母列入到不受歡迎的人群。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盡可能給孩子儲存隐私的空間。

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消化自己的敏感情緒,親子之間的關系也能更和諧。

孩子12歲後,父母可當孩子的“顧問”,切不可當“經理”

4、鼓勵和引導,比強勢壓迫更有用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任何刻意打壓和強勢壓迫的行為,都可能會引起強烈的反彈,甚至使他們的敏感多疑變本加厲。

是以,父母要多鼓勵,以積極正面的方式引導,一定比打壓和挫敗式的教育效果更好,同時也能使青春期的孩子更溫順。

孩子12歲後,父母可當孩子的“顧問”,切不可當“經理”

【作者寄語】

松下幸之助曾表示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财富。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固執的,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但是,又想彰顯出自己獨立的人格,将對自己最在意的父母設定為假想敵。

無論如何在每個人的成長階段,青春期都是既敏感又脆弱的父母,隻有能理性地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才能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不僅能和青春期的他們成為朋友,更能對他們産生積極的引導,而不是彼此互相傷害。

今日話題分享:你認為:家長到底應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