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孩子取名字,關鍵還是要投入情感

近日,《二〇二一年全國姓名報告》釋出,2021年新生兒登記戶籍使用頻率最高的50個字依次為澤、梓、子、宇、沐等;男性新生兒中,使用頻率最高的10個名字依次為:沐宸、浩宇、沐辰、茗澤、奕辰、宇澤、浩然、奕澤、宇軒、沐陽;女性新生兒中,使用頻率最高的10個名字依次為:若汐、一諾、藝涵、依諾、梓涵、苡沫、雨桐、欣怡、語桐、語汐。

給孩子取名字,關鍵還是要投入情感

2021年新生兒名字使用最多的50個字

從2018年開始至今,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已經連續三年釋出全國姓名報告,社會各界普遍認為,該報告對給孩子取名“極具參考價值”。但如果關注這三次報告的話,會發現“參考價值”并沒有轉化為“實用價值”——給孩子取名的潮流這兩年并未發生太大的變化,使用的字詞看上去頗有“換湯不換藥”的樣子。

“謙修。我外公的名。”“紹禮,我爺爺的名字。”“外公是席儒,爺爺是慕謙。”……這是第一次姓名報告釋出時,網友有關祖輩姓名的讨論。再向前推,南懷瑾、徐悲鴻、納蘭性德、林徽因、李清照、卓文君等等,在讓人覺得其名“如雷貫耳”的同時,也由衷地令人欽佩他們的才情。從父輩這一代開始,中國人的名字變得随意,2014年的一個資料顯示:中國重名率最高的前四個名字分别是:張偉、王偉、王芳、李偉……

10後20後這兩代孩子,出現了大量的“澤、梓、子、宇、沐”,“若、諾、桐、欣、語”等字眼,其實已經比前兩代人取名有所進步。在古漢語當中,這些字眼也都有深切、美好的寓意,但架不住一窩蜂地使用,重複率一旦畸高,哪怕單一看還不錯的名字,也顯得乏味起來。有人批評道,從這幾年給孩子起名的狀況看,“有學曆,沒文化”在取名這方面展現得淋漓盡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取名風潮,10後20後這兩代孩子的父母,是在青春偶像劇的熏陶下長大成人的,日劇、韓劇、國産劇,這三個國家的青春偶像劇,無形當中給他們留下了巨大的影響,從電視劇角色姓名中摘取字眼反複組合,或者幹脆“拿來主義”,成為這代父母們的取名秘籍,貌似趕了時髦,但卻對落入了俗套渾然不覺。

中國人的姓名,連名加姓,絕大多數都是2個字到4個字,而中國人口衆多,想要取一個既有個性又有文化的姓名,确實難度有點大。但如果能放棄趕潮流、跟風思維,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其實沒那麼難。過去人的名字之是以好聽,是因為他們常去《詩經》、《易經》、唐詩宋詞中尋找靈感,中國古籍經典如山如海,從中選取一兩個字當作孩子名字,應當有“弱水三千,隻取一瓢”般的輕松。

但恰恰是這貌似輕松的行為,讓許多人皺起了眉頭。首先是找尋古籍經典,就成了一大障礙,很多人家裡,是沒有這類藏書的,即便通過網絡搜尋的形式,找到了個别篇章,對于如何選擇合适的字來使用,也會一籌莫展;其次是缺乏耐心,不重視給孩子取名,給孩子取名更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上戶口的迫切需要,而不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可以使用一生的“标簽”;也有不少人圖省心,會花錢請人起名,但這樣“請”來的名字,多顯得“假大空”,沒有父母情感的參與,這樣的名字也沒味道。

避免孩子的名字重複,就先要放棄在偶像劇角色姓名的狹小空間裡打轉。此外,立刻搬出《詩經》等古籍也不能起到根本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觀念,靜下心來,在給孩子起名的過程中,多注入一些情感,多花費點時間。相信隻要對孩子名字的立意有更高的追求,就必然會繞過諸多的取名“陷阱”,給孩子的身份證上,留下一個值得一看再看、反複品味的好名字。 □韓浩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