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要做半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寒假裡家長和孩子又開始了每天鬥智鬥勇的相處,做練習冊寫作業,這是假期繞不開的“難題”,母慈子孝與“雞飛狗跳”就隔着一個作業本。

如果你家孩子寫作業也喜歡拖拖拉拉、磨磨蹭蹭,除了題目不會做之外,或許孩子的專注力也有待提高。

寫作業太磨蹭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寫作業到底有多難?一位寶媽拍下了自己兒子寫作業的超長前奏。

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要做半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先要摸着牆找找寫作業的節奏,然後不忘訓練一下上肢力量,接下來還得做一個全身拉伸運動,最後才能練習一下寫作業。

這四步走都結束了,寫作業才可以逐漸地、緩慢地拉開陣勢。

不要以為男孩寫作業才會這麼費勁,女孩也夠媽媽受的。

另一位寶媽吐槽,女兒在寫作的半個小時裡竟然喝了八次水,可能是水喝多了,是以穿插着去了七次廁所……

這種頻率實在讓做媽媽的氣憤到苦笑,為了反制女兒的頻繁活動,她出大招了,将女兒房間地闆上擺滿了雞蛋,用“雞蛋陣法”将女兒團團圍住,再動雞蛋就會碎掉。

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要做半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這一絕招引來網友的圍觀和點贊,隻是不知道能否真的治好女兒寫作業好動的毛病。

為什麼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卻要做半天?我想這是很多家長的靈魂拷問,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孩子專注力不夠。

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要做半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衆所周知,專注力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嬰幼兒時期孩子遇到喜歡探索的東西就能晚上半天,那為什麼長大後反而退步了呢?

孩子的專注力究竟被什麼毀掉了?

有研究表明,國小階段的孩子每次可以專注于一件事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但如果孩子連30分鐘都無法專注集中,就說明有問題。

其實大部分孩子的專注力,倒是被家長自己毀掉的。是的,你沒有看錯,下面請自查一下,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犯以下三種錯誤。

在孩子專注于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叫停”

例如,當孩子做手工或其他遊戲的時候,家長陪在旁邊在,總想指導一二。

當孩子兩次三次都沒能成功組裝好玩具的時候,家長便開始手把手教導,殊不知家長打斷了孩子的思路,打消了孩子的專注。

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要做半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孩子自己學習或玩耍時,家長總是為其臨時安排任務

孩子在看書或遊戲的時候,家長總是無心地喊孩子的名字,讓其幫忙開個門、找個東西等等。

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要做半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為了完成這些臨時任務,孩子不得不從專注的事物中抽離出來,之後再想接續此前的思路,其實已經很難了。

錯誤的教育方式

有些家長為了提升孩子的大腦發育水準,采用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的教育方式。比如讓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聽英語,一邊做手工一邊做口算。

練來練去的結果是,哪一件事情孩子都做不好,而且原本擅長的事情也會變得越做越差。

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要做半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科學施策可助孩子提升專注力

家長要謹防以上幾種教育誤區,同時也要理性看待孩子專注度提升的問題,科學施策方能事半功倍。

首先,為孩子設定小目标

為什麼很多孩子玩遊戲可以很投入,寫作業或學習卻不行呢?

因為遊戲中有很多小目标在吸引孩子,成功即可獲獎勵,失敗可以從頭再來。

家長可以借鑒到培養孩子專注力當中,在學習中為孩子設定很多可見的小目标,讓孩子時常品嘗成功的滋味,得到應有的鼓勵。

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要做半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其次,為孩子設定适當的學習難度

家長在幫助孩子選擇學習内容的時候,要根據孩子對既有知識掌握程度,選擇稍高一些難度的内容,既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又能讓他們通過一定的努力解決難題,獲得成就感。

最後,減少打擾

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盡量不要從旁監督,以減少其學習的壓力。建議以隐形監督代替,比如設定鬧鐘或沙漏,讓孩子感受到時間在流逝。

等孩子做完一個單元的題目時再統一檢查,這樣孩子也有個吸收了解的過程,思路是連貫的。

明明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要做半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奶爸寄語:

最重要的一點需要提醒家長,當孩子在家專心做某件事的時候,家長應該盡量安靜地陪伴,玩手機、看電視都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且分散他們對自己事情的興趣。

要想讓孩子提高專注度,家長首先要示範如何專注于某件事并享受專注的過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