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家》雜志|張其成:讓好家風滋養孩子心靈

《教育家》雜志|張其成:讓好家風滋養孩子心靈

來源:《教育家》雜志2022年01期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家訓是一種無聲的囑托。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的行為準則和傳統風尚,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之際,就家風建設的相關話題。家庭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現今我們該如何看待家風?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張其成教授。

張其成

讓好家風滋養孩子心靈

文|本刊記者 姜乃強

《教育家》雜志|張其成:讓好家風滋養孩子心靈

什麼是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指山:“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在張其成教授看來,家規是家庭對孩子的約定,是一種剛性的要求,是需要孩子遵循的。人們遵循這種硬性的規定形成的風尚,會成為一種精神風貌或風氣。這樣的風氣雖然偏于軟性,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着人們,與孩子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這就是家風。好的家風将使孩子終身受益,成為一種潛意識影響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家庭教育是一種從起點到終點的全程教育、終身教育,兒童時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會對人的一生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家教育的展開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方式來實作的,表現為傳世的家風、家規與家訓。從古至今凡是能夠傳承不衰的家族,都有自已的家庭教育文化。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談及自家的家規家訓,作為“張一帖”醫學世家後人的張其成教授表示,張家這十六字的家規已傳承了數代人。在張家,孝字當先已經成為一種風氣,逢年過節孩子們都要來到老人身邊。十年一大聚,五年一小聚,寒暑假孩子們都要回來陪伴老人,這在張家已經形成慣例。

這十六字的家訓家規,是“張一帖”醫學世家傳承數百年的精神内涵的最好概括與總結。有賴于這樣的塑造人格,淨化人心,強調道德的家訓。張氏子孫造詣頗多。而“張一帖”醫學世家能夠傳承數百年而不衰、繁榮發展,與張氏家庭在家訓家規教育下所形成的家風,家德是分不開的。

《教育家》雜志|張其成:讓好家風滋養孩子心靈

如何涵養好家風?

2021年11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頒獎儀式在京舉行,安徽名醫張舜華喜獲殊榮。這位老人以超過半個世紀的精誠大愛和對家庭的堅韌付出,為世人留下了一段“孝女香”的傳奇。張舜華是誰?她是張其成教授的母親,一位培養出四位博士生導師的母親。已故“國醫大師”李濟仁的妻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張一帖”的傳人。

“母親經常義務給病人看病。這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談及涵養好的家風,張其成教授表示,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非常之大,而且身教要勝于言傳,父母潤物無聲的行動引領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重要作用,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形成一種潛意識的東西。

張其成的母親張舜華年幼時,家中唯一的哥哥不幸早夭,父親張根桂憂心家族醫學後繼乏人,加之診務繁忙,身體每況愈下。時年不滿10歲的張舜華成了家中的頂梁柱。做飯洗衣、砍柴,照顧父母和妹妹。由于善良孝順,張舜華當被地鄉親們譽為“孝女香”。

在張其成的記憶中,母親背着他們爬行在崎岖的山路上去出診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當時盡管條件艱苦,但是窮人來“張一帖”看病。父母不僅不收診費還會免費送藥。令張其成印象深刻的,是自家門前的一口大缸。夏天父母會放些解暑的藥茶給鄉親們飲用。冬天則為鄉鄰們施粥。為鄉親們送去溫暖。

如今,他的母親已經89歲,依然堅持為群衆義診。還拿出個人積蓄捐建了新安國醫博物館。“趁自己還能動,再為社會做些事”。張其成告訴記者,這是他母親常說的一句話。而正是張舜華的這種言傳身教,在其子女的成長中發揮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作用。

家風比分數更重要

盼子成龍,望女成風,希望孩子出人頭地,這是如今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面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這種重成才輕成人的現象,張其成認為正确的家庭教育,應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好家風是記憶是烙印,可以影響孩子的未來,家風涵養比追求成績更有意義。“

《孟子》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說明家庭建設與整個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家有家規,家有家德,家有家風,以家為載體,在家庭教育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如今的社會變得非常重要。張其成認為,家庭教育要注重引導孩子在頭腦中形成正确的價值觀,人生觀,人生在世不能隻是為了錢與名,更要有信念與理想。

張其成以孔子為例說,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乃人生三大不幸,孔子幾乎與這三個人生中難以承受的痛苦撞了個滿懷,但孔子卻能快樂生活,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找到了自已的人生目标,并能努力去實作自己的目标。孔子在30歲時就對天下一些重大事情有了自已的看法,積極投入政治活動,55歲周遊列國被人們譽為美談。

如今,人們過分關注孩子的成績。過度追求孩子的高分,過度開發兒童智力,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學習好,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但當孩子們真正擁有了這些之後,生活也許并不快樂。對于現代社會來說,培養孩子不急躁、不焦慮,具有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非常重要。張其成認為。成功不是有了多少錢。而是找到了人生目标,并能努力去追求。作為家長,要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引導孩子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對于孩子來說,聯考沒考好,考不上好大學,同樣可以大有作為。要尊重激勵孩子的選擇成長,為其找尋适合的發展之路。

家風是孩子的起跑線

許多家長有這樣的觀念: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此,他們争先為孩子搶拼優質教育資源,學區房,好學校,好老師,補習班等,成為他們讓孩子赢在起跑線上的砝碼,進而導緻孩子不堪重負。“起跑線一旦被限定為知識,人生就會被其所累。”在張其成看來,家風與家長的格局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特别重要。面對家長們“别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張其成認為“人的一生更像是一場接力賽跑”,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是孩子人生賽跑中最重要的交接點。是以,要讓孩子跑得更快樂更輕松更久遠,父母需要為孩子考慮周全,未雨綢缪。孩子的起跑線不應僅僅是名與利。而是家長的修養與格局。父母的思想高度決定孩子未來的出路。

張其成認為。對于中國人來說,有家就有家風。從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訓、家譜,到普通百姓家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家規,家教形式不同,傳遞的都是一個家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對孩子未來的成功與否,家庭生活環境的建設等,都有着重要影響。

家風實質上是一個家庭内在的精神動力,更是生活在其中的每個家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好的家風。對家人特别是孩了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素養、為人處世及生活習慣的養成等會産生積極影響。好家風是家庭的無價之寶。一個家族如果能人才輩出,與家族的良好家風傳承不無關系。

張其成表示,家風是無言而最直接的教育。現在很多父母抱怨教育不好孩子,總是一味地在孩子身上找問題,卻忽視了對自己的檢討。一些家長總想着孩了能博覽群書,自己卻一直玩着手機;總想孩子刻苦努力,付自已卻好逸惡勞。“父母是原件,孩了是影印件”,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張其成認為: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家風才是立足之本。因為家風家德是家庭的根。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是文明的延續。是一個家最貴的财富。家教與門風,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教育家》雜志|張其成:讓好家風滋養孩子心靈

讓好家風伴孩子快樂成長

張其成認為,在家庭教中,不僅要引導孩子孝敬父母,更要引導他們熱愛祖國。引導他們以自己所學回報祖國與社會,讓孩子快樂成長。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非常重要。基于這樣的認識,近年來張其成教授創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國學基金,傳播國學,弘揚國粹,并面向學生與家長舉辦《論語》夏令營及免費的線下線上講座,廣受社會各方贊譽。

張其成教授在多種場合,身體力行倡導“國學教育應伴随孩子的一生”,因為學國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是鑄魂的,能起到修心的作用。他認為國學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教育,更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人生觀的教育,日常行為方式的教育、道德倫理的教育,對于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有重要意義。

國學教育重在培養孩子的形象思維與創新思維,學習國學不可以為了應試。當然,孩子國學學好了,國文成績肯定會提高。但如果國學教育以知識為導向,以考試為目的,這種學習就會變成痛苦的事情了。在近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張其成教授多次送出了有關在學生中開展國學教育的提案。

“國學教育的目的重在培育健全的人格。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是自信的,快樂的,有人文精神的。如果一個小孩子不會笑,是很可怕的。為什麼不會笑?是因為心中沒有溫暖。為什麼沒有溫暖?是因為心中沒有陽光。為什麼心中沒有陽光?是因為心中沒有愛,既沒有得到愛也不會給别人分享愛,是以他不快樂。”張其成說。

人可以沒有知識,但是不能沒有快樂。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習國學就是建構精神信仰,是為了修心,心修好了,人格健全,就會快樂。為此,張其成教授建議,在家庭教育中應注重國學教育的知識傳播,讓孩子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信仰,在寓教于樂中感受快樂、幸福成長。

《教育家》雜志|張其成:讓好家風滋養孩子心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