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 位于上海市松江區九亭鎮滬亭北路上的三層小樓在挖掘機的運作下終于倒塌,至此,這場拉鋸14年的拆遷戲終于迎來結局。
戶主張新國一家再沒有回來看過一眼,對戶主張新國來講,這個房子可能已經成為一個永遠無法抹出的痛處。

記者曾采訪他,如果你14年前就簽了協定,現在會不會已經過上好日子了?
看着記者詢問的眼神,張新國知道,自己在這些人眼裡已經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笑話,低着頭歎了一口氣,沒有想回答的意願。
那被稱為上海“最牛釘子戶”的他到底得了多少補償?為何14年過去,終于願意搬了呢?
拒絕簽字,守護三層小樓
沿着滬亭北路往北行駛,就能看到馬路中央的一個三層農家小樓,是馬路上當之無愧的“風景線”,四車道到這裡一拐,直接變成兩車道。
以前,這裡是一個老城區,從1951年開始,張新國嶽父一家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
到了1996年,張新國花了20萬将這裡改成三層樓,把多餘的房間都租出去,最多的時候一家十口都在這裡,熱鬧非凡。
當時,張新國的這棟房子完全可以稱作是“豪宅”,上下3層樓,一條走廊連起兩棟上下3層的宅子。
一樓是養金魚的小作坊,二樓是客廳大堂,外加老張夫妻倆的卧室,三樓一進門,就是影音播放室小客廳,兩側分别是老張兒子和女兒兩家人的卧室。
居住在旁邊的鄰居評價:“絕對是那個時代最氣派的房子,大家都羨慕得不得了。”
張新國說,他給出的租金是三千一個月,有的是四千一個月,每年光是房租就能收了四五萬,日子也算不錯。
是以就當時來看,不論是誰,都不願搬離這樣的房子,對于張新國本人來說更是如此。它不僅僅是一棟房子,更是家,是親情,是安逸,是被人羨慕的榮譽。
然而,随着時代的發展,不論是哪個城市都在進行着新的規劃,一些老房子也在這一流程中徹底消失,成為曆史的塵埃。
2003年,泸亭北路正式建成,此時張國新一家已經在這裡住了将近40年。
在這一年9月,張家第一次收到拆遷的通知,此時他們還不知道這場14年的拉鋸戰正式拉開帷幕。
起初,張新國一家是十分願意配合拆遷的,并沒有太強的抵觸心理。可是在了解補償方案後,又跟自己理想的補償方案相差甚遠。
因為當時的賠償方案有兩個标準,一是宅基地證的數量,另一個就是兒子的數量。
而張新國這棟“大房子”的面積沒用,當時,一個村民的房子根本沒張新國的大,可是卻能得到大小中6套房子,這讓有兩個女兒的張新國心裡更加不平衡。
此外,張新國還找到了兩張宅基地證書,第一張證書并不是他的,而是他嶽父,87歲的徐老伯。可這第二章證書,未能獲得拆遷辦的認可,是以不能以此獲得賠償。
于是,這場談判的主要沖突在于,張新國想要六套房子,而部門隻能給四套,雙方都不能讓步,再加上當事人十分固執,就這樣僵直在那裡。
到了2011年,張國新的房子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推倒的,一直矗立在馬路上,影響自然不小。
随着時間的推移,張新國的事也被媒體不斷關注,經常有人上門拜訪。
每當面對這些人,張新國都會把自己這些年收集的資料一摞摞拿出來,包括各大媒體的報道集錦、老式宅基地證明、還有政策改動原文等等。
多次奔走,仍毫無作用
看着張新國這一股腦的勁,站在旁邊的嶽父徐老伯都看不下去,忙說:“現在扯這些還有什麼用,沒意思,沒意思!”
張新國是上海市政建設的退休員工,退休的這10年,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維權”上,隻要有一絲希望,就不辭辛勞。
為了讓相關部門相信自己的那張已經泛黃的,1951年的宅基地證明,他多次跑到檔案局查找檔案,好不容易找到這張由原青浦縣出具的宅基地證明就是現在的松江九亭地區,但還是得不到認可。
這讓張新國的心裡更憋屈了幾分,後來,因為權屬和土地使用權等各種争議,女兒一家三口的安置名額又沒有了。這讓他走進了“維權”的死胡同,不論想出各種辦法,按照規則,就是這樣的結局。
這些年來,張新國已經數不清自己到底跑到法院多少次了。每當查到有拆遷款的案子,他都會去旁聽,不論與自己的情況有關與否,他都研究得很認真,逐漸積累經驗。
此時,張新國的農田“豪宅”,已經成了“馬路豪宅”。
無疑,環境越來越差,房子也開始老舊,更何況在灰塵噗噗的馬路上,周圍公共汽車、汽車、機車絡繹不絕,來來往往,讓這所三層小樓一刻也靜不下來。
遇到修路的時候,房子旁邊就會放一塊鐵闆,車裡從上面路過,弄得“咯咯”作響,根本沒法休息。
此外,因為在馬路中間,張新國這棟小房子幾次成為“車禍現場”,每次還要張新國出來配合調查。
有一天夜裡,一輛汽車直接紮進了老張家房子下面的泥地裡,吓得他從睡夢中驚醒,睡眼朦胧地起來處理事故。
每當張新國提到這裡,淚水就不停地在眼裡打轉。這時有人就會問他:那為什麼現在還不搬走呢?
張新國不耐煩地回答:一直都想搬走,但是鎮上對我冷處理,我就頂在哪裡。現在自己甚至不糾結補償多少、幾套房子的問題,而是相關部門的态度問題。他們态度不好,那我也不客氣,偏就不搬!
到這裡,補償問題已經演變成雙方的态度問題,但是雙方都不服軟,隻能這樣幹耗着,讓本來就愁眉苦臉的一家人心裡更慌。
經過談判終于妥協,實作“雙赢”
時間一轉眼就來到了2017年,在漫長的歲月中,人的一切脾氣和情緒都被磨平了,這件“拆遷拉鋸戰”也終于要落下帷幕。
這年8月份,張新國終于簽訂了同意搬走。當然,這并不是突然發生的變動,而是當事雙方的情緒已經不同以往,既然态度有所好轉,那老張家自然就有了松動。
2017年初,張新國提出了兩種方案,要麼是貨币安置,要麼是就近安置。為此,街道班子三番兩次上門拜訪,與張新國面對面溝通。
明智的是,這次相關人員态度非常好,給予了張新國一家最好的面孔。
張新國說:“去年以來,街道幹部一次次上門,連黨工委書記也親自到我們家來了,讓我們很不好意思。”
街道動遷辦主任陸輝和副主任徐民強更成了自家常客,每次臨走還握手安慰“不簽協定沒關系、關鍵是你們保重好身體”,讓自己很感動。
而且張新國還四處打聽了陸輝的履曆,聽說他原來當過居委會書記,是說話算數、講信用的人,值得信任。
心理上的緩和,是張新國達成轉變的主要原因,甚至說自己很早就要搬,也不想影響交通,損害公共利益。
8月19日,陸輝、徐民強與張新國夫婦進行了最關鍵的一次溝通,雙方談了兩個半小時。
他們一方面曉以利害,另一方面動之以情,坦白真誠地告訴老張夫婦相關規則的不同結果。
這一次,雙方都得到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于是,張新國簽訂搬遷的消息逐漸傳到了親戚朋友那裡,紛紛打來電話詢問:你搬走了幹啥?是不是給了你6000萬?
面對這些不壞好心的疑問,張新國憤怒地回答:我一分也沒多拿,愛信不信!
這是真的,最後的補償結果跟當初并沒有差太多,還是四套房子,而張新國隻得到230萬拆遷補償和40萬的裝修費。
站在客觀角度來講,這的确不是很劃算,但此時的張新國已經不在意了,他說這次一口氣舒暢了。
針對老張家的其他部分訴求,街道動遷辦也争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融通解決。
比如,張家提出,房屋征收後,87歲的老人沒有房子住,想申請先支取自家的部分補償款用來購買一套商品房,街道動遷辦經過積極争取之後,幫其成功申請支取了70萬元。
又如,老張家有一套自主發明的魚飼料加工裝置,重達1.5噸,一時舍不得扔掉,于是,街道為其找了個臨時倉庫存放,并幫其運輸過去,解決了一家的難題。
另外,考慮到周三搬家時老張家隻有一位87歲老人、兩位近70歲的老人,陸輝還特地安排了四位志願者上門幫助其搬家。
說起這些,老張對記者說:“部門為我們考慮了不少,我們心裡也是十分感激的。”
如今,張新國終于離開了這塊“是非之地”,心裡也是五味雜陳。他曾對記者透露自己住在這十幾年的艱辛,每次旁邊有大卡車路過,房子都會震顫,再加上大大小小幾十次車禍,自己早已心力憔悴。
采訪時,張家的徐老伯從屋子裡出來,記着問搬家舍不舍得,他女兒徐阿姨馬上接過話茬,憤憤不平地說:有啥舍不得,早就想搬了!
這場從2003年到2017年的拉鋸戰,終于結束。如今再問及張新國對過去的這些有什麼感想,他說無非是從街道笑話,發展成了全國的笑話。
但張新國已經坦然接受了這一切,對于現在的自己來講,未來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以前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參考文獻: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上海最牛釘子戶堅守14年:一分錢沒拿,在馬路中央的日子不好過》
中國青年報《上海“最牛釘子戶”:部門态度溫和了,那就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