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一句話,能夠深入人心;

一句話,可以扭轉乾坤。

——凱叔

作者 | 桑榆晚

來源 | 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最近一個媽媽的短視訊火了!

她錄下了兒子的書包,試卷、紙張随意折疊,課本也塗鴉得破損不堪。她一邊翻,一邊還把兒子的書本、卷子扔在地上。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當她翻開兒子破爛的課本後,居然在封面背面上看到一句話:

“目标是清華和北大”!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這位媽媽的第一反應,不是欣慰,不是鼓勵,而是嘲笑:

她還解釋了原因:

因為這小孩吧,平時就一點都不聽話。

然後呢,目标還這麼遠大。

最後配的文案:

“你要是能考上清華北大,你老娘我就圍着鎮子裸奔一圈!”

視訊裡的男孩可能習慣了媽媽這樣的嘲笑,一直坐着一邊沉思,但很多網友卻坐不住了:

“我媽也總說,反正你也做不好,然後我索性就不做了。”

“我兒子書包倒出來也差不多這樣,但和他在班裡第一名不沖突。”

“這樣的嘲笑。我會記一輩子。”

對于父母來說,這隻是脫口而出一句嘲諷的話。

但他們沒意識到,這種語言上的打擊,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

大人否定的不是現在,而是一生

央視《心理訪談》有一期《啃老十年的背後》節目。

其中有個女孩,大學畢業10年了,卻理直氣壯呆在家裡啃老。

面對記者,她激動地指着母親控訴:

“不管我做得怎麼樣,她就隻知道潑冷水。”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女孩的記憶當中,父母永遠是那麼毒舌:

“将來你成事了,我給你跪下。”

“你要是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媽媽想用激将法讓女兒能把事情做好,卻沒想過,習慣性的“刀子嘴”,對于孩子而言,幾乎是一種精神虐待。

久而久之,女孩越來越不自信,慢慢得上了心理疾病。

她無法正常和人交流,隻能被迫在家呆着。

小時候媽媽說她“成不了事”,長大後真的應驗了。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生活中很多父母像這位媽媽一樣,喜歡用“打擊式教育”對待孩子。

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績時,可能會說:“不要驕傲。”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可能會說:“我說什麼來着,現在怎麼樣?出問題了吧!”

父母不當回事的一句話,卻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種子:無論我怎麼做都不能讓你滿意。

最後的結果是,孩子真的放棄了努力。

心理學教授洪蘭做過一個實驗,她發現人的大腦會受到外界語言的影響,進而變成觀念,引導行為。

是以她提醒教育者:

“不能罵孩子是豬。

罵他是豬,每天都是豬,最後變成豬。

這叫自我實作。”

大人很可能沒意識到,每一句脫口而出的貶低和吼罵,否定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當下,而是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未來的命

網上有個很火的短片叫《一句話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很紮心: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短片裡的孩子,直到人到中年甚至白發蒼蒼,還清楚記得父母的每一句貶低。

巧合的是,

小時候被說“不如誰誰誰”的孩子,一輩子都活在别人的陰影下;

小時候被說“生你是造孽”的孩子,長大後也把這句話說給自己的孩子

小時候被說“廢物”的孩子,長大後真的一事無成;

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人。

有一個經典的小故事。一個從小成績不好的孩子,因為媽媽的話改變了人生。

上幼稚園,老師對媽媽說:

“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闆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媽媽卻告訴孩子:

“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闆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你的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

上國小,老師說:

“全班50名同學,你兒子第49,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

回到家,媽媽對兒子說:

“老師對你充滿了信心。他說了,你并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就會超過你的同桌。”

上了中學,老師斷定他上不了重點高中。

媽媽回家告訴兒子:

“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後,兒子把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交到媽媽的手裡。

突然,就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裡大哭起來,邊哭邊說:

“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

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能欣賞我。”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

“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

不管是假是真,孩子一定會當真。

孩子的生活是積極還是消極,全在父母一念之間。

父母的嘴,藏着孩子未來的路。

父母經常說的話,就是孩子的命運。

鼓勵和認可,有點亮一生的力量

有個微網誌網友講過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我學習能力差,學什麼都很慢,了解力也不是很好。國小的東西很簡單,大部分人同學都能考滿分,我幾乎沒考過滿分。每次都被老師留下來補習功課。”

但就算是這樣,每次考試回家,媽媽一次都沒有罵過她。

好幾次,她很難過地問媽媽:“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媽媽是這樣回答她的:

“鍋越大,開水就越慢。

他們的鍋小,是以很快就開了。

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

你現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後會比别人做得更好!”

女孩在媽媽的鼓勵下,考上了人民大學。

她驕傲地說:“老媽做過很多非常厲害的事情,但我覺得這就是她做過最厲害的事情了。”

如果經常鼓勵孩子,孩子内心會有巨大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轉化為動力。

鼓勵、贊賞孩子,能喚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認同感,他才會向你期待中的方向前進。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暗含期待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所學校假裝對學生進行“智力測驗”,然後把一份學生名單給到老師,告訴老師:這些學生都非常有潛力。

8個月後再來到學校時,發生了一件讓羅森塔爾驚訝的事情。

——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提高很快,他們的性格也變得開朗,求知欲很強。

然而這些學生是随意挑選的,根本沒有什麼測驗依據。

是羅森塔爾的話對大家産生了暗示。

于是,老師會潛移默化更加重視這些學生,孩子們也是以對自己的未來更加負責,進而對自己要求更高。

後來,他們真的成了最有潛力的學生。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前段時間,在長春,有個國中男孩火了。

他被選為班幹部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很多網友直呼破防。

一開始,他緊張得都不知道說什麼,雙手不停搓着衣角,眼睛不斷瞅向老師。

老師笑着引導他:“瞅着同學說,别瞅我。”

他怯怯地說道:“我也不知道說啥好,就倆字‘高興’!”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可愛的表情引來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陣陣笑聲。

之後,男孩鼓足勇氣說:

“國小以後什麼班級幹部,老師都不選我,這次投票大家都選我,我很開心……”

正說着,男孩忍不住哭了出來,激動得泣不成聲。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也許之前,男孩很少被肯定過。

可現在,老師看到了他的進步,推選他當了班幹部,同學們也都投票選他,這給了他莫大的信心和認可。

在他漫長的成長經曆中,這可能真的隻是一件小事,但足以成為照亮人生的一束光。

也許因為這件事,他的人生,從此真的大不同。

人性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欣賞和贊美。

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往往取決于父母對他說了什麼,給了他怎樣的教育。

如果父母習慣了打壓式教育,看似是“為你好”。

其實是在毀掉孩子的自尊,讓他一輩子都生活在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恐懼中。

父母的認可和鼓勵,會成為孩子生命裡的光,伴随他們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被誇和不被誇的孩子,10 年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一句話

就像《麥兜的故事》裡說的一樣:

“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都隻愛你;

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隻信你;

我愛你愛到心肝裡,我信你信到腳趾頭裡。”

我們的認可和鼓勵,可以成為孩子生命裡的光,伴随他們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也許你不經意間的一句鼓勵話語,正在強有力地推動孩子的成長之路。

—— End ——

本文轉載于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萬個家庭,帶給父母美好希望,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