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萬不要害怕得罪别人,你可以得罪身邊90%的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不知為何,我們總是覺得一個人便勢單力薄,生怕不小心會得罪周圍的人,讓自己日後活得更加艱難。

有的人甚至會因為害怕得罪别人,在生活中唯唯諾諾處處退讓,甚至被他人侵犯了不少利益。

但是展開想象,世界上的人性格各異,價值觀念也千差萬别,哪怕我們已經卑躬屈膝地滿足迎合他人的喜好,必然還會引起另一部分人的不滿。

越是将自己的姿态放得低微,他人越是會看不起我們,認為人人都可以指使我們。

千萬不要害怕得罪别人,你可以得罪身邊90%的人

我們努力尊重他人,并不一定能夠換來他人的尊重,反而會讓别人看不起我們,因為我們是一個沒有原則底線,沒有骨氣的人。這家劉同也曾經提出過,我們不要害怕自己會得罪其他人,因為世界上總會有人不喜歡我們。

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人可以獲得所有人的喜愛。哪怕你是一個十分正直正義的人士,也會被那些心向邪惡的人所厭惡。

既然如此,我們更不應該懼怕得罪他人,隻需做好自己,何況從事實來說,即使我們不小心得罪了他人,其中也有9成的人都是我們不怕得罪的人。

因為我們能夠認識并長期相處的人,通常都與我們有着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是以這些人的身份地位通常與我們相似,有一些人甚至不如我們家的境界優越。

千萬不要害怕得罪别人,你可以得罪身邊90%的人

即使在生活中不小心得罪了他們,也不會對我們的正常生活産生任何影響。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讨好型人格,也就是中國傳統及常見的老好人。這些人總是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甚至會為了讨好他人,刻意降低自己的身份,壓抑自己内心的真實感受,去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事情。

這其實是一種并不健康的心理狀态。比如拒絕他人其實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需要處理,不可能随時随地為他人提供幫助。

但這些人就會被強烈的道德感所裹挾,不願意主動拒絕别人的請求。

千萬不要害怕得罪别人,你可以得罪身邊90%的人

同時當他們被别人拒絕的時候,也會有非常強烈的受挫感。他們太過于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似乎隻有從他人口中才能得到對于自我價值的認同。而他們做錯事情的時候也不會輕易原諒自己,反而會陷入深深的悔恨當中。

這類人沒有主見,喜歡凡事聽他人指揮,在他們的觀念中,别人永遠高于自己,擁有對自己發号施令的權利。同時他們也沒有屬于自己的原則,并且常常缺乏邊界感,分不清自己和他人交往時的界線。

邊界感其實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新興詞彙,主要指的是人們對于交往界限的判定以及重視程度。

千萬不要害怕得罪别人,你可以得罪身邊90%的人

如果一個人缺乏邊界感,就會常常将自己的事情交給其他人去做,把自己的意願加給别人,忽視了雙方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不應該擁有這樣的關系。

而擁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則會想方設法地讓别人喜歡上自己,哪怕是發朋友圈沒有人點贊,他們也會是以失落傷心,甚至開始怨恨他人。

但無論如何,這種将自我認同的價值觀念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心理,始終是不靠譜不正确的。

擁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大多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充分的照顧與關照。他們格外害怕他人抛棄自己或是不喜歡自己,這一切都源于他們内心中缺乏強烈的安全感。

千萬不要害怕得罪别人,你可以得罪身邊90%的人

是以他們也缺乏邊界感,希望能夠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攪在一起,讓自己更有參與感。

但是生活中本就有許多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發生,正如會有人不喜歡你這件事情,我們大可不必為此難過,隻需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即可。不僅生活中如此,進入社會工作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擺脫這種錯誤的想法。

在職場上将自己的姿态擺得很低,别人并不會是以覺得你是一個謙虛有禮的人,反而會認為你非常好欺負,将各種各樣的工作都交給你來完成。

擁有這種心态的人,常常會在面試的時候被面試官壓制,認為自己真的一無是處,進而接受與工作内容完全不比對的薪資。

其實工作與生活都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我們需要接受面試官的選擇與審視,我們也有選擇自己是否開啟這份工作的權利。

如果在面試一開始,我們就釋放出了害怕得罪别人的信号,面試官自然會得寸進尺,一步步壓榨本屬于我們的利益。

這種不自信也會讓他人覺得你是低價值,可以被欺負的,并不利于我們正常的生活與工作。

千萬不要害怕得罪别人,你可以得罪身邊90%的人

要知道作為一個平平無奇的打勞工,我們并沒有機會結識身價上百萬的富翁。那些能夠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并且被我們得罪的人,通常都是那些身份地位和我們相比對的人。

即使在工作中不小心得罪了上司,也沒有必要是以擔心。我們不應該将自己束縛在一份工作當中,如果這個公司的企業氛圍極差,我們也沒有必要繼續留下來。

何況作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即使失去了這份工作,我們也可以找到更好的未來。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一點都不困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