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蕃茄狂歡開局為本片拉開了血紅色的帷幕,蕃茄、紅酒、草莓味果凍、車尾刹車燈、紅色油畫、紅裙子、口紅……紅色成為了影片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它暗示着蒂爾達 斯溫頓飾演的母親背後隐藏着一個巨大的悲劇。同時“母親現在”與“兒子當年”兩時間軸同時觸發,交叉并行,同時,導演大部分時間都依靠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鏡頭語言來傳遞思想内涵,對白不多,懸念營造十分出色。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幸福總是如此相似,不幸卻總是各不相同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劇讓原生家庭的影響被重視。這讓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某某罪犯,是在原生家庭中受盡冷落,缺乏關愛。那些罪犯的扭曲的人格全都是成長過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換言之,他們的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錯在父母。

但原生家庭就是孩子成長中全部問題的根源嗎?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顯然也不盡然,反社會人格的形成是個複雜的過程,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反社會人格其實僅僅是針對人類社會而言。反社會人格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冷漠,無負罪感,缺乏恐懼,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但如果換個環境試想一下,如果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孤身生活在叢林中,又會怎樣?這些特征會不會反而成為适應自然法則的優勢呢?

人類社會并非與生俱來,是逐漸形成的,弱肉強食的記憶一直烙印于我們的基因中,既然存在生理上“返祖”的嬰兒,從理論上來講,心理上“返祖”,出現不接受社會馴服的孩子,這種機率也應當是存在的,隻是我們無法預測它們是否會被觸發還是永遠沉默而已。這種觸發器隐藏在每個人的基因裡,觸發了孩子偏離“正常”的軌道。而這個觸發器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它可以是父母的關愛不足,也可以是不良的資訊環境,更可以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使然。電影中的Kevin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不可否認,Kevin的母親EVA确實是個不太稱職的母親,但Kevin也确實是個有些特殊的孩子。我們總在苛求每個母親都要偉大,在養育上做得盡善盡美。千百年來社會始終有種偏見——大多數母親不都把孩子養育成才了嗎?你為什麼不行?一些小的疏忽或差錯,總容易遭受周圍人(特别是長輩或丈夫)的指責。但任何母親都不是完美的,有時候的一些不耐煩是可以接受的,有時候的一些照顧不周也是可以了解的。EVA與Kevin之間确實存在溝通障礙,Kevin缺乏足夠的關愛,那是她的過錯。但在此之外的,我們卻也不能忽略她撫養Kevin直至成年的日日夜夜,忍受凱文種種刁難的過往艱辛。她并沒有放棄過自己跟兒子之間糟糕的關系,而是力所能及地去彌補,去改善這一切。誠心而言,她并沒有那麼差。即便Kevin奪去了她的全部,她依舊一如既往地探視他,給予擁抱。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成為完美的母親。世上也沒有任何一本教程能教導父母“如何教出絕對正常的小孩”(所謂“絕對正常”是指符合“社會大多數”——異性戀、無自閉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無暴力傾向),即使有此教程恐怕也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百分百做到。是以我們在挑剔那些父母的毛病之前,也請先肯定他們為之付出的努力。

正如那句老話”未經他人苦,勿勸他人善。”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錯位的愛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幼年子女能和父母建立一種特殊的映射關系,使孩子能時刻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和态度。這無形中讓父母成為孩子的另一個自己(或特别重要的角色)。但如果父母始終忽略或回避孩子的情緒需求時,孩子會變得極度渴望愛和關注。進而可能産生以下過程: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孩子的情感會在被忽視過程中受到嚴重傷害,為了獲得孩子應得的愛和關注,他們開始隐藏自己的渴望并試圖從其他途徑獲得彌補。他們開始進行嘗試性的模仿試驗,很快他們發現可以通過演戲的方式來操縱父母和其他人,進而獲得自己想要的關注,特别是所期望人的關注。逐漸地,他們會演變為一名演員,戴上各種各樣的僞裝和面具。如果在這過程中,父母始終沒有注意到孩子的這種行為并予以正确地糾正的話,孩子可能會變得自私、無情和善于僞裝自己。長此以往,雖然他們還被我們稱之為“小孩”,但心理已然扭曲。他們已經完全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個人界限,認為自己淩駕于他人之上,其自我意識變得無邊無界。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而電影中的Kevin極其敏感而聰慧,是以他能察覺到Eva對他的複雜情緒,既愛他又惱他,既想擺脫他卻又不得不維持母親的角色而照顧他愛護他。慢慢地,Kevin變得既愛母親又讨厭她,想擺脫她又渴望她,這些複雜的情緒不斷在Kevin心中絞結。最終,因為某些契機,他逐漸認定母親并不是真心愛他,她隻是在僞裝成一個稱職的母親角色,是以他想方設法地想要撕下母親的僞裝,他一次次地激怒她,用一種近似于精神折磨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想法。Kevin的這種情結顯然帶有某種虐戀的成分,他所采取的種種極端手段的目的就是要讓Eva無法擺脫他的存在。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最典型的一幕就是Eva把自己珍藏的地圖貼滿房間,并對Kevin解釋說“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帶有個人印記的房間。”而随後,Kevin便在那房間的牆上噴上了屬于自己的墨迹。Kevin開始對Eva的任何精神寄托表現出一股由嫉妒形成的強烈毀壞欲。最終,當他發現父母要送他參軍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抛棄”,是以他怒不可遏,進而開始了血腥報複。

可最終Kevin并沒有殺害母親EVA,為什麼?是因為心底的愛?顯然不是,因為他認為一個殺人狂魔的母親會讓她的虛僞更加暴露無遺,他希望人們無時無刻地提醒着Eva,她作為他的母親,讓她始終以一個殺人犯母親的身份存活于世。這就是他極度的愛衍生出的極度的恨。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可在兩年後的一次監獄探視中,當EVA問出“為什麼”時,Kevin沉默了,他笃信自己的理由,他是為了報複母親,讓EVA的虛僞公之于衆。現在死了那麼多人,連家人都雷射了,他覺得母親會徹徹底底地憎恨他,唾棄他!這樣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她,這樣誰都不用再僞裝下去。

可Eva堅持下來了,連續兩年對他探望,沒有咒罵沒有譴責,依然把他當作兒子。這時候他開始迷惑,如果把家人都殺了還不能讓母親恨我,那我還有什麼理由懷疑她是愛我的呢?

是以他便有了片尾那句“Now I'm not sure why I did it。”

《凱文怎麼了》失敗的教育,是罪責,還是過錯?

聽着Kevin最後那句話,伴随着片尾曲“一天我路過孤兒院,停留在院牆外,看孩子們玩得多愉快。那一旁卻有個男孩沒人理睬,我問他為什麼不去玩,他轉過身,放聲哭出來。誰也不要我,誰也不要我,我野生野長,像野花一樣,沒有爸爸的撫愛,沒有媽媽的吻,我是個孤兒,誰也不要我……”的緩緩吟唱。

我不禁五味雜陳,Kevin的心靈的孤獨我似乎有些懂了。他敏感,時刻關注着父母的變化,他聰明,但是卻沒有找到正确的和父母溝通的方式,無人可說,也無人能了解他心中的壓抑與苦悶,Kevin成為被困在深淵中最孤獨的孩子,隻不過他沒選擇傷害自己,而是傷害他人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