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脈時代生活挖掘“新京味兒”

把脈時代生活挖掘“新京味兒”

在日前舉行的“精品電視劇創作的現實轉向”論壇上,“新京味兒”成為研讨焦點。“京味兒題材不應該局限于胡同題材”“影視人應該深入地去開掘”……專家與業界代表的發言,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

“京味兒”,顧名思義即北京獨特的文化韻味。而一提起“京味兒”具體的構成元素,許多人想到的可能仍是皇城根下胡同裡傳來的陣陣吆喝、四合院承載的人情冷暖,大栅欄的老字号、琉璃廠的紙墨香,還有老北京“有裡兒有面兒”的講究……這些歲月深處的印記風貌,時至今日仍然深入人心。

濃郁厚重的“京味兒”,也成了北京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富礦。近年來,《什刹海》《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等一系列“平劇”,在胡同生活上着墨甚多,從不同側面講述了普通百姓的悲歡離合,展現老北京人在時代變遷中的生活熱忱。從社會價值上講,這些充滿“懷舊情懷”的作品,記載着老北京的煙火氣與人情味,撫慰着許多人的文化鄉愁,也成為外界了解北京、愛上北京的一張名片。

描寫老北京的文藝作品,成為我們的“拿手好戲”,這當然是好事。但也要看到,随着光陰荏苒、時代進步,北京這座曆史文化古都,已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地理空間的擴充、經濟形态的更疊、生活面貌的變遷、功能定位的演進,全面更新着城市的外在和肌理,也豐富着“京味兒”的内涵和外延。不僅胡同生活發生了巨變,在胡同之外,還有無數廣闊的生活場景——“大廠”大廈的格子間内,懷揣夢想的新北京人奔走忙碌;中關村的咖啡廳裡,創意滿滿的“金點子”拔節生長。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們生活于斯、奮鬥于斯,這片熱土之上,有太多故事值得訴說;萬家燈火裡,有無盡悲歡有待描摹。

文藝是一個時代的鏡子。今天的北京,是相容并蓄的北京,“新北京人”的生活狀态,普通家庭的柴米油鹽,以及城市轉型的重大事件、所思所獲,都是可供講述的題材。近些年的市場上,倒也出現了不少聲稱描寫“新時代北京”的都市題材劇,但城市在其中充其量隻是“背景闆”,地域特色不鮮明、北京文化不突出、時代生活不典型、現實關照不強烈,着實不夠“北京”,也缺乏味道。城市文化是曆史和現實的縮影,是一種身份識别标志,也彰顯着價值理念、精神追求。如何從城市萬象、民生百态中提煉精華、把準核心,超越“胡同生活”的思維定式,拒絕脫離現實的懸浮編劇,摒棄不痛不癢的表面刻畫,挖掘最值得書寫的“新京味兒”,形成有特色、有溫度、有人情味的作品,仍是需要深思之處。

一座城市的最大魅力,從來不在高樓闊路,而在文化内涵與城市形象。放眼望去,國内外許多城市都在着力經營自身的文化名片,閱聽人廣泛的都市題材劇正是可以大加利用的途徑。鮮明的“新京味兒”,會讓城市形象更加亮眼,也會激發更多人對所在之城的歸屬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