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上海兩會

聚焦上海兩會

“把綠水青山放在心中”,這是市政協委員、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柏國強10年來履職的準則,幾乎每份提案都聚焦“綠色生态”。從最早的“将低碳理念融入世博會”,到“推動長三角區域生态環境社會共治”,再到“建設綠色低碳環保産業園”,他以環境領域為原點,向外發散思維,形成一篇篇專業度強、“跨前一步”的提案。

今年上海兩會上,他繼續為綠色低碳話題“加碼”,拟遞交《發揮上海的優勢,推動綠色低碳新賽道》的提案。希望結合上海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既“優勢互補”又打造“輻射效應”,助力上海綠色低碳發展,同時帶動綠色低碳産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為研究環境保護,每年有一半時間“在路上”

去年上海兩會上,柏國強遞交了《關于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下要下好綠色低碳環保産業發展先手棋的建議》的提案。不久後,市經濟資訊化委回複:“十四五”将把綠色低碳轉型作為推進節能環保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工作統領;到2025年,建成一批特色節能環保産業園區。這份提案後來經由市政府相關上司批示,推動了建議的落地落實。

過去一年裡,柏國強一直惦記着這份提案,不斷注入新内容。他在前往外高橋發電廠調研時發現,通過采用清潔煤電技術,其發電效率和污染減排在全球領先。與專家學者展開“頭腦風暴”後,柏國強建議,倘若能夠将技術優勢“擴容”,或許能夠推動綠色産業新程序。比如,發電廠可以将煤炭燃燒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并重新制作成甲醇,通過技術創新把成本降到傳統煤化工以下,這将成為清潔煤技術的突破。這樣一來,還可以形成發電效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清潔煤電整體解決方案,更提升綠色産業的經濟效應,也為産業園區建設注入更多可能性。

柏國強的提案是“跑出來”與“聊出來”的。他做過這樣一個統計:每年大概有一半時間都用在走訪調研上。從生态保護園區到綠色環保企業,再到赴其他省市學習參觀,一份份報告被“打包”回辦公室繼續研究,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

午飯還沒來得及吃,柏國強就匆匆把手機架在桌前,隔屏開啟互動——這是不久前他擔任“書香政協”領讀人的一幕。委員們隔屏交流上海在綠色生态方面的新進展,“我雖然深耕環境領域,但跟不同人交流探讨往往能碰撞出新想法。”他說,履職的每一天,都在豐實思考、自我提升。

十餘年前開始醞釀,今年要為“新賽道”注入新想法

12年前,白綠相間、印着“愛地球”的“世博綠色出行低碳交通卡”在市民間掀起了争相購買的熱潮,一張卡彙聚了一噸碳名額。這一“低碳世博”概念,就來自于柏國強與同僚們的策劃。那時候,他認為“減碳”的核心是讓全社會都能接駁綠色理念、健康生活。天更藍、水更清成為柏國強一段時間研究的重點。

“生态環境好了之後該怎麼辦?”善于“跨前一步”思考的柏國強早早開始探究,他認為,環境保護必須與經濟發展相适配。經過多年的沉澱,面對綠色低碳賽道,柏國強有話可說。

今年上海兩會上,柏國強拟遞交提案認為,綠色低碳是一個全過程、各領域共同推進的“長久賽道”,上海不僅要降低碳排放量,還要發揮技術、裝備、服務的綜合優勢挖掘綠色新動能,“一增一減”間找準平衡點。他在調研中發現,上海擁有許多成熟的對口項目,若能以此為紐帶開展合作幫扶,将在全國範圍内帶動減碳技術更新與綠色産業發展。

上海将綠色低碳理念融入“五個新城”規劃建設,進而實作高品質發展。柏國強作為主筆人,還領銜了民盟上海市委《關于加快上海“五個新城”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的建議》的調研。提案建議,建立橫向統籌、縱向協調、市區關聯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管控機制和體系,以科學的目标管理倒逼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能源和産業結構、生産生活方式、空間布局。柏國強認為,可針對正在建設的能源消費統計核算與計量體系,搭建區域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核算與跟蹤評估體系。

作者:占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