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作者 | 主創團·牧青野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網友的分享: 爸爸工作比較清閑,從小陪伴她長大,媽媽常年在外掙錢,很少有精力照顧她。

她原本以為,自己最愛的,會一直是陪伴她整個童年的爸爸。

卻沒想到,長大後,她對爸爸完整堅定的愛,被自小很少在她身邊的媽媽,輕輕松松用錢“奪”走了。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評論區有很多網友表示了解,大家都覺得對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在他們長大經曆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物質方面的幫助,确實能給他們很大的助力。

也有網友認為這個女兒太過勢利,爸爸辛辛苦苦在家照顧她20幾年,她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在長大後更愛那個會掙錢,從小很少陪伴在她身邊的媽媽。 為了怕引起誤會,發文的這個女兒在文中就已經說了,她并不是不愛爸爸了,隻是在長大後,面對成人世界接踵而至的壓力,她開始需要媽媽給她提供的力量感,她想得到媽媽的經驗指導,也想和媽媽一樣能事業有成。 長大後愛媽媽,并不妨礙她依然愛着爸爸。

的确,抛開“我們如何解讀孩子的愛”這個争議,這件事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在孩子的人生不同階段,父母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在這個故事裡,爸爸提供了孩子成長所需的情緒價值和安全感,媽媽提供生存價值,幫助孩子更有力量地适應這個世界。

當然,也有很多家庭,在内陪伴孩子長大的是媽媽,在外賺錢的是爸爸,相應的,情緒價值的部分就由媽媽來提供,而勇敢闖世界的力量感也就來自爸爸。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爸爸媽媽同樣重要。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很多人都說,孩子是這世上最大的“負心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明明之前還是小棉襖,一眨眼就變成了漏風的“黑心棉”。

其實,孩子并不是不愛我們了,而是他們的成長需求随着年齡的發展,一直在變化。

年幼時,父母的陪伴,能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長大後,父母的積極榜樣,能給孩子正向的情緒價值。而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沒有顧慮,有勇氣成長為更強大的自己。

孩子,終将是要成為獨立自我的人。

身為父母,不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好這三點:

兜底能力

我之前在教室做過一場親子活動,内容很簡單,讓父母給孩子讀一封信。 有位爸爸給讀高一的女兒寫的信,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孩子,我知道你最近壓力很大,但不要忘記爸爸媽媽一直在你身後。 如果你擔心沒考好,不要害怕,這并不代表你失敗。

如果你以後考不上大學,沒關系,我們可以做生意,可以學手藝,最不濟,還有爸爸媽媽養着你。 你的人生路還很長,高中隻是你無數風景中的一處。 再堅持一下,多年後你再回頭看,現在的困境根本不算什麼。 隻要你努力了,就不後悔,失敗了,再重來,大不了回家,你依然是我們最珍愛的寶貝。

我至今都記得那個畫面:爸爸讀完信,那個剛上高中,因為跟不上課程,整個人都灰暗了的女孩,眼角的淚光閃了閃,笑容就溢滿臉龐。 我想,那種被爸爸無限呵護、支援、信任的感覺,會像燈塔,照亮孩子未來的無數時光吧。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而時下很多青春期的問題,卻恰恰是因為溝通而起。 很多家長也有這個擔憂:不怕孩子遇到困難,就怕孩子遇到困難後不信任父母,不願意和父母傾訴。

在做教師這些年裡,很多家長都跟我傾訴過這樣的心聲:從中學開始,孩子和我們之間的話題變得越來越少,我們總想多靠近他們,多了解他們一點,但孩子卻總想從我們身邊逃開。

在我看來,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有青春期的叛逆因素,也有孩子因為第一次掙脫父母懷抱“試飛”時的慌亂和無措。

父母可以包容他們的無措,了解他們準備成長為大人時的慌亂,讓他們知道,無論如何,我們永遠會站在他們身後。

孩子之是以為孩子,大人之是以為大人,不就是因為我們是他們的父母,亦是他們人生路上的老師嗎?

就像龍應台在《目送》裡寫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兜底能力,更像是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遇到困境時,身前有燈,身後有港。 父母給孩子的兜底能力,既在當下,也在未來。是當某一天我們離開後,我們給他們的安全感,依然能夠化為精神力量一直陪伴在孩子身旁。

無條件的愛

最近讀《鄭淵潔家庭教育課》,書中講到鄭淵潔在發現學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兒子鄭亞旗後,把兒子領回了家自己教。 為了教好兒子,他耗時兩年,編寫了十部故事體家庭教材。 他編寫的教材,包含道德修養、生活技能、學科内容、文化藝術,幾乎覆寫了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圖檔來源于《鄭淵潔家庭教育課》 鄭亞旗也在父親的精心教育下,最終成長為了很出色的人。 去年9月份熱播的《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就是由他擔任出品人。

有人說,鄭淵潔創造了一個停留在平面上的童話世界;而現在,鄭亞旗則把父親的童話事業發揚光大。

女兒鄭亞飛,在初二之前,成績比較一般。但她更适合學校的教育方式,也喜歡群體生活。鄭淵潔認為女兒暫時成績一般,并不是什麼值得焦慮的事,真正重要的是聯考成績 。他很了解女兒學習的真實水準,也知道讓女兒在哪個階段發力更合适。

果然,他的女兒高三畢業時拿到了全年級第一,成為學霸。一路過關斬将,被6所美國名校錄取。

知道孩子适合什麼樣的教育,知道怎樣讓孩子保持實力,知道哪個年級加速才合适。這一切都離不開鄭淵潔這位父親超強的定力。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也不是放任不管;相反,是無論孩子如何,都能一如既往地鼓勵、相信和支援孩子。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麼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網友們回答: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總結起來也就是5點:尊重、接納、了解、不索取、彼此成就。

誠如鄭淵潔,對待兩個孩子,沒有同一标準的嚴苛束縛,而是因材施教,給予适合他們發展所需要的養分。

無條件的愛,沒有交換,沒有恐吓,也沒有威脅。 而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你,隻是因為你是你。

情緒價值《蘿西與蘋果酒》一書中,作者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光,雖然當時正處在一戰末期,社會動蕩,但在他的孩提記憶裡,四季都充滿歡樂。

這一切都隻因為,他有一個無論身處何境,都堅強樂觀的母親。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在風景如畫的科茨沃爾德鄉間,母親帶着一大群孩子,食物貧瘠、木屋破舊、父親不知歸期。 日子雖然凄苦,但作者的母親,總能把難熬的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她會帶孩子們夏天摘林間的野果,冬天嘗屋檐上的冰淩。會在小屋跳舞,穿上絲綢睡衣彈鋼琴,優雅的就像油畫中的貴族少女。 最混亂的時代,這些孩子卻有最快樂的記憶。

媽媽的樂觀情緒,讓孩子們一直活在家的溫暖中。 媽媽的自立,和在艱苦日子裡把生活過成了詩的能力,也讓孩子有了很好的榜樣。

就像作者所寫:“我對母親的最初印象,她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堅強、慷慨。在她神經質的喋喋不休背後,永遠帶着一種無形的、莊重的教育。”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松時,孩子就會立即感到愉悅。”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情緒價值,其實就是讓孩子在輕松的環境下,向你走近,在潛移默化中,用積極的情緒感染孩子。

和女兒的相處中,我經常會對她“反話正說”。 之前上籃球課,她因為力氣太小,投球時經常連籃闆都挨不到。 看到她氣餒,作為忠實拉拉隊的老母親,我總會興奮地大聲鼓勵她:“哇,太厲害了,比昨天投得又近了一點。” 其實,我就是想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每一天的你,在媽媽的眼裡都是最棒的。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後來有一次,女兒邀請朋友來家裡玩,因為一些原因,朋友被媽媽接回去了。 看到朋友走了,女兒喪氣地垂着頭:“今天本來是美好的一天,現在成了不美好的一天了。” 我剛要出口安慰,她卻說:“本來是不美好的一天,不過好朋友已經陪我玩了半天,又變成美好的一天了。” 沒想到,我最開始面對她失敗時表現出的情緒狀态,給她做了一個積極的榜樣,更為她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經驗。

父母的言談舉止、行為态度,每一個細節都在告訴孩子,你面對事情時的情緒狀态。

而這種态度,才是影響孩子的根本所在。

20年的父愛抵不過媽媽遲來的“富養”: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勢利眼”

父母給孩子的兜底能力,是我們為孩子建立的安全感,成為了他們的精神力量,讓這份力量引導他們心無顧忌地一路前行;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我們對他們的信任和支援不摻和任何雜質,無論他們成績好壞,優秀與否; 而父母提供的情緒價值,最深遠的意義,是讓孩子在積極的氛圍中,養成樂觀的性格,對未來充滿希望。

父母的言行舉止,成為了孩子的榜樣和方向。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智慧的父母之愛,支撐孩子的安全感、創造力和社會适應能力。

因為愛的情感底色,大于任何科學的教育行為。而如何表達愛,如何把“愛”落實在日常的生活細節和教育行為中,卻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但是,正因為我們的不完美,才給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可以思考、創造,在親子關系中彼此支援、共同成長。

教育孩子,是父母人生的必修課。願這堂課鋪就孩子的未來之路,也願我們自己的人生,因為養育而幸福、圓滿。

讓我們共勉!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