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作者 | 主创团·牧青野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 爸爸工作比较清闲,从小陪伴她长大,妈妈常年在外挣钱,很少有精力照顾她。

她原本以为,自己最爱的,会一直是陪伴她整个童年的爸爸。

却没想到,长大后,她对爸爸完整坚定的爱,被自小很少在她身边的妈妈,轻轻松松用钱“夺”走了。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评论区有很多网友表示理解,大家都觉得对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在他们长大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物质方面的帮助,确实能给他们很大的助力。

也有网友认为这个女儿太过势利,爸爸辛辛苦苦在家照顾她20几年,她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在长大后更爱那个会挣钱,从小很少陪伴在她身边的妈妈。 为了怕引起误会,发文的这个女儿在文中就已经说了,她并不是不爱爸爸了,只是在长大后,面对成人世界接踵而至的压力,她开始需要妈妈给她提供的力量感,她想得到妈妈的经验指导,也想和妈妈一样能事业有成。 长大后爱妈妈,并不妨碍她依然爱着爸爸。

的确,抛开“我们如何解读孩子的爱”这个争议,这件事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在孩子的人生不同阶段,父母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在这个故事里,爸爸提供了孩子成长所需的情绪价值和安全感,妈妈提供生存价值,帮助孩子更有力量地适应这个世界。

当然,也有很多家庭,在内陪伴孩子长大的是妈妈,在外赚钱的是爸爸,相应的,情绪价值的部分就由妈妈来提供,而勇敢闯世界的力量感也就来自爸爸。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爸爸妈妈同样重要。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很多人都说,孩子是这世上最大的“负心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明明之前还是小棉袄,一眨眼就变成了漏风的“黑心棉”。

其实,孩子并不是不爱我们了,而是他们的成长需求随着年龄的发展,一直在变化。

年幼时,父母的陪伴,能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长大后,父母的积极榜样,能给孩子正向的情绪价值。而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没有顾虑,有勇气成长为更强大的自己。

孩子,终将是要成为独立自我的人。

身为父母,不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好这三点:

兜底能力

我之前在教室做过一场亲子活动,内容很简单,让父母给孩子读一封信。 有位爸爸给读高一的女儿写的信,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孩子,我知道你最近压力很大,但不要忘记爸爸妈妈一直在你身后。 如果你担心没考好,不要害怕,这并不代表你失败。

如果你以后考不上大学,没关系,我们可以做生意,可以学手艺,最不济,还有爸爸妈妈养着你。 你的人生路还很长,高中只是你无数风景中的一处。 再坚持一下,多年后你再回头看,现在的困境根本不算什么。 只要你努力了,就不后悔,失败了,再重来,大不了回家,你依然是我们最珍爱的宝贝。

我至今都记得那个画面:爸爸读完信,那个刚上高中,因为跟不上课程,整个人都灰暗了的女孩,眼角的泪光闪了闪,笑容就溢满脸庞。 我想,那种被爸爸无限呵护、支持、信任的感觉,会像灯塔,照亮孩子未来的无数时光吧。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而时下很多青春期的问题,却恰恰是因为沟通而起。 很多家长也有这个担忧:不怕孩子遇到困难,就怕孩子遇到困难后不信任父母,不愿意和父母倾诉。

在做教师这些年里,很多家长都跟我倾诉过这样的心声:从中学开始,孩子和我们之间的话题变得越来越少,我们总想多靠近他们,多了解他们一点,但孩子却总想从我们身边逃开。

在我看来,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青春期的叛逆因素,也有孩子因为第一次挣脱父母怀抱“试飞”时的慌乱和无措。

父母可以包容他们的无措,理解他们准备成长为大人时的慌乱,让他们知道,无论如何,我们永远会站在他们身后。

孩子之所以为孩子,大人之所以为大人,不就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亦是他们人生路上的老师吗?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里写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兜底能力,更像是父母给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遇到困境时,身前有灯,身后有港。 父母给孩子的兜底能力,既在当下,也在未来。是当某一天我们离开后,我们给他们的安全感,依然能够化为精神力量一直陪伴在孩子身旁。

无条件的爱

最近读《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书中讲到郑渊洁在发现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儿子郑亚旗后,把儿子领回了家自己教。 为了教好儿子,他耗时两年,编写了十部故事体家庭教材。 他编写的教材,包含道德修养、生活技能、学科内容、文化艺术,几乎覆盖了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图片来源于《郑渊洁家庭教育课》 郑亚旗也在父亲的精心教育下,最终成长为了很出色的人。 去年9月份热播的《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就是由他担任出品人。

有人说,郑渊洁创造了一个停留在平面上的童话世界;而现在,郑亚旗则把父亲的童话事业发扬光大。

女儿郑亚飞,在初二之前,成绩比较一般。但她更适合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喜欢群体生活。郑渊洁认为女儿暂时成绩一般,并不是什么值得焦虑的事,真正重要的是高考成绩 。他很了解女儿学习的真实水平,也知道让女儿在哪个阶段发力更合适。

果然,他的女儿高三毕业时拿到了全年级第一,成为学霸。一路过关斩将,被6所美国名校录取。

知道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知道怎样让孩子保持实力,知道哪个年级加速才合适。这一切都离不开郑渊洁这位父亲超强的定力。

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放任不管;相反,是无论孩子如何,都能一如既往地鼓励、相信和支持孩子。

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网友们回答: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总结起来也就是5点:尊重、接纳、了解、不索取、彼此成就。

诚如郑渊洁,对待两个孩子,没有同一标准的严苛束缚,而是因材施教,给予适合他们发展所需要的养分。

无条件的爱,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而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

情绪价值《萝西与苹果酒》一书中,作者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虽然当时正处在一战末期,社会动荡,但在他的孩提记忆里,四季都充满欢乐。

这一切都只因为,他有一个无论身处何境,都坚强乐观的母亲。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在风景如画的科茨沃尔德乡间,母亲带着一大群孩子,食物贫瘠、木屋破旧、父亲不知归期。 日子虽然凄苦,但作者的母亲,总能把难熬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她会带孩子们夏天摘林间的野果,冬天尝屋檐上的冰凌。会在小屋跳舞,穿上丝绸睡衣弹钢琴,优雅的就像油画中的贵族少女。 最混乱的时代,这些孩子却有最快乐的记忆。

妈妈的乐观情绪,让孩子们一直活在家的温暖中。 妈妈的自立,和在艰苦日子里把生活过成了诗的能力,也让孩子有了很好的榜样。

就像作者所写:“我对母亲的最初印象,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坚强、慷慨。在她神经质的喋喋不休背后,永远带着一种无形的、庄重的教育。”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就会立即感到愉悦。”

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情绪价值,其实就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向你走近,在潜移默化中,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和女儿的相处中,我经常会对她“反话正说”。 之前上篮球课,她因为力气太小,投球时经常连篮板都挨不到。 看到她气馁,作为忠实拉拉队的老母亲,我总会兴奋地大声鼓励她:“哇,太厉害了,比昨天投得又近了一点。” 其实,我就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每一天的你,在妈妈的眼里都是最棒的。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后来有一次,女儿邀请朋友来家里玩,因为一些原因,朋友被妈妈接回去了。 看到朋友走了,女儿丧气地垂着头:“今天本来是美好的一天,现在成了不美好的一天了。” 我刚要出口安慰,她却说:“本来是不美好的一天,不过好朋友已经陪我玩了半天,又变成美好的一天了。” 没想到,我最开始面对她失败时表现出的情绪状态,给她做了一个积极的榜样,更为她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经验。

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态度,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孩子,你面对事情时的情绪状态。

而这种态度,才是影响孩子的根本所在。

20年的父爱抵不过妈妈迟来的“富养”:孩子才是世上最大的“势利眼”

父母给孩子的兜底能力,是我们为孩子建立的安全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力量,让这份力量引导他们心无顾忌地一路前行;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我们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不掺和任何杂质,无论他们成绩好坏,优秀与否; 而父母提供的情绪价值,最深远的意义,是让孩子在积极的氛围中,养成乐观的性格,对未来充满希望。

父母的言行举止,成为了孩子的榜样和方向。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智慧的父母之爱,支撑孩子的安全感、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为爱的情感底色,大于任何科学的教育行为。而如何表达爱,如何把“爱”落实在日常的生活细节和教育行为中,却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但是,正因为我们的不完美,才给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可以思考、创造,在亲子关系中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教育孩子,是父母人生的必修课。愿这堂课铺就孩子的未来之路,也愿我们自己的人生,因为养育而幸福、圆满。

让我们共勉!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