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孩子出門,遇到鄰居或者朋友,總會讓孩子跟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害羞不說話,或者聲音很小,就會被父母責備沒有禮貌,膽子小。
事實的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

别急着給孩子貼“内向”、“沒禮貌”标簽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标簽,很可能就成為标簽所标定的人。”而這個标簽無論“好”或壞,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暗示作用,意味着孩子的表現會向着“标簽”所喻示方向發展。
是以在我們跟孩子溝通打招呼問題的時候,不要随意給孩子貼标簽,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有的父母處理不當,還會給孩子帶來影響。
他為什麼不願意和别人打招呼?
當孩子不願意和人打招呼,并不是像大人想的那樣沒禮貌或者膽小,可能是:
交往太少,孩子對陌生人和群體不适應
現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沒時間帶孩子社交,孩子由于很少與同齡孩子玩耍,交往能力得不到鍛煉,這時候孩子就處在陌生狀态,周邊的人和事都是陌生的。在情緒上,孩子就容易産生消極心态,不願和人打招呼,時間久了,會變成“怕”見到陌生人,“怕”在衆人面前說話。
孩子不懂,不善于打招呼
由于父母的過度保護,在生活細節、日常生活中什麼事都不讓孩子接觸,進而使孩子缺乏生活經驗,過于膽小或依賴父母,面對陌生人,不知道怎樣去用适合的方式、恰當的行為打招呼。
孩子心理因素和認知發展
不少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告訴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等話語,進而給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壓力,自然就産生逃避或防備的心理。
另外3歲左右,孩子開始有了羞恥感,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這也就解釋了“這孩子小時候還很熱情,怎麼越大越不會叫人了”的情況。
别急,家長引導很重要
對,懂禮貌确實很重要,但并不是簡單的讓孩子說下“叔叔好,阿姨好”就OK 的。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人際交往,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才是關鍵。等孩子明白了打招呼的意義,就願意去主動打招呼。
另外,家長也可以平時對孩子多加指導。
家長多示範
父母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首要對象,在生活中,家長要多和人溝通打招呼,給孩子起帶頭作用。
讓孩子多去接觸社會
現在孩子生存的環境都比較單純,家長要為孩子多創造一些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加孩子與人相處的時間,認識不同角色,讓孩子嘗試體驗,當孩子經驗豐富之後,自然就會去主動打招呼。
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
有人的地方就是社會,就需要交往,孩子就需要在交往過程中不斷獲得社會性實踐能力,在與陌生人交往中學會從容淡定。而家長需要提供給孩子會辨識和選擇正确的打交道方式以及如何分辨是非。
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完善自我,駕馭生活能力,而如何讓孩子學會社交,也是每個父母需要解讀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