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滄海》——英雄與大海的對話

觀滄海1

東漢 曹操2

東臨碣石3,以4觀滄海。

水何5澹澹6,山島竦峙7。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8。

秋風蕭瑟9,洪波10湧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漢13燦爛,若出其裡。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詠志17。

【注釋】

1 觀滄海:《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中的一個章節;《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全詩有序曲,下分《觀滄海》等四章,全詩并不是一次性創作完成。《觀滄海》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滄海:大海,古時也用來代指東海;滄:通“蒼”,深綠色。

2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魏政權的創始者。

3 碣(jíe)石: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由上百座大小山頭組成,主峰仙台頂也稱“漢武頂”、“娘娘頂”,遠望好像石碣(石碑),又像石柱,是以得名。在附近海中,有兩塊突出海面的巨石,高的像碑,低的像墳頭。有人說碣石是指其中高的那塊。從東漢末年起,這兩塊巨石開始逐漸沒入海中。

4 以:連詞,用來連接配接兩個動作并表明兩者之間的條件或目的關系。“以”字之前的動作多是之後動作的條件或前提,之後的動作多是之前動作的目的或結果。此處可了解為“借以”、“以便”等。

5 何:多麼。

6 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7 竦峙(sǒng zhì):聳立、挺立;竦,聳立;峙,直立。

8 豐茂:濃密茂盛。

9 蕭瑟:象聲詞,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10 洪波:大的波濤。

11 日月:太陽和月亮。

12 若:好像。

13 星漢:銀河,天河。

14 幸:幸運,慶幸。

15 甚:非常。

16 至:極。

17 歌以詠志:用詩歌來表達心情和志向。最後兩句是詩歌結束的套語,與全詩的内容與感情沒有太大聯系。

這首詩的大意是:我向東登上碣石,來觀賞大海。海水是多麼的煙波浩渺,山島高高地聳立着。樹木密集地連片生長,各種野草濃密而茂盛,陣陣秋風吹過發出蕭瑟的聲音,壯闊的浪濤一波波湧起。太陽和月亮的運作好像是從這裡開始,燦爛銀河好像是從海中發源。真是非常幸運啊,我用詩歌來詠唱自己的心情和志向。

《觀滄海》——英雄與大海的對話

該詩作于建安十二年秋,曹操征讨烏桓南歸途中。此時袁紹的殘餘勢力已經被基本清除,北方再度統一,躊躇滿志的詩人面對眼前雄渾壯闊的秋日海景,心境自然産生共鳴,自然更加開闊曠達,想不詩興大發恐怕也是不可能的。通過這首詩,讀者分明能夠體會到一股胸懷天下,吞吐宇宙的豪邁和恢弘。這自然就是以統一天下為理想,并對自己充滿信心的詩人此刻的氣場。

全詩以寫景為主,前兩句交代自己觀賞大海的地點。詩人說自己登上碣石山,眺望大海,遼闊的海面上水波蕩漾,山島聳立在近處。這是詩人登上碣石山所看到的整體景象。五到八句則是對草木、秋風、海浪具體景象的描寫,蕭瑟秋風中,草木茂盛、海浪湧起,不僅沒有悲涼蕭條之意,反而透出無限遼闊和廣大。

行筆至此,眼前的景象已經一覽無餘,繼續寫下去也難再得佳處,一般詠歎至此,往往就會回顧自身曆程,抑或暢想輝煌未來。但詩人卻并未抛開眼前的壯闊景象,而是依托眼前的景色即實入虛,将日月星辰的運動與大海聯系在一起,将天地收于心中,并進而展開聯想和追問:太陽和月亮的東升西落,銀河的燦爛星光是否都是這大海吞吐萬物的結果呢?這種追問顯然已經遠遠超越了世間功業的層次,而隐隐顯露出哲學的、終極的“天問”的意韻。讀到此處,讀者似乎聽到了一位與頂天立地的巨人在向宇宙發問,聲音回蕩天宇。如此寫法,無疑使詩作和詩人都完成了一次向更高境界的升華。

《觀滄海》——英雄與大海的對話

漢末魏晉時期,戰亂頻繁,當時詩歌多有悲壯凄涼之感,或是懷才不遇之哀。但此詩所描述的雖是秋景,卻無悲涼之意,詩人着力去寫的是天地間無盡的生機,是自己心中無盡的豪氣。巨浪翻騰,日月沉浮,如此雄奇壯闊的詩境,也隻有曹操這樣擁有廣闊胸襟與氣度的人,才敢想象與營造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