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观沧海》——英雄与大海的对话

观沧海1

东汉 曹操2

东临碣石3,以4观沧海。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8。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 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一个章节;《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全诗有序曲,下分《观沧海》等四章,全诗并不是一次性创作完成。《观沧海》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沧海:大海,古时也用来代指东海;沧:通“苍”,深绿色。

2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3 碣(jíe)石: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由上百座大小山头组成,主峰仙台顶也称“汉武顶”、“娘娘顶”,远望好像石碣(石碑),又像石柱,因此得名。在附近海中,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的像碑,低的像坟头。有人说碣石是指其中高的那块。从东汉末年起,这两块巨石开始逐渐没入海中。

4 以: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动作并表明两者之间的条件或目的关系。“以”字之前的动作多是之后动作的条件或前提,之后的动作多是之前动作的目的或结果。此处可理解为“借以”、“以便”等。

5 何:多么。

6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7 竦峙(sǒng zhì):耸立、挺立;竦,耸立;峙,直立。

8 丰茂:浓密茂盛。

9 萧瑟:象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10 洪波:大的波涛。

11 日月:太阳和月亮。

12 若:好像。

13 星汉:银河,天河。

14 幸:幸运,庆幸。

15 甚:非常。

16 至:极。

17 歌以咏志:用诗歌来表达心情和志向。最后两句是诗歌结束的套语,与全诗的内容与感情没有太大联系。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向东登上碣石,来观赏大海。海水是多么的烟波浩渺,山岛高高地耸立着。树木密集地连片生长,各种野草浓密而茂盛,阵阵秋风吹过发出萧瑟的声音,壮阔的浪涛一波波涌起。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里开始,灿烂银河好像是从海中发源。真是非常幸运啊,我用诗歌来咏唱自己的心情和志向。

《观沧海》——英雄与大海的对话

该诗作于建安十二年秋,曹操征讨乌桓南归途中。此时袁绍的残余势力已经被基本清除,北方再度统一,踌躇满志的诗人面对眼前雄浑壮阔的秋日海景,心境自然产生共鸣,自然更加开阔旷达,想不诗兴大发恐怕也是不可能的。通过这首诗,读者分明能够体会到一股胸怀天下,吞吐宇宙的豪迈和恢弘。这自然就是以统一天下为理想,并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诗人此刻的气场。

全诗以写景为主,前两句交代自己观赏大海的地点。诗人说自己登上碣石山,眺望大海,辽阔的海面上水波荡漾,山岛耸立在近处。这是诗人登上碣石山所看到的整体景象。五到八句则是对草木、秋风、海浪具体景象的描写,萧瑟秋风中,草木茂盛、海浪涌起,不仅没有悲凉萧条之意,反而透出无限辽阔和广大。

行笔至此,眼前的景象已经一览无余,继续写下去也难再得佳处,一般咏叹至此,往往就会回顾自身历程,抑或畅想辉煌未来。但诗人却并未抛开眼前的壮阔景象,而是依托眼前的景色即实入虚,将日月星辰的运动与大海联系在一起,将天地收于心中,并进而展开联想和追问: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银河的灿烂星光是否都是这大海吞吐万物的结果呢?这种追问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世间功业的层次,而隐隐显露出哲学的、终极的“天问”的意韵。读到此处,读者似乎听到了一位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在向宇宙发问,声音回荡天宇。如此写法,无疑使诗作和诗人都完成了一次向更高境界的升华。

《观沧海》——英雄与大海的对话

汉末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当时诗歌多有悲壮凄凉之感,或是怀才不遇之哀。但此诗所描述的虽是秋景,却无悲凉之意,诗人着力去写的是天地间无尽的生机,是自己心中无尽的豪气。巨浪翻腾,日月沉浮,如此雄奇壮阔的诗境,也只有曹操这样拥有广阔胸襟与气度的人,才敢想象与营造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