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腕畸形患者時隔18年後握住了玉米,國産人工關節實作“個人定制”

上海微創集團下屬微創骨科研發的人工腕關節假體,近日在昆明一家醫院成功應用于腕關節假體置換術。一名手腕關節嚴重畸形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時隔18年再次能夠正常轉動手腕。腕關節等小關節部位的假體研發難度很大,微創骨科與臨床醫生合作,為患者量身定制了不同的假體,已經為數十名患者提供了腕關節假體置換的“個人精準化定制”手術方案。

昆明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全軍創傷骨科研究所徐永清教授介紹,這名患者因18年前腕關節受傷後處理不當,久病成疾,經診斷,兩排腕骨嚴重畸形,且伴有腕骨缺失及軟組織不良,進而導緻手腕無法活動。針對這一複雜病況,徐永清團隊決定使用微創骨科定制的人工腕關節假體進行手術。這個腕關節假體與骨結合的界面擁有3D列印的骨小梁結構,具有良好的骨整合性能,有利于患者術後康複及手腕功能的長期穩定。

手腕畸形患者時隔18年後握住了玉米,國産人工關節實作“個人定制”

患者手腕處術前影像

得益于精準的軟組織修複技術和腕關節假體的穩定性能,這名患者目前恢複良好,手腕已經能夠成功抓握玉米。“手術很順利,預期這名患者在術後完全康複後可以恢複日常生活的各種能力。”徐永清說,“根據患者生理特征和生活習慣定制的腕關節假體,配合定制化的手術工具,不僅能讓手術更加順暢,而且在術後可減少感染等并發症,更有利于術後康複。”

手腕畸形患者時隔18年後握住了玉米,國産人工關節實作“個人定制”

患者手腕處術後影像

據介紹,與用于髋關節和膝關節置換的大關節假體相比,腕關節等小關節部位的假體研發難度更大。腕關節包括桡腕關節、腕中關節和腕掌關節三部分,體積小、毗鄰關系複雜且周圍軟組織解剖結構複雜,對日常旋轉和屈伸動作的精準度要求很高。是以,想要研發出符合正常腕關節解剖結構的假體,科研團隊在假體材料、假體結構設計等方面面臨很大挑戰。

較為成熟的腕關節置換假體普遍采用替換桡腕關節這一設計方案,可以改善患者桡腕部位的功能。而腕關節的功能主要集中于腕中關節部位,它與人體活動關聯最為緊密,替換腕中關節的假體置換方案雖更為複雜,但對患者而言更理想。在目前客觀條件下,大陸大部分腕關節疾病患者隻能接受保守治療或融合治療方案,無法實作腕關節功能的完全恢複。

針對這個痛點,微創骨科自2020年6月起與徐永清教授團隊進行醫工合作,開展人工腕關節置換假體研發的臨床研究課題。這款假體可實作患者腕關節中最重要的腕中關節功能重建,通過患者解剖資料重建、個性化腕關節方案設計、醫工互動、3D列印技術與傳統加工方式的集合,為患者量身定制不同的假體。

截至目前,微創骨科的人工腕關節假體已實作數十例臨床植入。企業通過對國人腕關節解剖資料的積累,正在将臨床研究課題轉化為更加符合中國患者解剖結構的比對式腕關節假體,讓更多患者恢複關節正常活動能力。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俞陶然

來源:作者:俞陶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