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時有這樣一場戰争,參戰三方皆獲勝。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公元1592年6月11日太陽正向着北回歸線移動,北韓的平壤被日本軍隊大舉攻陷。北韓無力抵抗日軍,隻能向當時的大明王朝求助,随後大明派出軍隊幫助北韓,曆史上把這次的三方之戰稱之為“萬曆北韓之役”。

無論我們在讀史還是觀看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會發現,戰争的結局絕大部分都是輸赢清楚、勝敗分明,哪怕是議和都會有強弱之分,真正的勢均力敵、不分勝負是極少的。要說三方勢力一通亂戰,最後還都取得勝利,那真是奇事一件。而“萬曆北韓之役”就占了這個“奇”。

明朝時有這樣一場戰争,參戰三方皆獲勝。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場戰争簡單來說,可以分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日本攻打北韓。豐臣秀吉親自率領30萬人的隊伍于釜山登陸,這之後日本軍隊就像鐮刀一樣,快速收割了北韓的大片土地。是以時的北韓就像宋朝一樣“重文輕武”,是以在短短的60天之内北韓都城就被日軍攻陷。

之後大明派出的先遣偵察兵達到戰場,結果兵力懸殊,一個回合下來就已全軍覆沒。接着大明快速增兵,并且加大了火力輸出(明朝的時候,軍隊的火器是很厲害的),名将李舜臣穩住陣腳後,破壞了日軍補給線。到此才算成功擋住了日軍的步伐。

一年之後,大明軍隊逼的日本不得不坐下來談判。于是便有了四年的停戰。

第二階段,日本卷土重來,豐臣秀吉中途離世。公元1597年,日本攻朝之心不死。豐臣秀吉又糾集了四十萬軍隊再次攻打北韓。或許是日本吸取了之前的教訓,這次面對中朝兩國兵力,居然打的是不分上下。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意外發生了,日本的豐臣秀吉突然暴斃。四十萬大軍一下子沒了主心骨,最後隻能撤回日本本土。這場戰争便這樣結束了。

明朝時有這樣一場戰争,參戰三方皆獲勝。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奇怪的是,戰後三個國家都對外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可日本明明是侵略北韓失敗,并且第一階段被中朝聯軍打上了談判桌,那麼他們有什麼勝利可言?

說到此處,那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本侵略北韓的目的了。

首先,豐臣秀吉在刻意轉移沖突。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其實并不徹底,表面上日本是他說了算,實際上他這個主子就像坐在浮冰上一樣,随時都有可能沉下去。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方式,并不像我們國家古代一樣用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統禦。當時的日本說是統一,隻不過就是幾個大名互相作為盟友,豐臣秀吉這個面子工程并沒多少掌控權。

嚴重的是日本那些舊大名不會放棄自己的地盤,而跟随豐臣秀吉的新發展起來的家族又想擷取更多的資源。這樣的沖突,可以說一旦爆發就是全國動亂。豐臣秀吉怎麼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呢?是以走投無路的他才選擇了這樣一條歪路,發動對外戰争。

明朝時有這樣一場戰争,參戰三方皆獲勝。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其次,豐臣秀吉需要軍功為自己提升威望。作為日本新主的豐臣秀吉,在群眾心裡并沒有達到那種一呼百應的地步,當然這也和日本當時的社會構成有關系。不過是個君王怕都想威望齊天吧。

戰争無疑是積累功勳和擷取威望的最快途徑。大陸曆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帝,哪個不是靠軍功為自己争下的名望。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北擊匈奴。豐臣秀吉作為聰明人,自然也懂得其中奧秘。

日本雖然是由很多大名掌控,彼此互為盟友。但是君主威望的高低還是對于掌控力有直接影響的。客觀來說,豐臣秀吉這一步沒有走錯。錯就錯在他們這個民族總想着欺負人,而他也高估了自己的壽數。

是以,按照日本發動戰争的目的,他們确實是勝利了一半,隻不過人沒活下來。

讀史是很啟智的一件事。不說我們可以擷取很多古人的智慧,單單就那些曆史事實的分析也能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地去認知現實。就像“萬曆北韓之役”,北韓取得了勝利,是因為保住了國土。日本取得了勝利,是因為轉移了沖突。大明取得了勝利,不僅因為唇亡齒寒,而且還有大明是北韓宗主國(北韓臣服于大明)的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鄰家小史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