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靜英
缙雲縣雙溪口鄉雙溪口村人
為了夢想屢經波折
初心不改,專注豆畫創作
作品曾登上《中國婦女報》
人民日報用戶端
被網友親切稱為“豆嫂”
屢經波折
重拾最初的夢想
“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做手工,在收獲的季節,經常會偷偷留下幾顆顔色不同的豆子,把它們擺成各種圖案。”“70後”洪靜英說,“不過那時溫飽問題是頭等大事,沒辦法由着自己的性子去。”
1998年高中畢業後,為了能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洪靜英來到了甯波餘姚市的一家外資企業做後勤管理。2005年,她又重回缙雲,在家門口的一家工廠做紙箱外包裝工作。2007年,洪靜英生了小孩,為了照顧小孩和家裡老人,她辭去了家門口的工作。正是在這段時間裡,洪靜英開始有相對完整的時間從事豆畫創作。“我第一幅勉強能當成作品的豆畫就是這個時候創作的,不過還是顯得很稚嫩。”洪靜英說的這幅畫是《回娘家》,是一幅表現一家人其樂融融場面的作品。
“我那時也覺得豆畫容易腐蛀,很難儲存,全職做的信心不足。”2011年,她的孩子上幼稚園,于是,洪靜英又再次來到甯波工作。
引燃夢想火花的契機終于出現。2015年春節,洪靜英偶然翻出以前做過的豆畫,發現竟然儲存得完好如初,絲毫沒有腐蛀的痕迹。這意外的發現,給了洪靜英極大的信心,猶如劃過黑夜的燈火,不禁讓她心中湧出逐夢的勇氣。
也就是從這時起,她開始思考全職從事豆畫創作可能。“開始做全職創作規劃的時候,我才明白距離成為專業豆畫創作者,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洪靜英的話裡不無惋惜,“我小時候家裡條件有限,又早早出去工作,沒有接觸過美術、設計方面的知識,在理論上非常欠缺,總拿不出讓自己很滿意的作品。”
着眼于逐夢的目标,出于一份謹慎,洪靜英決定先給自己留出一份學習理論的成長空間。“我在動手能力上沒有問題,但在創意設計上明顯不足,那我就給自己幾年時間,把理論的基礎打得牢牢的,這樣才有可能走得長遠。”随着年齡的增長,洪靜英的規劃逐漸理性,“僅憑一腔熱血就盲目去沖,不僅不一定會達到當初的目标,很可能會多走彎路而不自知。”
夢想照進現實
在創作的路上狂奔
2019年,洪靜英下定決心全職從事豆畫創作。為此,她辭掉工作,拿出大量時間自學美術理論和素描技法,并去縣裡學習設計學知識。“通過不斷地學習,我對豆畫的認知慢慢全面、清晰起來,我覺得每一粒豆子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我不是在創作,而是順着每一粒豆子的自然軌迹讓其不斷延伸,最終彼此交融和諧。”
話雖如此,豆畫的創作畢竟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的“功夫活”“繡花活”,一招不慎就會破壞整個作品,容不得絲毫馬虎。每次制作豆畫,洪靜英都要先勾出畫稿小樣,然後用竹簽把一粒粒有着天然色彩的五谷雜糧用木工膠粘貼在盤子中,如同刺繡一般需要十分的專注力。洪靜英坐在窗前伏案作畫,往往一坐就是一天。
在經營上,洪靜英開通了淘寶店、微店,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其中既有自己的得意之作,也有客戶的獨家定制。
功夫不負有心人,洪靜英的付出終于換回了收獲。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洪靜英專門設計了慶祝建黨百年的系列産品,包括黨徽、75年間黨旗的演變曆史等許多作品被政府部門選購作為伴手禮贈送給老黨員和重要客人,還是以登上了《中國婦女報》和人民日報用戶端。
以做豆制品聞名全國的北京王緻和成立新的科普博物館時,設計師專門聯系洪靜英,要了一批關于民俗類的豆畫。
為了拓寬認知豆畫的管道、更好地融入時代大潮,讓傳統的豆畫搭上新媒體的高速列車,洪靜英主動學習短視訊剪輯制作、直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還順利通過了縣裡的網際網路營銷師教育訓練考核。如今,洪靜英又開設了個人抖音賬号,一粒粒散亂的豆子,經過她的巧妙設計,形成了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美妙佳作,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現在,洪靜英賣過最貴的一幅作品價值1299元,僅豆畫上的年收入就有4萬多元。
着眼未來
困難中堅持下去
近年來,雙溪口村國小不斷加強素質教育力度,已經開設了素質拓展課,并有了專門的豆畫類興趣班。洪靜英閑暇之餘,常常來到課堂上向孩子們講授豆畫創作的技巧和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很開心看到學校裡有這樣的課程,既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培養他們堅持、耐心等品質,也算是對我年輕時遺憾的一種補償吧。”
現在,洪靜英慢慢将豆畫創作的焦點轉向了家鄉缙雲的山水美景和農耕場景,“缙雲有好山好水,還有我幼時的記憶,就是這一份生于此長于此的情感支援着我一直勇敢走下去。”在洪靜英的手中,仙都風景、插秧、揚谷等場景被表現得惟妙惟肖,完美展示了缙雲元素。
将豆畫創作當成事業來做,除了源于自己心底的那份熱愛,洪靜英還潛藏着一份厚重的情懷。“我其實一直想着,如果豆畫創作真的能發展下去,有比較好的盈利,希望能帶着村裡的姐妹們一塊做。”洪靜英說的姐妹,都是房前屋後認識了很久的婦女,她們大多要在家裡照顧老人小孩,沒有辦法外出掙錢,如果能有一份在家門口就能做的工作,可以帶領她們足不出戶就掙到錢,是洪靜英一直都有的想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姐妹,開始跟着洪靜英學習豆畫創作,然而距離發展成為規模化的産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豆畫創作的手工費用比較高、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沒有團隊推廣,很難走得長遠,這也是我現在一直思考的問題。”
“其實從唐代開始,豆畫就出現了,可以說是我們傳統文化的藝術結晶。我始終覺得豆畫這種寫意的、有着很強的中國文化意蘊的藝術形式,肯定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我還是願意堅持做下去。”洪靜英的深情中帶着堅定。
記者|吳啟珍 見習記者|謝孔偉
通訊員|潛聰慧
編輯|楊潇
關注處州晚報 了解權威消息
市民原創短視訊大賽火熱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