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啟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麼?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當上了皇帝。李世民與朝廷的沖突持續多年,從中央到地方,派系分布十分廣泛。如今,李世民勝利了,但是勝利者如何面對舊有的沖突?李世民如何開始他的皇帝生涯?

派系鬥争 惡性延續

天下治理,千頭萬緒,李世民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呢?

李世民開始擁有治權的第一天,就以皇帝名義向全國釋出了指令,一方面宣布秦王治理庶政,另一方面宣布李建成等人的罪行,同時也宣布對于餘黨不予追究。他做出了一個和解的姿态。那麼,天下是怎樣的一番反應?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啟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麼?

李世民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貞觀之治》截圖

當時,各地紛紛都有反應。比如,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立刻發生了一起大案件。大赦诏書是派遣益州行台仆射窦軌的兒子親往送達的。益州行台尚書是李世民,仆射是窦軌,窦軌是李世民的老部下,當然是李世民的死黨。但是窦軌的手下兵部尚書韋雲起,那是一個行伍出身、隋朝時就沙場留名的将軍,他們兄弟似乎跟李建成的關系更好。韋雲起與窦軌兩人平時就有沖突,現在窦軌有了報複的機會。還有一個叫郭行方的,窦軌也不喜歡。窦軌把這些人召集來開會,說有诏書到。韋雲起來了,問诏書在哪兒?窦軌把诏書藏在袖筒裡,不給他看,隻是說:你要謀反啊。不等韋雲起申辯,窦軌立刻指令左右将他抓起來。士兵就把韋雲起和他的弟弟等人抓住,一起殺掉了。郭行方一看,拼命逃跑,窦軌就在後面追。那逃命的人,當然用盡一切力量,跑回了長安,沒有被追上,保住了性命。朝廷的诏書要求既往不咎,而窦軌卻乘機殺害了許多人。這說明秦王與原太子的鬥争,雖然因為李建成的死已經基本結束,但是這個鬥争在京城之外還在持續燃燒。

無獨有偶,幽州也發生了事端。

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因為沒有什麼軍事才幹,是以朝廷派遣将軍王君廓擔任他的副手,當時官名叫作長史。廬江王是李建成的人,兩人關系密切,在對秦王府的鬥争中,李瑗成為李建成很重要的同盟軍。李瑗因為知道自己不懂軍事,平素裡對王君廓十分倚重,凡事都與王君廓商量,還說好了要做兒女親家。李世民當然知道幽州大都督與李建成的關系,是以玄武門事變之後,專門派崔敦禮作為敕使前往幽州,召李瑗回長安。李瑗知道出大事了,可能李建成已經失敗,但是詳情不明。面對朝廷的使者,他萬分慌張,于是找王君廓商量怎麼辦。王君廓希望通過出賣李瑗立功,于是勸他起事,說:大王要入長安,沒有保全的可能。現在你擁有一支幾萬名士兵的軍隊,為什麼要聽任别人擺布?于是,王君廓與李瑗抱頭痛哭。李瑗說:今天我就把性命托付給你了。接着采取行動,把崔敦禮關押起來,還招來燕州刺史王诜一起商量。王君廓見李瑗中了計,心裡樂開了花。

李瑗手下的兵曹參軍,認為王君廓這個人不值得信任,應該早日除掉,讓王诜執掌軍權。李瑗對于這個說法即便認可,也沒有執行能力。但是,他們的議論卻被王君廓知道了,于是王君廓搶先采取行動。他先去找王诜,王诜剛剛洗浴出來,手握頭發來見王君廓,還沒有弄清楚怎麼回事,王君廓便手起刀落,砍了他的腦袋。然後王君廓提着王诜的頭顱出來對士兵說,王诜和都督李瑗一同謀反,現在王诜已經被我殺了。你們是跟随李瑗造反引來滅族之災呢,還是跟我一起立功取富貴呢?大家同聲響應。于是,一千多人趕到監獄,先釋放了敕使崔敦禮,然後一起去找李瑗。李瑗身邊幾百人身穿盔甲要出來搏鬥,王君廓說:李瑗謀逆,你們要跟他嗎?大家一聽,全散了。李瑗大罵王君廓,說:“你這個小人出賣我!”王君廓上前勒死李瑗,傳首長安。王君廓是以立功,接替李瑗,成為幽州都督。

王君廓的陰謀之是以能夠得逞,也是利用了李建成與李世民的舊有沖突。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啟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麼?

李建成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貞觀之治》截圖

不僅是益州和幽州,其他各地都程度不同地發生了此類事件。比如,李世民當了太子以後,再次重申原來大赦的内容,對于原來的東宮、齊王府官員不予追究,但是各地抓獲東宮或者齊王府官員的時候,還是将他們押往長安。

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之後,很想實作和解。道理很簡單,沖突隻會讓統治出現問題。但是,與此同時,兩個陣營的沖突鬥争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在秦王府官員看來,仇恨這個習慣已經養成。就在玄武門事變的當天,就有人主張對兩宮人員進行徹底清算,他們大概有一份一百人左右的清算名單。秦王府内部分成兩派,多數人主張斬草除根,要清除這些餘黨。尉遲敬德是最堅決的反對派,他反對繼續追擊。他的觀點很鮮明:罪魁禍首既然已經伏誅,如果繼續追擊,會造成社會的不安。他的原話是:“罪在二兇,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是以求安也!”史書記錄他的觀點時,用了一個“固争”的詞彙,表示态度十分堅決。那麼,他固争的對象是誰呢?應該就是決策者,當然就是李世民。尉遲敬德能在如此關鍵時刻想到安定,真是難能可貴。當時大家已經殺紅了眼,恐怕李世民和身邊的重要謀臣們都忘記了形勢已經改變這個大局。

李世民既然經過尉遲敬德的堅持,決定不再追殺,于是以皇帝的名義下诏大赦天下。這是六月四日的事情。但是,随後發生的益州、幽州事件表明,要天下特别是官場接受這個诏書,立刻實作和解是很困難的。派系鬥争的習慣在惡性延續。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啟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麼?

尉遲敬德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隋唐英雄傳》截圖

李世民要實作天下和解,應該怎麼做?這是作為新的國家實際上司人面臨的重大考驗。

安定天下 争取民心

舊有的沖突還在繼續,如果不和解的話,究竟會亂到什麼程度,那是不可預料的。原來李世民是秦王,現在他掌管了大權,很快就要君臨天下了,他要全局考慮,是以必須和解。很快,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安定天下,争取民心。

第一條,就是立刻宣布停止佛教、道教的改革。武德九年

(626)

四月的時候,唐高祖李淵采取了一個新政策,就是淘汰佛教和道教的僧人。淘汰的比例非常高,天下諸州,每州隻留下一個寺院,長安隻留下三個寺院,剩下的全部拆掉。每一個寺院裡保有一定的人數,其他人一律還俗。這個政策,非常重大。有多少人受影響呢?現在這個數字難以精确計算,但是根據隋朝留下來的數字,度牒當和尚的人一共是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還不包括道教中人,也就是說這幾十萬的人,再加上道教教徒,總得有三四十萬人。這些人都成了李淵改革政策的受害者。他們哪裡願意還俗,當和尚的好處多着呢!現在,新的統治者李世民即位,上來就宣布,關于淘汰僧尼的事兒免了,一切恢複舊制度。就是說原來四千多座寺院,要砍掉百分之八十,現在都保留下來。這事兒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放棄宗教改革的政策呢?改革不是有益于國家的嗎?在這個國度裡,除了政府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發達的組織系統外,最具全國性的組織就是佛教和道教。在那個時候,能夠強烈影響社會輿論的,就是佛教和道教。李世民現在急需的不是什麼國家的長遠發展,他現在最最需要的是輿論支援。這個政策一經宣布。幾十萬的佛教和道教中人都成了李世民新政權的天然擁護者,這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條,令百官上書言事,對于國家政策各抒己見。這是針對政府各級官員的政策,讓他們各自陳述,實際上就是給他們機會。政府系統,是這個社會上最強有力的系統,利用這個系統,各級官員擁有很大的社會影響。他們對于新政府的态度、立場,當然十分關鍵。但是,李世民沒有簡單地給大家封官加賞,而是要他們陳述治理天下的看法,應該是包括對已經存在政策的批評和對未來執政的建議。新上司人表示出謙虛的傾聽姿态,這對于那些有想法的政府官員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所提意見直達天庭,若被采納,便可能有直線升遷的機會。在傳統的政治系統中,為什麼總有這樣的呼聲,要求廣開言路呢?因為這個系統太講等級,直接批評或建議的機會比較少,是以新的國家上司人的這個政策當然會受到百官的歡迎。

第三條,劃清跟老政府的界限。李世民宣布從即日起,釋放所有後宮豢養的那些鷹犬,就是皇帝的那些奇珍異寶,下令各地不許再進貢了。這有兩個意義:第一,跟過去的政權劃清了界限,那都是李淵時代的做法,我們現在不再這麼做了;第二,減輕了群眾的負擔,各地獻珍寶,讓皇帝吃得高興或者玩得高興,但卻憑空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這一舉措,人民群衆是相當歡迎的。

第四條,釋放宮女三千人。這是貞觀之治很有名的故事。不讓寂寞的宮娥在深深的庭院中度過殘生,而讓她們出宮各謀生路,去過自由的日子。這是人性化的表現,同時表示新統治者不需要更多人伺候,展現了減少社會負擔的決心。

在這四項政策中,前兩項是針對具體人群的,後兩項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前兩項所針對的兩類人群,絕對是很重要的,是穩定天下最關鍵的部分。而争取普遍的人心,當然也意義巨大。重點與普遍相結合,匠心獨具。李世民上台的亮相十分漂亮,既有全局視野,又能重點突出。

大度能容 化敵為友

天下和解的重心,當然是原來的對立派。既然皇帝的诏書宣布大赦,原來對立的人馬一概不予追究,但僅僅不追究就夠了嗎?

因為新政府不斷釋放和解信号,很多原來東宮、齊王府的軍官都主動從隐藏之地現身。比如,薛萬徹也在李世民的一再示好之後從終南山走出來。李世民實踐了自己的諾言,認為他們原來的所作所為都是忠于所守,是義士,一律赦免。

薛萬徹是東宮的重要軍事将領。他從小在幽州長大,父親即隋朝的名将薛世雄,後來跟了太子李建成,成為東宮的領兵将軍。在玄武門戰鬥那天,薛萬徹很勇猛,而且是他提出攻打秦王府的。薛萬徹親手殺過李世民的人,現在李世民真的既往不咎。薛萬徹作戰勇猛,史稱“勇冠三軍”,後來屢立戰功,封爵郡公,任大将軍,還娶了唐太宗的妹妹丹陽公主。丹陽公主曾經聽說李世民背後評論薛萬徹,說他太土氣。公主是以不太喜歡薛萬徹,結婚三個月不肯同席。李世民聽說以後,特意請兩個人來,李世民做東請客吃飯。李世民專門跟薛萬徹打賭,賭注就是皇帝的佩刀。皇帝打賭,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公主也被吸引。她看到李世民和薛萬徹關系密切,根本沒有一點瞧不起薛萬徹的意思,心裡自然高興起來。沒有想到,打賭的結果竟然是唐太宗輸了,一把鑲金帶銀的禦刀由皇帝親手交給了薛萬徹。公主立刻為新婿驕傲起來。于是一場婚姻有了良好開端。其實,唐太宗是有意輸的。唐太宗做說服的細緻可見一斑。

薛萬徹是東宮的武官,也是當時著名的将軍。唐太宗不但不予追究,還予以重用,這不僅有利于當時天下的和解,也有利于未來天下的治理。薛萬徹在後來打敗突厥、掃蕩吐谷渾、進軍遼東的多項重大戰役中都立有顯赫功勳。是以,李世民的和解政策,不僅收到了眼前的實效,讓天下英雄從對薛萬徹等人的禮遇上更加信任新政府,也讓國家收到長遠治理的實效。所謂千軍易得,一将難求。從對薛萬徹的任用上我們看到,和解政策,不僅僅是既往不咎,而是因材錄用。這比大赦诏書中的一切不問,其實是大大進了一步。

同樣的問題還表現在對待東宮的文臣上,代表人物就是魏徵。

魏徵是東宮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員,他的官職是太子洗馬。洗馬是東宮司經局的首腦,從五品,專門管理東宮的圖書,經常要跟太子讨論學問文章。在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鬥争的過程中,魏徵是主張對李世民采取極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門事變的時候,秦王府的人有一份東宮、齊王府左右的百人名單,準備殺掉。後來因為尉遲敬德的堅持,沒有實施。我猜想,魏徵應該在這個百人名單中。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啟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麼?

魏徵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貞觀之治》截圖

玄武門事變後,魏徵沒有逃。他就留在長安,準備等死。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召見魏徵,對此記載最多的是《資治通鑒》,時間是六月十二日。李世民一見魏徵,對他大加指責,說: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聽了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問話,“衆為之危懼”,大家都為魏徵感到恐慌。沒有想到,魏徵“舉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說:如果前太子早些聽從我的話,就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災禍。魏徵竟然如此說話,當場的大臣們一定吃驚不小。但是,李世民的舉動卻很反常,他不但沒有繼續追問,反而“改容禮之,引為詹事主簿”,禮遇魏徵,還重用他。為什麼呢?《資治通鑒》說,李世民平素就十分看重魏徵的才幹。

這段對話,讓我費盡心思去了解。李世民為什麼開始氣勢洶洶,後來忽然改變了态度?魏徵為什麼态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責任?他憑什麼敢于直言說自己勸前太子殺李世民,而李世民又放過了他?

這是兩個武功高手的對話,不仔細琢磨,真是看不懂其中的玄妙。

要想了解這個簡短對話的玄機,首先必須明白李建成與李世民鬥争的兩個根本問題:第一,李建成與李世民的鬥争,本質上是對最高權力的争奪,是你死我活的鬥争,是以他們兩人才是關鍵,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屬下的責任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樣的鬥争,不是别人可以挑撥就能發生的。這是鬥争的性質。第二,這場鬥争的勝敗決定于手段,簡單地說,最後的結局決定于誰先下手。先下手為強,是基本道理。李世民先下手,結果勝利。李建成沒有先下手,是以失敗。

我們再來分析李世民與魏徵的對話。

李世民來勢洶洶,讓大家很害怕:“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關系?”

魏徵呢?根本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讓李世民的兇猛态度落了空。為什麼魏徵不回答這個問題呢?大家記住剛才說的第一條,這場鬥争的本質是最高權力的鬥争,實際上與别人無關。李世民的這個問話是要攪渾水,是要探魏徵的底線。比如,如果魏徵回答沒有離間,或者說你們的關系我離間不了。那都會圍繞第一個問題展開。而那是很危險的一個問題。是以,魏徵不回答李世民的問題,直接進入第二個問題,就是這場鬥争的手段問題,那就是誰先動手誰勝利的問題。魏徵說,我也曾建議采用同樣的手段,但是太子沒有聽我的話,是以有今天這個結局。

魏徵這麼說,表達了兩個态度十分重要。第一,我對這場鬥争有清醒的認識;第二,我對秦王殿下很欽佩。

魏徵直接進入關于鬥争手段的問題上,表達魏徵在這個問題上,甚至比秦王還有先見之明,比秦王更早認識到采取絕對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風的。因為同樣的手段,魏徵先李世民已經想到了。作為謀臣,這其實就是最重要的才幹。

但是,魏徵沒有是以驕傲,而是用這條資訊表示對李世民的欽佩。為什麼?魏徵說自己的正确意見沒有被前太子采納,就是說我這個人在前太子那裡其實也不是很受重用。正确意見,現在已經被事實證明。不被采納,當然是懷才不遇的表現。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确意見當然會采納,因為事實上你就是采用了和我一樣的政策。我如果在您的手下,當然就不會懷才不遇了。

魏徵一方面表達了自己的才幹,另一方面表達了對李世民的臣服。你們說為什麼李世民忽然改變了态度?就是因為他聽出了魏徵的心聲。很多人當場還在為魏徵擔心呢,哪裡想到魏徵和李世民都已經交心完畢。魏徵用不屈不撓的态度表達了心悅誠服,李世民能夠透過魏徵的态度看到魏徵的心曲,當然也是高人。這是兩個武功高手的對話,觀衆還沒有看清招式,兩人已經握手言和、談笑風生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啟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麼?

唐太宗群臣雕像。攝影/老山貨,來源/圖蟲創意

這番曆史的會話,絕對堪稱一景。

這麼一分析,大家可不要是以小看了魏徵。魏徵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君主的尊重,因為魏徵富有智慧,深明李世民心理,是以後來魏徵總是比别人更能勸解李世民。兩人是真正的高手,他們兩人能溝通的問題别人甚至無法了解。

李世民重用魏徵,是貞觀之治最精彩的一筆。李世民從此獲得重用仇敵的美名,魏徵也得以施展才華為國效力。貞觀之治的美名,如果沒有魏徵,簡直無法想象。在決定任用魏徵的同時,李世民宣布原來的東宮舊黨韋挺、王珪也一并召回任用。

在《資治通鑒》中,叙述不殺魏徵之後,就是李世民政府宣布廣開言路和杜絕天下貢獻、釋放鷹犬的新政。沒有人說是誰出的主意。我很懷疑,這就是魏徵獻給李世民的第一道禮物。天下和解,重在争取人心和官僚隊伍的支援。魏徵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這樣的主意完全有可能出于他的思考。

魏徵出使 天下歸心

魏徵獻給李世民的第二個禮物就是出使河北。如果說魏徵的前一個禮物還不能肯定的話,那麼這第二個禮物則是實實在在的。

出使河北為什麼重要呢?因為河北一直是唐朝的問題地區,也是最有可能發生危險的地區。此前有窦建德,然後有劉黑闼,剛剛又發生廬江王李瑗事件。加上不斷地有河北的地方官把前東宮和前齊王府的人押送到長安,弄得人心惶惶。是以,安定河北幾乎就等于安定天下。

為什麼要派魏徵出使河北呢?因為隻有魏徵是最佳人選。雖然不少人擔心放虎歸山,但是李世民力排衆議,起用魏徵。

魏徵本人就出生在河北。窦建德控制河北的時候,他也當過窦建德的大臣。李建成鎮壓劉黑闼的時候,就是因為聽從了魏徵的建議瓦解了劉黑闼的軍心。魏徵在河北素有威望。不僅如此,魏徵還是原東宮的核心人物,現在來宣布和解政策最有說服力。既然魏徵等文臣、薛萬徹等武将都歸順了李世民,原來兩個陣營的沖突也就消失了。李世民收編兩宮人馬,不僅使和解政策得到了徹底執行,也為今後治理天下增添了生力軍。

魏徵出使河北,确實完成了天下和解的使命。魏徵在河北期間,正好遇到地方官押解前東宮的人去長安,魏徵堅持就地釋放。他說:這個事兒我們要對太子負責。你想想,這個人被一路押往長安,就像一路遊行一樣。走到哪兒,人們都知道,這是前東宮的人給抓住了。即使押到長安被太子放了,他這一路上帶來的壞影響是很難消除的,這樣做不利于和解。魏徵敢于承擔責任,就地把人放了。回去後李世民對他大加贊賞,因為這個事情做得很有膽識。河北果然就沒有出什麼事,對李世民穩定天下來講,這是很重要的一環。

武德九年

十月,李世民即位當皇帝的兩個月之後,天下和解的政策已經發生效力,李世民的一顆心安定下來。十月,李世民下诏,封前太子李建成為息王,封李元吉為刺王,雖然名号不是很好聽,但是他們還是獲得了王的資格。這表示李世民還是承認他們為自己的兄弟。十六年以後,李世民有所改動,追封李建成為皇太子,追封李元吉為巢王。那是後話,有另外的背景。李世民還決定李建成和李元吉以親王的禮儀正式埋葬。改葬那天,李世民在宜秋門上,哭得很傷心。根據魏徵等人的請求,原來兩宮的舊臣都被允許到墓地送葬。魏徵這些東宮舊人,也算對死去的主公有了交代。李世民的寬大,讓大家更有決心為新朝廷努力工作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啟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麼?

李元吉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隋唐英雄傳》截圖

天下和解政策,至此完美閉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心胸寬大的新皇帝。史書記載,因為李世民的上台新措施,“政令簡肅,中外大悅”。皇帝不僅胸懷寬廣,而且思維靈活,有辦法,有手段,幹淨利落。這讓天下信心大增。

和解天下,當然大得人心,不過堅決的頑固派還是懷疑到底的。李藝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李藝來自幽州,是河北北部最著名的戰将。後來跟了太子李建成,封為燕郡王,鎮守泾州。李世民當然知道他的背景,雖極力安撫,但他還是不信,最後還是走上反叛的道路。李藝在貞觀元年

(627)

正月謀反。這能否證明和解政策的失敗呢?不能,因為李藝的謀反太不得人心,朝廷的鎮壓軍隊還沒有到達,他就被自己的部下瓦解了,最後在逃亡突厥的路上被随從殺掉。

天下和解政策臻于完美。不過,這隻是玄武門事變的善後。對于李世民來說,與治理天下相比,此舉不過是牛刀小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