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為何還讓李世民手握重兵?

作者:麗天

這件事說起來,李淵表示也很無奈,他是真沒想到老二會這麼能幹。

李淵帶兵攻入長安後,擁立了隋炀帝的孫子楊侑為帝,而楊侑則封李淵為唐王,同時,作為李淵的長子,李建成也被封為唐王世子。

所謂世子,說白了就是接班人,而在之後不久,李淵代隋建唐,而李建成自然而然的就由世子更新為太子。

是以,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是“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制度使然,也是完全合乎法理的。

況且,李建成的綜合能力也不差,早期的領兵打仗,後期的坐鎮後方,軍事能力和政務能力還是可圈可點的,平心而論,李淵對大兒子還是比較滿意的。

隻不過,二兒子李世民實在是太強了,強到李淵根本離不開他,隻能任由他一步步坐大。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為何還讓李世民手握重兵?

首先,在大唐開國之初,是李世民幫助父親李淵打開了局面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自晉陽起兵,一路南下打進長安,次年三月,李淵接受楊侑的禅讓,正式登基稱帝,定國号為“唐”。

至此,大唐王朝算是正式立國了,但說是立國,當時李淵的勢力範圍,也就僅僅限于關中和河東一帶。

往北,有占據此處的李軌、薛舉、梁師都、郭子和、劉武周、高開道等人;

而在黃河流域,則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圓朗;

除了上述幾個軍閥,在江淮區域,還有杜伏威、李子通等;

另外,江南那裡,也有沈法興、林士弘、蕭銑。

這僅僅是占據中原各處的各地軍閥,而在邊境上,尚且有突厥虎視眈眈,畢竟眼下中原大亂,正是他們進軍的天賜良機。

是以說,當時李淵在立國之後所面臨的局面,并不是很樂觀。

而在這個時候,李淵必須要做的就是掃平全國,但他已經是皇帝,是九五之尊,總不能再繼續沖鋒陷陣,而已經更新為太子的李建成,則是國之根本,是以就必須坐鎮後方。

是以,李淵就必須找出一個人來幫助他征戰四方,但問題是,此時正值大唐開國之初,若是把兵權交給其他人,即便是幫助李淵消滅了諸多威脅,但也會給李淵帶來一個巨大的隐患。

這個隐患,就是幫助李淵穩定局面的人,會出現尾大不掉,威脅皇權。

這其實也是很簡單的道理,要知道人心都是自私的,換成任何一個人,在建立了不世功勳後,難免就會想,憑什麼我辛辛苦苦地打天下,反而是你來做皇帝?

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李淵就不能找外人,隻能是在他的幾個兒子裡進行選擇。

而李淵的嫡子隻有四個,長子就是李建成,他已經是太子,需要坐鎮後方運籌帷幄,而三子早逝,四子李元吉年齡尚小,經驗也不足,是以,選來選去,二兒子李世民最合适。

為什麼呢?從年齡上講,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是除李建成之外年齡最大的的一個兒子,而論到經驗,李世民之前也參與了不少戰役,是以,他就是代表李淵征戰四方的最好人選。

是以,李世民就代表李淵,開始了征戰四方的過程。

之後,李世民不辱使命,先後擊敗了薛舉、宋金剛、劉武周等人,更是在虎牢關之戰中,大破王世充和窦建德,為大唐的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征戰當中,李世民不僅能力得到了展現,同時也收獲了極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他在戰場上收羅了不少忠于自己的猛将,比如秦叔寶,再比如尉遲恭。

我們都知道,在早期打天下這個過程中,最大也最直接的功勞就是攻城略地,同時,也是招攬人才的好機會,李世民正是利用南征北戰的機會,一步步坐大的。

與此同時,李世民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到了後來,李世民的功勞實在太大,已經達到了封為可封的地步,李淵不得不“創造”出一個天策上将的官職,來封戰功顯赫的李世民。

可以說,正是因為李世民的征戰四方,大唐才能度過了十分脆弱的初期階段,毫不誇張地說,若是沒有李世民,大唐能不能延續下去,都是一個問題。

是以,不是李淵想讓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當時大唐初期的情況,必須讓李世民帶兵,而正是因為李世民帶兵,是以才讓他逐漸位高權重。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為何還讓李世民手握重兵?

其次,李淵也曾想過平衡,但均以失敗告終。

從内心來講,李淵并不想看到兒子李世民坐大,他也深知這對大兒子李建成并不好,是以,他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壓制李世民轉而扶持其他人。

比如他就曾扶持過四兒子李元吉,委任給李元吉一定的兵權,讓他帶兵打仗,以分解李世民的影響力。

但讓李淵無奈的是,他所想扶持的人,總是爛泥扶不上牆。

比如,李世民曾安排李元吉鎮守并州,要知道,晉陽算是李淵的根據地,當年起兵時就是從這裡出發,這裡的地位,等同于李淵的大學營。

把李元吉安排在這裡,李淵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讓李元吉也能有所建樹。

但問題是,李元吉不是李世民,在他鎮守并州期間,軍事政務一概不理,整日沉迷打獵,甚至還說出“一天不吃飯可以,一天不打獵就不行”的話。

不僅如此,當時李元吉還經常縱容手下搶掠平民,甚至為了取樂,還幹出讓士兵互相厮殺的蠢事。

這樣的主兒鎮守并州,其結果可想而知。

事實上,在不久之後,劉武周就給李元吉上了一堂軍事課,由于李元吉疏于防備,再加上大意輕敵,強令車騎将軍張達帶着一百人迎戰,結果,張達認為人少不從,最終在李元吉的逼迫下,出城後就反水投降了劉武周。

之後,李元吉為了逃命,騙手下人說自己要出城殺敵,結果,趁着這個機會,李元吉腳底抹油,一溜煙地逃回了長安。

李淵的根據地,就這麼被李元吉棄之不管了。

并州陷落後,李淵大為惱火,但當時劉武周來勢洶洶,不久之後,就連李唐的發祥地晉陽也被其攻占,大有進軍長安的勢頭。

那麼,劉武周最終是被誰擊敗的呢?答案是李世民。

晉陽陷落後,李淵擔心打不過劉武周,就提出抛棄河東之地,隻守住關西的方針,眼見李淵都打了退堂鼓,朝中上下一片附和之聲。

關鍵時刻,還是李世民站了出來,他認為抛棄河東不妥,是以就懇請李淵給他三萬精兵,他願意迎戰劉武周。

最終,李世民帶着這三萬人,擊敗劉武周麾下大将宋金剛後,收複了被其占據的并、汾二州,劉武周也被逼得不得不遠逃突厥後身死。

這樣的案例,在整個大唐建立前後着實不少,每次李淵隻要開始雪藏李世民,他所扶持的人就會打敗仗,到最後,不得不将李世民再派出去收拾局面。

周而複始,無一例外,包括後來的平定窦建德等戰役,都是李世民啃下了别人啃不下的硬骨頭,期間,李淵曾一度不想讓李世民掌兵,但最終還是迫于形勢,一次又一次的啟用了他。

而在平定窦建德之後,李淵徹底不讓李世民再摸兵權了,甚至為了限制李世民的發展,還驅逐李世民的天策府屬官,其目的就是壓制李世民,幫助太子李建成。

說得簡單點,李淵曾不止一次地嘗試過使用平衡之術,但效果并不太明顯。

究其根本,是李世民的勢力已成,且能力太強,李淵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啟用他,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啟用,讓李世民的勢力日漸坐大,已經非李淵所能控制。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為何還讓李世民手握重兵?

最後,就是李淵一直以來“和稀泥”的做法,從根本上就是個錯誤。

從登上皇位開始,李淵對于兒子們的争鬥,就是抱着一個“和稀泥”的态度,正是他這種态度,才會讓李世民有了坐大的機會。

從公平客觀的角度來講,既然李淵已經立了李建成為繼承人,那麼在此之後,李淵要做的,就是保護李建成的地位和權威性,同時,消除所有對李建成太子地位的威脅。

也就是說,李淵要堅持秉承“嫡長子繼承制”,不為其他人所動。

但問題是,李淵并沒有這樣做,在李世民日漸坐大,并開始威脅李建成的太子名位時,李淵是怎麼做的呢?他在玩平衡,用和稀泥的方式,試圖讓幾個兒子“和睦相處”。

坦白來講,李淵是個好父親,但他這種好,放在皇室的鬥争中,卻十分的不合時宜。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關乎到皇權的鬥争,曆來是殘酷無比的,所謂“天家無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定了李建成是太子,那就要力保他的地位不受威脅,必要時候,對日漸坐大的李世民進行一系列嚴厲的打壓,以讓李世民沒有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心。

但是,李淵并沒有這樣做,當然,有李世民能力強的客觀原因,但李淵卻依然将李世民封為“天策上将”,讓他的地位,僅低于李淵和李建成。

這不就是明擺着讓李世民有了競争的資格和本錢嗎?說到底,李世民能手握重兵,還是李淵造成的。

縱然是在後期,李淵意識到自己的縱容已經讓局勢變得無法控制時,開始了對李世民的一系列打壓,甚至不惜剝奪李世民的兵權,不讓他帶兵,但一切,都已經為時晚矣。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為何還讓李世民手握重兵?

綜上,李世民能手握重兵,除了他本身能力強之外,同時也有幫助父親李淵奠定大唐基礎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讓李世民手握重兵最終坐大的根本,還是出自李淵的縱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