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上戰場,27歲封無可封、為天策上将,開創貞觀之治的李世民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
李世民可以說是皇帝之中的一朵奇葩,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李世民可以說是完全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闖勁一步步成為名流千古的唐太宗。
和大部分的二代帝王不同,李世民對于唐朝的建立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彼時的他不滿二十歲,卻總是帶隊取得勝利,有些雙方實力懸殊的戰局他也能輕松逆轉。
也正因為如此,在李淵建立了唐朝之後曾一度在太子之位上猶豫,實在是相較于李世民,太子李建成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優點。
如果李建成在其他的朝代,也許他會是一個好皇帝,可他和李世民一比較完全就是螢蟲之于皓月,沒有絲毫的可比性。
這種情況下李淵隻能盡全力的去滿足李世民及其背後利益集團,天策上将便是這個情況下的産物,甚至李淵想過将唐朝分成兩半讓兩個孩子各自治理。
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李建成不會同意,李世民身後的世家貴族也不會同意,更重要的是李建成一直将他視作眼中釘肉中刺。
有着這樣一個弟弟,身為太子他也坐不安穩,于是開始瘋狂針對李世民做小動作,這對于李世民來說自然是不能忍的。
最終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玄武門之變,而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污點,有人以此來嘲諷她殺兄囚父,算不上一個好皇帝。
可争儲本就是你死我活的結局,并且從結果上來看李世民身為皇帝是絕對夠格的,特别是今天,對李世民推崇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将他稱贊為“千古一度”。
但當你深入了解李世民之後會發現,這位年少成名的馬上皇帝卻有着别樣的一面,首先就是皇帝之中難得的深情。
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恩愛是所有人都知曉得的,雖說不像朱元璋那樣對馬皇後忠貞不二,但面對曾患難與共的妻子李世民總是對其多了許多偏愛。
在玄武門之變當天,長孫皇後便一直支援他,甚至親臨現場安慰将士,這種同生共死的做法自然能夠讓李世民記在心裡。
之後更是成為了李世民的賢内助,即使是在史書上也頻頻有記載兩人之間的恩愛日常。
除卻專情之外,李世民還有一個最難能可貴的品質,不卸磨殺驢,即使是劉邦、趙匡胤、朱元璋等一代名君,在功成名就之後都做過誅殺功臣的事情。
其中以朱元璋最甚,而李世民在位期間幾乎沒有殺過功臣,除了侯君集和張亮,這兩人都是參與到謀反的事情中才不得不将其伏誅。
其他的功臣大多都落得了個善終的下場,隻要不是涉及到不可饒恕的罪行,大多都是懲戒一番,更不用說借題發揮了。
唐朝的名将極多,這些名将身上動辄都是有着滅國的戰績,可将他們放在一起還是無法和李世民相比,其中也就李靖能夠稍微和李世民并肩。
這也是李世民不殺功臣的主要原因,有人誅殺功臣是懼怕功臣功高震主,可對于李世民來說完全不用懼怕這樣的情況發生,天策上将的名号足以說明一切。
是以李世民對武将非常了解,知兵懂兵的他自然不會做出自卸臂膀的事情,還有一點便是他的年齡問題。
李世民太年輕了,年少成名的他到了暮年這些将軍們紛紛都已經去世了,根本就不會影響到社稷的傳承問題。
像朱元璋後期開始大肆誅殺武将就是因為朱标早逝,他害怕朱允炆壓制不住這群武将,隻能将他們趕走的趕走,誅殺的誅殺。
李世民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反倒是希望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能慢點走,李世民愛哭是有史書記載的。
長孫皇後去世時他痛哭不已,李靖去世時同樣悲痛欲絕,可以說李世民是史書記載以來最愛哭的皇帝。
幾乎每一位唐朝的将軍都親曆過李世民為他們而哭,侯君集造反之罪他甚至想過為其開脫,被拒絕後斬首,李世民痛哭不已,魏征下葬時泣不成聲。
而這個毛病并不是在他老了之後無所依的時候才出現的,在他年輕的時候,黨仁弘因為魚肉鄉裡按律當斬。
可他和李世民關系極好,是自起兵以來的好夥伴,面對這樣一位摯友他實在不忍心甚至表示自己替黨仁弘以絕食來謝罪。
因為這黨仁弘才免除了死罪改為流放,從這裡也能看出李世民的愛哭是無人能及的,最起碼在皇帝這個身份中,沒有人比他還愛哭。
就連以愛哭而聞名的劉備也遠遠不如,并且他的哭泣完全是因為性格所緻,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一代雄主竟然有愛哭的毛病,這着實讓李世民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更加生動了些,而面對外敵他又是那個不怒自威的“天可汗”。
李世民被世人推崇是有原因的,除了他的個人能力之外,他本身的性格也是吸引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