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么?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了皇帝。李世民与朝廷的矛盾持续多年,从中央到地方,派系分布十分广泛。如今,李世民胜利了,但是胜利者如何面对旧有的矛盾?李世民如何开始他的皇帝生涯?

派系斗争 恶性延续

天下治理,千头万绪,李世民要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李世民开始拥有治权的第一天,就以皇帝名义向全国发布了命令,一方面宣布秦王治理庶政,另一方面宣布李建成等人的罪行,同时也宣布对于余党不予追究。他做出了一个和解的姿态。那么,天下是怎样的一番反应?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么?

李世民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贞观之治》截图

当时,各地纷纷都有反应。比如,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立刻发生了一起大案件。大赦诏书是派遣益州行台仆射窦轨的儿子亲往送达的。益州行台尚书是李世民,仆射是窦轨,窦轨是李世民的老部下,当然是李世民的死党。但是窦轨的手下兵部尚书韦云起,那是一个行伍出身、隋朝时就沙场留名的将军,他们兄弟似乎跟李建成的关系更好。韦云起与窦轨两人平时就有矛盾,现在窦轨有了报复的机会。还有一个叫郭行方的,窦轨也不喜欢。窦轨把这些人召集来开会,说有诏书到。韦云起来了,问诏书在哪儿?窦轨把诏书藏在袖筒里,不给他看,只是说:你要谋反啊。不等韦云起申辩,窦轨立刻命令左右将他抓起来。士兵就把韦云起和他的弟弟等人抓住,一起杀掉了。郭行方一看,拼命逃跑,窦轨就在后面追。那逃命的人,当然用尽一切力量,跑回了长安,没有被追上,保住了性命。朝廷的诏书要求既往不咎,而窦轨却乘机杀害了许多人。这说明秦王与原太子的斗争,虽然因为李建成的死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这个斗争在京城之外还在持续燃烧。

无独有偶,幽州也发生了事端。

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因为没有什么军事才干,所以朝廷派遣将军王君廓担任他的副手,当时官名叫作长史。庐江王是李建成的人,两人关系密切,在对秦王府的斗争中,李瑗成为李建成很重要的同盟军。李瑗因为知道自己不懂军事,平素里对王君廓十分倚重,凡事都与王君廓商量,还说好了要做儿女亲家。李世民当然知道幽州大都督与李建成的关系,所以玄武门事变之后,专门派崔敦礼作为敕使前往幽州,召李瑗回长安。李瑗知道出大事了,可能李建成已经失败,但是详情不明。面对朝廷的使者,他万分慌张,于是找王君廓商量怎么办。王君廓希望通过出卖李瑗立功,于是劝他起事,说:大王要入长安,没有保全的可能。现在你拥有一支几万名士兵的军队,为什么要听任别人摆布?于是,王君廓与李瑗抱头痛哭。李瑗说:今天我就把性命托付给你了。接着采取行动,把崔敦礼关押起来,还招来燕州刺史王诜一起商量。王君廓见李瑗中了计,心里乐开了花。

李瑗手下的兵曹参军,认为王君廓这个人不值得信任,应该早日除掉,让王诜执掌军权。李瑗对于这个说法即便认可,也没有执行能力。但是,他们的议论却被王君廓知道了,于是王君廓抢先采取行动。他先去找王诜,王诜刚刚洗浴出来,手握头发来见王君廓,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王君廓便手起刀落,砍了他的脑袋。然后王君廓提着王诜的头颅出来对士兵说,王诜和都督李瑗一同谋反,现在王诜已经被我杀了。你们是跟随李瑗造反引来灭族之灾呢,还是跟我一起立功取富贵呢?大家同声响应。于是,一千多人赶到监狱,先释放了敕使崔敦礼,然后一起去找李瑗。李瑗身边几百人身穿盔甲要出来搏斗,王君廓说:李瑗谋逆,你们要跟他吗?大家一听,全散了。李瑗大骂王君廓,说:“你这个小人出卖我!”王君廓上前勒死李瑗,传首长安。王君廓因此立功,接替李瑗,成为幽州都督。

王君廓的阴谋之所以能够得逞,也是利用了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旧有矛盾。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么?

李建成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贞观之治》截图

不仅是益州和幽州,其他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此类事件。比如,李世民当了太子以后,再次重申原来大赦的内容,对于原来的东宫、齐王府官员不予追究,但是各地抓获东宫或者齐王府官员的时候,还是将他们押往长安。

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之后,很想实现和解。道理很简单,矛盾只会让统治出现问题。但是,与此同时,两个阵营的矛盾斗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在秦王府官员看来,仇恨这个习惯已经养成。就在玄武门事变的当天,就有人主张对两宫人员进行彻底清算,他们大概有一份一百人左右的清算名单。秦王府内部分成两派,多数人主张斩草除根,要清除这些余党。尉迟敬德是最坚决的反对派,他反对继续追击。他的观点很鲜明:罪魁祸首既然已经伏诛,如果继续追击,会造成社会的不安。他的原话是:“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史书记录他的观点时,用了一个“固争”的词汇,表示态度十分坚决。那么,他固争的对象是谁呢?应该就是决策者,当然就是李世民。尉迟敬德能在如此关键时刻想到安定,真是难能可贵。当时大家已经杀红了眼,恐怕李世民和身边的重要谋臣们都忘记了形势已经改变这个大局。

李世民既然经过尉迟敬德的坚持,决定不再追杀,于是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大赦天下。这是六月四日的事情。但是,随后发生的益州、幽州事件表明,要天下特别是官场接受这个诏书,立刻实现和解是很困难的。派系斗争的习惯在恶性延续。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么?

尉迟敬德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隋唐英雄传》截图

李世民要实现天下和解,应该怎么做?这是作为新的国家实际领导人面临的重大考验。

安定天下 争取民心

旧有的矛盾还在继续,如果不和解的话,究竟会乱到什么程度,那是不可预料的。原来李世民是秦王,现在他掌管了大权,很快就要君临天下了,他要全局考虑,所以必须和解。很快,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安定天下,争取民心。

第一条,就是立刻宣布停止佛教、道教的改革。武德九年

(626)

四月的时候,唐高祖李渊采取了一个新政策,就是淘汰佛教和道教的僧人。淘汰的比例非常高,天下诸州,每州只留下一个寺院,长安只留下三个寺院,剩下的全部拆掉。每一个寺院里保有一定的人数,其他人一律还俗。这个政策,非常重大。有多少人受影响呢?现在这个数字难以精确计算,但是根据隋朝留下来的数字,度牒当和尚的人一共是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还不包括道教中人,也就是说这几十万的人,再加上道教教徒,总得有三四十万人。这些人都成了李渊改革政策的受害者。他们哪里愿意还俗,当和尚的好处多着呢!现在,新的统治者李世民即位,上来就宣布,关于淘汰僧尼的事儿免了,一切恢复旧制度。就是说原来四千多座寺院,要砍掉百分之八十,现在都保留下来。这事儿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放弃宗教改革的政策呢?改革不是有益于国家的吗?在这个国度里,除了政府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发达的组织系统外,最具全国性的组织就是佛教和道教。在那个时候,能够强烈影响社会舆论的,就是佛教和道教。李世民现在急需的不是什么国家的长远发展,他现在最最需要的是舆论支持。这个政策一经宣布。几十万的佛教和道教中人都成了李世民新政权的天然拥护者,这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条,令百官上书言事,对于国家政策各抒己见。这是针对政府各级官员的政策,让他们各自陈述,实际上就是给他们机会。政府系统,是这个社会上最强有力的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各级官员拥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他们对于新政府的态度、立场,当然十分关键。但是,李世民没有简单地给大家封官加赏,而是要他们陈述治理天下的看法,应该是包括对已经存在政策的批评和对未来执政的建议。新领导人表示出谦虚的倾听姿态,这对于那些有想法的政府官员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提意见直达天庭,若被采纳,便可能有直线升迁的机会。在传统的政治系统中,为什么总有这样的呼声,要求广开言路呢?因为这个系统太讲等级,直接批评或建议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新的国家领导人的这个政策当然会受到百官的欢迎。

第三条,划清跟老政府的界限。李世民宣布从即日起,释放所有后宫豢养的那些鹰犬,就是皇帝的那些奇珍异宝,下令各地不许再进贡了。这有两个意义:第一,跟过去的政权划清了界限,那都是李渊时代的做法,我们现在不再这么做了;第二,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各地献珍宝,让皇帝吃得高兴或者玩得高兴,但却凭空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这一举措,人民群众是相当欢迎的。

第四条,释放宫女三千人。这是贞观之治很有名的故事。不让寂寞的宫娥在深深的庭院中度过残生,而让她们出宫各谋生路,去过自由的日子。这是人性化的表现,同时表示新统治者不需要更多人伺候,体现了减少社会负担的决心。

在这四项政策中,前两项是针对具体人群的,后两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前两项所针对的两类人群,绝对是很重要的,是稳定天下最关键的部分。而争取普遍的人心,当然也意义巨大。重点与普遍相结合,匠心独具。李世民上台的亮相十分漂亮,既有全局视野,又能重点突出。

大度能容 化敌为友

天下和解的重心,当然是原来的对立派。既然皇帝的诏书宣布大赦,原来对立的人马一概不予追究,但仅仅不追究就够了吗?

因为新政府不断释放和解信号,很多原来东宫、齐王府的军官都主动从隐藏之地现身。比如,薛万彻也在李世民的一再示好之后从终南山走出来。李世民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认为他们原来的所作所为都是忠于所守,是义士,一律赦免。

薛万彻是东宫的重要军事将领。他从小在幽州长大,父亲即隋朝的名将薛世雄,后来跟了太子李建成,成为东宫的领兵将军。在玄武门战斗那天,薛万彻很勇猛,而且是他提出攻打秦王府的。薛万彻亲手杀过李世民的人,现在李世民真的既往不咎。薛万彻作战勇猛,史称“勇冠三军”,后来屡立战功,封爵郡公,任大将军,还娶了唐太宗的妹妹丹阳公主。丹阳公主曾经听说李世民背后评论薛万彻,说他太土气。公主因此不太喜欢薛万彻,结婚三个月不肯同席。李世民听说以后,特意请两个人来,李世民做东请客吃饭。李世民专门跟薛万彻打赌,赌注就是皇帝的佩刀。皇帝打赌,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公主也被吸引。她看到李世民和薛万彻关系密切,根本没有一点瞧不起薛万彻的意思,心里自然高兴起来。没有想到,打赌的结果竟然是唐太宗输了,一把镶金带银的御刀由皇帝亲手交给了薛万彻。公主立刻为新婿骄傲起来。于是一场婚姻有了良好开端。其实,唐太宗是有意输的。唐太宗做思想工作的细致可见一斑。

薛万彻是东宫的武官,也是当时著名的将军。唐太宗不但不予追究,还予以重用,这不仅有利于当时天下的和解,也有利于未来天下的治理。薛万彻在后来打败突厥、扫荡吐谷浑、进军辽东的多项重大战役中都立有显赫功勋。所以,李世民的和解政策,不仅收到了眼前的实效,让天下英雄从对薛万彻等人的礼遇上更加信任新政府,也让国家收到长远治理的实效。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从对薛万彻的任用上我们看到,和解政策,不仅仅是既往不咎,而是因材录用。这比大赦诏书中的一切不问,其实是大大进了一步。

同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待东宫的文臣上,代表人物就是魏徵。

魏徵是东宫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员,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洗马是东宫司经局的首脑,从五品,专门管理东宫的图书,经常要跟太子讨论学问文章。在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徵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的人有一份东宫、齐王府左右的百人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没有实施。我猜想,魏徵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么?

魏徵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贞观之治》截图

玄武门事变后,魏徵没有逃。他就留在长安,准备等死。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徵,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时间是六月十二日。李世民一见魏徵,对他大加指责,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咄咄逼人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徵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徵“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如果前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话,就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灾祸。魏徵竟然如此说话,当场的大臣们一定吃惊不小。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礼遇魏徵,还重用他。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李世民平素就十分看重魏徵的才干。

这段对话,让我费尽心思去理解。李世民为什么开始气势汹汹,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魏徵为什么态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责任?他凭什么敢于直言说自己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这是两个武功高手的对话,不仔细琢磨,真是看不懂其中的玄妙。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的斗争,不是别人可以挑拨就能发生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胜败决定于手段,简单地说,最后的结局决定于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是基本道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徵的对话。

李世民来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徵呢?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李世民的凶猛态度落了空。为什么魏徵不回答这个问题呢?大家记住刚才说的第一条,这场斗争的本质是最高权力的斗争,实际上与别人无关。李世民的这个问话是要搅浑水,是要探魏徵的底线。比如,如果魏徵回答没有离间,或者说你们的关系我离间不了。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魏徵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问题,那就是谁先动手谁胜利的问题。魏徵说,我也曾建议采用同样的手段,但是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所以有今天这个结局。

魏徵这么说,表达了两个态度十分重要。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

魏徵直接进入关于斗争手段的问题上,表达魏徵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秦王还有先见之明,比秦王更早认识到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徵先李世民已经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但是,魏徵没有因此骄傲,而是用这条信息表示对李世民的钦佩。为什么?魏徵说自己的正确意见没有被前太子采纳,就是说我这个人在前太子那里其实也不是很受重用。正确意见,现在已经被事实证明。不被采纳,当然是怀才不遇的表现。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确意见当然会采纳,因为事实上你就是采用了和我一样的政策。我如果在您的手下,当然就不会怀才不遇了。

魏徵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才干,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李世民的臣服。你们说为什么李世民忽然改变了态度?就是因为他听出了魏徵的心声。很多人当场还在为魏徵担心呢,哪里想到魏徵和李世民都已经交心完毕。魏徵用不屈不挠的态度表达了心悦诚服,李世民能够透过魏徵的态度看到魏徵的心曲,当然也是高人。这是两个武功高手的对话,观众还没有看清招式,两人已经握手言和、谈笑风生了。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么?

唐太宗群臣雕像。摄影/老山货,来源/图虫创意

这番历史的会话,绝对堪称一景。

这么一分析,大家可不要因此小看了魏徵。魏徵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君主的尊重,因为魏徵富有智慧,深明李世民心理,所以后来魏徵总是比别人更能劝解李世民。两人是真正的高手,他们两人能沟通的问题别人甚至无法理解。

李世民重用魏徵,是贞观之治最精彩的一笔。李世民从此获得重用仇敌的美名,魏徵也得以施展才华为国效力。贞观之治的美名,如果没有魏徵,简直无法想象。在决定任用魏徵的同时,李世民宣布原来的东宫旧党韦挺、王珪也一并召回任用。

在《资治通鉴》中,叙述不杀魏徵之后,就是李世民政府宣布广开言路和杜绝天下贡献、释放鹰犬的新政。没有人说是谁出的主意。我很怀疑,这就是魏徵献给李世民的第一道礼物。天下和解,重在争取人心和官僚队伍的支持。魏徵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这样的主意完全有可能出于他的思考。

魏徵出使 天下归心

魏徵献给李世民的第二个礼物就是出使河北。如果说魏徵的前一个礼物还不能肯定的话,那么这第二个礼物则是实实在在的。

出使河北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河北一直是唐朝的问题地区,也是最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区。此前有窦建德,然后有刘黑闼,刚刚又发生庐江王李瑗事件。加上不断地有河北的地方官把前东宫和前齐王府的人押送到长安,弄得人心惶惶。所以,安定河北几乎就等于安定天下。

为什么要派魏徵出使河北呢?因为只有魏徵是最佳人选。虽然不少人担心放虎归山,但是李世民力排众议,起用魏徵。

魏徵本人就出生在河北。窦建德控制河北的时候,他也当过窦建德的大臣。李建成镇压刘黑闼的时候,就是因为听从了魏徵的建议瓦解了刘黑闼的军心。魏徵在河北素有威望。不仅如此,魏徵还是原东宫的核心人物,现在来宣布和解政策最有说服力。既然魏徵等文臣、薛万彻等武将都归顺了李世民,原来两个阵营的冲突也就消失了。李世民收编两宫人马,不仅使和解政策得到了彻底执行,也为今后治理天下增添了生力军。

魏徵出使河北,确实完成了天下和解的使命。魏徵在河北期间,正好遇到地方官押解前东宫的人去长安,魏徵坚持就地释放。他说:这个事儿我们要对太子负责。你想想,这个人被一路押往长安,就像一路游行一样。走到哪儿,人们都知道,这是前东宫的人给抓住了。即使押到长安被太子放了,他这一路上带来的坏影响是很难消除的,这样做不利于和解。魏徵敢于承担责任,就地把人放了。回去后李世民对他大加赞赏,因为这个事情做得很有胆识。河北果然就没有出什么事,对李世民稳定天下来讲,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武德九年

十月,李世民即位当皇帝的两个月之后,天下和解的政策已经发生效力,李世民的一颗心安定下来。十月,李世民下诏,封前太子李建成为息王,封李元吉为刺王,虽然名号不是很好听,但是他们还是获得了王的资格。这表示李世民还是承认他们为自己的兄弟。十六年以后,李世民有所改动,追封李建成为皇太子,追封李元吉为巢王。那是后话,有另外的背景。李世民还决定李建成和李元吉以亲王的礼仪正式埋葬。改葬那天,李世民在宜秋门上,哭得很伤心。根据魏徵等人的请求,原来两宫的旧臣都被允许到墓地送葬。魏徵这些东宫旧人,也算对死去的主公有了交代。李世民的宽大,让大家更有决心为新朝廷努力工作了。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启皇帝生涯的第一步是什么?

李元吉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隋唐英雄传》截图

天下和解政策,至此完美闭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心胸宽大的新皇帝。史书记载,因为李世民的上台新措施,“政令简肃,中外大悦”。皇帝不仅胸怀宽广,而且思维敏捷,有办法,有手段,干净利落。这让天下信心大增。

和解天下,当然大得人心,不过坚决的顽固派还是怀疑到底的。李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李艺来自幽州,是河北北部最著名的战将。后来跟了太子李建成,封为燕郡王,镇守泾州。李世民当然知道他的背景,虽极力安抚,但他还是不信,最后还是走上反叛的道路。李艺在贞观元年

(627)

正月谋反。这能否证明和解政策的失败呢?不能,因为李艺的谋反太不得人心,朝廷的镇压军队还没有到达,他就被自己的部下瓦解了,最后在逃亡突厥的路上被随从杀掉。

天下和解政策臻于完美。不过,这只是玄武门事变的善后。对于李世民来说,与治理天下相比,此举不过是牛刀小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