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虛僞的空殼,虛假的面孔,真實的世界,真正的絕望,十七年了,可以完結了,無關所有,隻是和自己告别。」這是一個大男孩曾經寫下的遺書。這個孩子給人的一貫印象是堅韌開朗、積極樂觀,而真實的情況是他外表陽光、内心悲傷。家庭、情感和學業的重重壓力,少年依然稚嫩的肩膀承載有限,且化解無方。

紀凱的獨立性和責任心都極強,是放到哪裡大人都會放心的孩子,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不告而别呢?大家疑慮重重。午休的時候,同桌翻動了一下紀凱的書桌,發現了一張字條,上面赫然寫着「跟自己告别」。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紀凱是體育資優生,是那種隻有學業成績不夠優秀的孩子,其他方面都很好。體優生中常見的個性強、自律意識不強等特質,他一點都沒有,在同學中不但人緣好還很有威信,實在是想不到他會有輕生的念頭。

幸好,隻是「一念生」

夜幕降臨的時候,家長打電話過來說孩子已經回家了。我囑咐家長别問太多問題,先讓紀凱好好休息,隔天是否來學校看他自己的意願。同時我提醒班導,紀凱來到學校後,班上盡可能保持正常的狀态,關心但不要過度關注。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傷害他的,都是親人

紀凱生在一個小城市,從記事起家裡就不太平。爸爸當過兵,自己開了一家運輸公司,脾氣很暴躁,經常發火,尤其是喝酒後更嚴重,他會把紀凱當士兵訓練。當時紀凱隻有幾歲,很害怕,但隻要流淚就會挨打,因為爸爸不許他哭。媽媽對紀凱很好,但是對爸爸的行為無能為力。紀凱挨打的時候媽媽會不顧一切地保護他,經常是母子兩人同時被爸爸打。除了因為恐懼,也是為了保護媽媽,紀凱盡量按照爸爸的要求做,是以「不哭」這個能力是從小練就的。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上國小時爸爸媽媽離婚了,主要原因是爸爸有了外遇。當時紀凱還暗自慶幸,但是媽媽很難過,哭了很長時間。紀凱說那時自己隻能用細瘦的胳膊抱住媽媽,說「媽媽别怕,我來保護你」之類的話。有一次媽媽握着他的小手說:「你這麼瘦,沒有力量,怎麼保護媽媽?」從那以後紀凱就努力吃飯和運動,因為隻有變得強壯才能保護媽媽,這也是他會成為體育資優生的主要原因。

紀凱和媽媽一起生活,媽媽之前沒有工作,爸爸也不按時給撫養費,是以媽媽開始打工。雖然生活清苦,但那是紀凱記憶中最開心的日子。上班之後的媽媽心情越來越好,比之前更加可愛漂亮。在紀凱快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再婚了,繼父是那家工廠的一個工程師,有一個比紀凱小一歲的男孩。

紀凱和媽媽一起搬進繼父寬敞的家裡。繼父很和氣,弟弟看起來也蠻乖,他心裡踏實了很多。但是畢竟不是自己熟悉的家,紀凱還是很小心,怕做錯什麼給媽媽惹麻煩,再導緻什麼家庭戰争。繼父很忙,于是媽媽就辭了工作回到家中照顧兩個孩子。媽媽一直對弟弟更精心一些,吃的穿的用的總是弟弟先用先挑。如果玩的時候有了沖突和沖突也是隻數落紀凱,從來不說弟弟。有時候繼父在家看到了,就批評媽媽做得不公平,這樣對孩子成長不好。從這點來看,繼父還不錯。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媽媽一如既往的偏心,有一次紀凱委屈地哭了,媽媽很生氣,說男孩子哭什麼,還用力推了紀凱一下。紀凱一直很乖,沒見過媽媽那麼生氣,他很恐懼,也很生氣,覺得媽媽不愛自己,隻愛别人的孩子。于是他立刻止住眼淚,但是不再理睬媽媽。之後媽媽有些自責,找紀凱道歉,說畢竟是重組的家,難得繼父條件好人也不錯,為了紀凱能有個穩定的環境生活和讀書,自己要盡力維護這個得來不易的家。知道媽媽是為了自己才如此,紀凱心裡舒服多了,之後也盡量不和弟弟争,凡事盡量忍耐,減少沖突。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這樣過了兩年,媽媽生了一個妹妹。在紀凱上國二那年,全家搬遷,然後他轉學過來,光适應環境就費了不少周折。新同學對他的排斥花樣百出,雖然他心裡很别扭,但是不能表露出來,再生氣也不會和同學翻臉。後來是他的運動能力幫助了他,他進入校足球隊是當時班上的大新聞。因為參加足球隊,紀凱交了一堆朋友,于是班上不再有人欺負他,反而人氣越來越旺,上國三後他當上了體育股長。紀凱說自己并不想湊熱鬧,很多時候甯願獨自呆着,但是現實環境不允許。

最讓紀凱覺得丢臉的是學業成績,繼父說是因為轉學過來教材有差别,媽媽說主要是腦子的問題,因為同樣轉學的弟弟成績非常好。提起讀書他心裡就特别不是滋味,好在憑借體育專長進了明星高中,才感覺稍微好了一些。但是高中的課程更難,不管自己怎麼認真聽、使勁想,很多内容對他來說還是像天書。雖然自己很努力,但高一的成績還是可以用「爛到底」來形容,尤其是理科,是以文理分班時紀凱選了文組。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紀凱升上高二,弟弟也考進來了,而且是考進了理科資優班。為了幫弟弟慶祝,父母在飯店請客。客人們大多是繼父的朋友和公司的同僚,他們眼裡隻有弟弟,時不時也會逗逗已經長得很可愛的妹妹。

「我就像空氣一樣,臉上笑着,心裡在哭。」紀凱這樣告訴我。

紀凱的聲音落下時,太陽已經西斜,不覺間已經過了兩個小時。

「紀凱,你心裡的這些感受,媽媽知道嗎?」他搖搖頭,無奈地笑了笑,說:「其實我很了解媽媽,她很不容易。不僅再婚,還要照顧三個孩子,因為太忙碌是以對我有忽略也正常。」

「聽你講述的那些,感覺你媽媽對你不是很滿意,是這樣嗎?」他點點頭說:「她對我的成績很不滿意,其他方面很少關注。她認為隻有讀書好将來才會有地位,還老拿繼父當例子,一直說來說去很煩人。」

「你弟弟學業成績很好,也是你的壓力吧。」

「我媽總拿我的成績和弟弟比,他隻是成績比我好,别的我可都不差。」

「你繼父對你還好,是吧?」

「他人蠻好,很和氣,對我也很客氣。但感覺我倆之間總隔着什麼,他永遠也不會像對弟弟妹妹那樣自然地對我。」

「是以你在學校很開朗,但是在家裡很沉默。」他點點頭,說:「在學校裡還行,雖然成績不好,但是有專長。我知道怎麼做才能受歡迎,是以按照應該有的表現和同學、老師相處。我知道沒人愛看一張苦瓜臉,但是我真的不像表現的那麼開心。」

「你的好朋友都沒發現其實你有很多心事嗎?」

「我雖然朋友多,但是交心的少,偶爾心情糟糕暴露一些小情緒,他們也不信,還說『别裝了』,我就隻能繼續把笑容堆上臉。」

「我看過你的社群平台,不久前你發的一段話能夠暴露出一些真實的情緒狀态,我發現有幾個同學并沒有當玩笑,很關心你。」

「是的老師,昨天這則動态一直置頂,好多人回複我,很多平時一起玩的朋友跟我說抱歉,說沒能發現我的傷心和難過。那個女孩也在不停地發送加好友的請求,還用别的同學的賬号和我說話。當時我坐在河邊,看着手機熒幕,心中的一些角落好像在慢慢松動。」

我倒杯水給他,休息片刻後我問他:「這十幾個小時的心路曆程,你無法詳盡叙述,甚至會感覺難以用語言表達,這都沒關系。目前我想知道你的感受是什麼,是否還有自殺的念頭?」他深深吸了口氣,說:「老師,我的确很難說清到底有多少想法從腦海裡出現過,不過現在能确定的是不會再想自殺了。當時覺得這樣很悲壯,現在隻覺得太輕率,也很懦弱。」

我點點頭,問:「對于你的重重煩惱,你想過要如何調整和應對嗎?如果問題不梳理清楚,還是會持續影響你。」

「老師,我心裡還是有些亂,不知道應該如何調整,是以想聽聽您的意見。」紀凱雖然學業成績不太好,但是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他需要自己去尋找産生問題的原因,重新調整對生活的态度,隻有這樣,消極的情緒和行為才會逐漸改變。是以我和他介紹了「理性情緒療法」,也就是著名的「ABC」理論,用以啟發和幫助他。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我們在讨論中找到了三個角度:和媽媽之間的情感連接配接、如何看待學業和自己、怎樣建立和維護親密關系。然後再依據這三個角度幫他安排作業,每個作業都分以下步驟完成:

(1)找到自己的實際煩惱。

(2)為煩惱分級:最高是影響很大無法改變,其次是影響很大可以改變,再次是影響不大不能改變,最低是影響不大可以改變。

(3)分析煩惱原因,把它們分為可以了解與接受的和不能了解與接受的。

(4)重新為煩惱評級。

(5)從可調整的煩惱中找到評級最低的,再思考調整的具體方法。

征得紀凱的同意後,我見到了他的媽媽和繼父。媽媽自責地哭個不停:「我一直覺得孩子蠻堅強的,好像什麼都不在乎,一直都不知道他心裡有那麼多委屈,也沒想到會出這麼大的事,真的心有餘悸。」

繼父說:「我的責任也很大,孩子在我身邊很多年,雖然我沒有因為不是親骨肉而看輕他,但是對他很不夠關心。我能感覺到孩子的心思蠻細膩,是以我支援他參加體育運動。但是我們之間的交流很少,主要我也怕管多了他會反感。現在看來,我需要改變。」

我建議家長和孩子坦誠地溝通,不要因為怕再出問題而過于小心或者過度關注。要逐漸調整家人之間相處與互動的模式,要讓紀凱感覺到他一直都是家裡的一員。紀凱的作業完成得很好,他選擇要調整和改變的第一件事是向喜歡的女孩講明之前疏遠她的原因,即使不是适合談感情的年紀,應該也可以做很好的朋友和讀書夥伴。

第二件事情是和媽媽談一談,聊聊自己這些年的感受,聽聽媽媽對自己的真實看法。這兩件事情做完後,紀凱的内心已經平複了很多。至于其他的任務,或早或晚,相信他都會完成。随着冬天的來臨,熱鬧的元旦活動、緊張的期末備考和接踵而至的假期,将遺書風波吹散在了寒冬裡。操場上經常可以看到紀凱馳騁的身影,想來,他已經治愈了自己。

17歲父母離異,媽媽帶着新生的女兒回娘家,才知道我活得有多痛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