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對普通人來說,吃東西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他們很難想象,為什麼會有人無法控制自己吃什麼。

這并不是作、不是矯情或臭美,而是一種精神疾病——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ED),這是一種以食物和進食行為為主要焦慮源的精神疾病。

在這個“要麼瘦、要麼死”的口号大行其道的時代,進食障礙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普遍。但是,大家對進食障礙的了解還很少,部分進食障礙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表現是一種病症,也不知道如何求助。

我們邀請了4位專業營養師分享進食障礙的治療經驗。如果你本人,或者看到身邊的朋友正在和進食障礙較量,希望她們的經驗能幫到你們。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一種很嚴重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有3大特點:

1.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卡路裡攝入非常低,體重會比正常人低很多。

由于能量、營養素攝入不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脫發、很容易怕冷、貧血,以及女性當中很常見的就是不來月經。

2.一般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對體重增加有比較強烈的恐懼感。

3.一些患者會出現“body image disturbance”,對自我形象認知出現偏差,明明體重已經非常低了,還是會覺得自己胖。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從行為表現上來看,神經性厭食症還可以分兩類:

一類患者的特征是,一直限制自己的卡路裡攝入,體重一直停留在一個很低的範圍内。而另一類患者可能會有定期的暴食,或者催吐、使用瀉藥的行為,但這些行為是偶然出現的;如果非常頻繁的出現,那可能會被診斷為另一種進食障礙。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我治療的神經性厭食症的患者主要還是青少年,12~18歲之間,女性比男性多。

有一個患者,大概20多歲,是一個嚴重的焦慮症患者。當她發現自己通過控制飲食能得到一些成就感時,就不斷加強這個行為,漸漸地就發展成了進食障礙。

另外一位年輕患者,經曆了很多的生活壓力,當她發現能掌控制自己的體重和飲食時,就越來越嚴重地控制進食頻率。她最近一次見我時說,自己大概每天隻吃一頓飯。但她也知道這樣不對,是以就想慢慢增加點心次數,增加一點卡路裡。

還有一個有趣的病例,是個16歲的小男生。他有焦慮病史,疫情期間突然開始擔心自己吃的是不是太多了。但他覺得自己并不害怕體重增加,他自己也覺得自己比較瘦,對于正常體重他是沒有害怕的心理的,他隻是害怕自己變得非常肥胖。

他從今年一月份開始控制自己的飲食,然後發現自己的食欲變得越來越差,還出現一些胃腸道不适。

其實這在神經性厭食症患者中是很常見的。限制飲食之後身體的新陳代謝會下降,食欲也會下降,消化系統也開始有點罷工;而當你開始重新吃更多食物時就會發現,消化系統好像沒原來那麼好了,吃完之後會肚子痛。

這些不适反過來又會繼續強化限制飲食的行為,進一步的飲食限制則會帶來體重降低、導緻消化系統進一步罷工,于是就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進食障礙的治療是非常緩慢的。對于沒有進食障礙的患者,營養師給他一個目标,他可能很容易就完成了,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但對于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人,多吃點食物對他來說是非常大的恐懼。

我有一個患者,一開始我給他設定的目标是每天按時吃早飯,哪怕不是正規的早飯,一根蛋白質棒也可以。但他告訴說,這個建議讓他感到非常害怕。我們商量之後達成了另一個目标:從每周三天開始,早上吃一點東西。對這個目标,他感到稍微放心一點,覺得自己能做到。

還有另一種困難是,患有進食障礙的人很多都有“非黑即白”的思想,覺得如果我沒達到這個目标,我的生活就完了,我的一切就完了。

是以,在給這樣的患者設定目标時也要非常注意,我們既要給他設定一個目标,同時也要告訴他對自己更寬容些,治療會有set back(倒退)或improvement(改進),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進食障礙患者往往都會有其他的心理疾病,非常需要心理治療師、心理醫生的介入,從心理方面來和患者進行溝通,是以進食障礙的治療一定是需要多方面的團隊合作的。

一些比較嚴重的患者,當他的體重下降到非常低有可能危及生命的話,我們會立即把他轉診到醫院。醫院的營養師會制定一套治療方案,規定每天多少卡路裡、吃多少頓飯。雖然這些治療方案比較激進,但是對于糾正體重、預防一些生命性的危險是比較有用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患病風險比較高的人,首先是抑郁或焦慮症患者、有非常強烈的完美主義追求的人;另外,從事一些對外形有非常高要求職業的人,比如說舞者、演員,還有運動員發生厭食或暴食症的比例會比其他人更高。

總體上,神經性厭食症的患病率不高。在發達國家,在一年内,女性的發病率大約是1.6%,男性是0.8%,但這個數字每年都在變。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首先,我會把他原來做的一些精神疾病方面的評估認真讀一遍,全面了解他的背景資訊。看看他有什麼壓力、是否有家人朋友支援、會不會自己做飯、是不是自己買菜等。

在營養評估階段,我不會特别要求他們達到一個什麼目标,更重要的是讓我了解他們的動機,為什麼控制飲食。如果患者提到他其實多吃一點,那麼我可能會給他設定一個進食目标,讓他試一試;如果遇到非常嚴重的患者,我會把他轉診到一些醫院,接受住院治療,因為那樣會更加的嚴格,會更快地幫他恢複體重。

在交談過程中,我會非常注意自己的用詞,因為他們的心理狀态是非常敏感的,不希望營養咨詢給他們帶來額外的傷害。我覺得,治療飲食障礙,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給患者更多傷害了。

比如,提問時一定會征求患者的意見,看他想不想談。如果我用的一些詞觸發到他的敏感詞,我會讓他提出來;如果他感覺不舒服,我就不會再談這個問題了。

我一般不會說“熱量”、“卡路裡”、“BMI”這種詞;我不會分析體重的數字,而是詢問他們對于身體形态的看法、對自己體重的看法。

我也不會說“這個食物好,這個食物壞”,或是“這個食物卡路裡高、這個食物卡路裡低”。如果患者提出來了,我們可以再進行讨論,但我不會單方面提出來,因為營養師說“哪種食物好、哪種食物壞”會增強他們這種非黑即白的思想。對于神經性厭食症,不管是哪種食物,隻要能開始吃,對身體都是非常有好處的。我會用中立的姿态來傾聽他們,然後做一些記錄。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神經性貪食症患者的症狀包含暴食和自發的補償行為。暴食時,一般進食速度很快,難以控制食量。

神經性貪食症差別于暴食症的特征是,每次暴食後會伴有一些自發的、不恰當的補償行為,比如催吐行為、絕食,用瀉藥、減肥藥等;也有些患者會立刻進行大量運動,希望消耗這些暴食攝入的熱量。

患者對于體重很恐懼,所有的補償行為都是患者在用激進的方式控制體重。這些症狀會反複發作,平均每周至少發作一次,并可能持續至少三個月。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他是一個在美國讀書大學生,22歲,當時是他的女友帶他來找咨詢的。

他非常在意體重,自稱國中時是個胖子,高中時瘦下來過;他對成為胖子感到很恐懼,認為自己是易胖體質。

他說自己并不喜歡吃甜食,但在聚會上會吃很多、喝很多酒,每一次聚餐後會催吐,朋友也知道他催吐,吐完後心裡才沒有負罪感。女朋友稱在他每一次“吃多了”後稱體重,脾氣就變的很差,很易怒。

他還告訴我,自己的腸胃很不好,吃一點油膩辛辣的東西都會胃疼;和朋友出去旅遊,總覺得沒有精力,她女朋友說他每天會睡很多覺,覺得他經常很虛。

首次咨詢時,我運用了“動機訪談法”,表達了同理心,讓他知道情緒波動和憤怒是被了解的;同時也告訴他,體重上下波動是很正常的,有些波動是體内水分變化導緻的;并不需要一天稱多次體重,如果執意稱體重,建議每周稱兩次就好。

在第一次咨詢中,我發現患者無法識别自己的饑餓感和飽腹感,也難以根據飽腹感進食。我給他的建議是:

1.放慢吃飯的速度,每一口食物嚼10-15下,用餐時适當的放下筷子,停下3-5分鐘休息一下。

2.一日定時3餐,在下午安排一次小吃,保證空腹時間不會大于4小時。

我給患者的飲食計劃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的餐食計劃是小份量的餐食,增加小吃。在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的同時,避免大份餐食刺激催吐行為。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第二階段是慢慢過渡的過程,會根據患者的情況指導正念飲食,幫助患者感受自己的身體需求和飽腹感,培養患者對進食的掌控力。

到第三階段,患者的自主性更大,可以自主選擇幾點吃飯、吃什麼。而我會為患者建議營養含量高的食物,避免低營養的熱量攝入。

在第一階段,我沒有教育患者關于自己備餐的知識,因為在交流過程中發現患者對用餐有擔憂和恐懼。同時,為了避免備餐過程和餐後收拾洗碗的行為給他增加壓力,我也沒有要求他不吃外賣、不參加聚會,可以繼續保持以往的生活習慣。

我也鼓勵患者的女朋友多陪伴他用餐,鼓勵他堅持飲食計劃,防止患者餐後催吐。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在和患者的交流中,我會先嘗試着去了解哪些因素會刺激患者在暴食後采取補償行為,再為患者定制定時定量的飲食計劃,避免這些刺激因素。

在頭幾次的飲食計劃中,盡量減少患者的壓力,每次隻定3個以内的小目标,到下次糾正再複查患者的飲食行為。

頭次咨詢中不會給與患者太多的營養教育,更多的是花時間帶着同理心傾聽,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在第一次咨詢中可以指導患者,如果後期還有催吐行為,不建議在催吐後馬上刷牙,這樣對牙齒不好,可以使用清水或者蘇打水漱口,平衡口腔的酸堿度。

在咨詢中,了解客戶所在的階段并注意用詞,避免提供過多建議,因為這可能會讓患者感到反感。我會以不加評判的态度與患者保持統一戰線,找到幫助患者達到目标的方式和技巧。

正念飲食和直覺飲食教育會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後回訪咨詢中教給患者,并根據進度情況,使用辯證行為療法DBT方式進行咨詢。

在治療神經性貪食症患者時,常常需要和心理健康專家合作,共同幹預治療。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 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患病風險● 青少年● 有家族進食障礙病史的人● 有心理和情緒問題的人(抑郁症、焦慮症)● 模特或是部分主播● 某些情況下,創傷和壓力會成為風險因素● 節食的人

如果出現暴食或是在用餐後有補償行為的人,建議你和家人朋友說明你的情況,得到身邊的人幫助和了解,并及時找專業營養師咨詢。

體重不需要每天都稱,如果你是對體重身材很在意,體重每周稱1-2次就好。鼓勵自己培養正向健康的身材觀念。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Orthorexia Nervosa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90年代,是美國醫生、作家Steven Bratman造的一個詞,意思是對适當或 "健康飲食“的癡迷。

Orthorexia由兩個詞根組成,ortho意思是“正确”,orexi意思是“食欲”。

雖然意識到并關注所吃食物的營養品質本身不是一個問題,但有的人變得非常執着于所謂的 "健康飲食",進而損害了自己的健康。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ON的症狀可能包括:

● 強迫性地檢查成分表和營養标簽

● 過分關注食物的健康成分

● 減少攝入越來越多的食物種類,比如所有的糖、所有的碳水化合物、所有的乳制品、所有的肉、所有的動物産品等

● 除了被認為是 "健康 "或 "純淨 "的一小部分食物外,不能吃任何東西

● 對别人吃的東西是否健康有不尋常的興趣

● 每天花幾個小時思考在即将到來的活動中可能提供什麼食物

● 當 "安全 "或 "健康 "的食物不存在時,表現出極度苦惱

● 沉迷社交平台上有關"健康食物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部落格

● 可能有身體形象問題,也可能沒有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目前ON未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由于沒有正式的診斷标準,是以很難準确估計有多少人患有正食症。

它可能是一種獨立的飲食障礙,也可能是現有飲食障礙的一種類型(如厭食症),也可能是一種強迫症。

飲食障礙的高風險因素分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

生理風險因素包括近親中有人患有飲食障礙、精神健康問題、有過非良好的減肥史、一型糖尿病、過度節食或者過度運動等導緻身體能量總額為負。

心理風險因素包括完美主義、對身體形象不滿意、焦慮障礙症的病史等。

社會風險因素包括對體重的污名化、被霸淩、對“完美外表”的内化等等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我還沒有遇到過被診斷為ON的病人。正如第一個問題所述,目前ON未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但的确存在一些病人,他們并沒有催吐、過度運動、執着體重或者執着完美外表的症狀,但是因為執着于“健康飲食”的概念,進而限制飲食,減少或者不從食物中擷取能量,導緻發育不良、營養素缺失或者體重大幅度下降。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與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類似,ON涉及限制進食的數量和種類,可能導緻營養不良。

是以,這兩種疾病有許多相同的身體後果,比如影響心血管健康、腸道功能(便秘腹瀉等)、精神萎靡、荷爾蒙混亂、脫發、皮膚幹枯、貧血、月經失調等問題。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ON的臨床治療方法,但許多飲食障礙專家将厭食症視為厭食症和/或強迫症的一種類型。

是以,治療幹預通常涉及心理治療,增加所吃食物的種類,鼓勵或者要求病人多接觸他們焦慮或恐懼的食物,以及根據需要恢複體重。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1. 神經性厭食症:表現為因限制能量攝取如導緻顯著的低體重

2.神經性貪食症:表現為失控的進食狀态、強烈的情緒體驗、反複的補償性行為、自我評價過度受體重和申請影響

3.暴食症:表現為失控的進食狀态、強烈的情緒體驗、無補償性行為

4.回避性/限制性攝食障礙:表現為無法攝入足量或特定種類的食物以滿足其能量和營養需求,進而造成明顯的體重下降。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1. 心理學因素

某些特定的氣質及人格特質,包括高度的完美主義、成熟恐懼、沖動與焦慮傾向、更低的人際交往信任感,都與ED的高發病率密切相關。

一系列後天變化産生的認知、行為和情感因素也同樣會增加ED的風險。比如低自尊的認知、缺乏靈活性的認知、節食行為、高負面情緒(特别是對于抑郁症患者而言)等。

2.社會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尤其是核心家庭的情況,如父母教育水準較高的女性患病風險更高;父母對子女過度保護、過度操縱、或将個人價值觀強加于子女身上的;家庭關系紊亂,或兒童期虐待(包括軀體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以及被忽視);

社會因素,如“以瘦為美”的社會文化觀念,缺少支援或不良人際關系;創傷性事件,如性虐待、遭遇的與體重或體型相關的嘲笑、歧視或侮辱等負面評價。

3.生物學因素

基因遺傳,患進食障礙年輕女性的一級親屬(如其子女)的患病風險約為平均水準的四倍;神經生物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異常與進食障礙相關。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飲食改善過程中患者對瘦的無休止追求和對長胖的病态恐懼,導緻情緒崩潰,拒絕住院治療,拒絕看心理治療師。

幹預效果不佳,病程時間長,且反複。期間建議患者到專科醫院住院治療,并繼續接受心理治療師治療。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請轉給Ta

營養師通常和其他醫療護理團隊,如心理健康專家一同幹預治療進食障礙。包括心理醫生、心理治療師、營養師、家庭成員在内的多元化的治療方法對有效治療進食障礙是必要的。

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側,治療的重點也不同。恢複或穩定體重是進食障礙治療中尤為重要的目标之一 ;急性期營養重建過程中的重點是避免可能出現的再喂養綜合征;在進食障礙治療的中後期,治療目标則逐漸轉向健康飲食習慣的重新養成。

通過專業的營養問診,營養師會為患者定制私人飲食方案,改善營養狀态,了解個人健康需求,并且教授患者終身受益的飲食習慣。

編輯 | 山楂

設計 | 柚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