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家的孩子已經出現了厭學行為,那麼從家長的角度要采取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都希望有一個比較正向的結果,而不是家長越管孩子越厭學,
第一點,孩子厭學有時候隻是為了可以不去學校或者不想去學習,甚至表現出自己可能身體不舒服。

父母親首先應該要很關心孩子的情況,如果不舒服還是可以先帶孩子去醫院做一些基本的身體健康檢查,比如說驗血、x光、心電圖等等。如果器官沒有重大的問題,那麼就該考慮說可能出自于心理或情緒導緻。
如果因為心理或情緒原因導緻了厭學行為,就要記得千萬不能順着孩子的情緒,因為有一就有二,無三不成立。
要避免孩子注意厭學心态,不想去學校,那麼父母親至少不能順着孩子不想到學校,就讓他呆在家裡,必須想辦法把孩子帶到學校去,就算暫時沒有辦法去教室上課,也可以在學校的醫務室、輔導室或者圖書館,因為孩子的天地是家庭和學校,
如果你因為這樣子把他放在家裡,他會越來越不想去學校,當他發現他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滿足當下不去學校的行為,當然就會常常跟你說:我肚子痛、頭痛、身體不舒服,那家長沒辦法,隻好一直把他放在家裡,這樣子他就失去了一半的天地,長遠對孩子來說也就剝奪了他認識世界的一種能力。
第二點就是家長一定要跟學校常常有一些聯絡和溝通,如果發現孩子厭學問題,至少可以一起了解他厭學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原因。
厭學可能會有很多很多具體的因素,家長必須去探究裡面真正的原因。而要探究原因,父母親要先弄明白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而不是父母親自以為是發生了什麼問題。
建議家長可以反思一下,如果我們已經确認孩子身體上沒有問題,那我們就要跟老師多點聯系,把孩子交給老師,而不是在旁邊看着,擔心老師會把你孩子怎麼樣,對老師、對學校其實可以學習更放心一點,因為學校不可能讓孩子發生意外,家長也要學會放手這一件事情。
慢慢讓孩子自己長大,讓它可以張開翅膀能夠飛出去。孩子隻要知道當他哪一天跌倒了、受傷了,他還可以回到家裡,有爸爸媽媽幫他療傷就好了,而不是爸爸、媽媽永遠把孩子綁在家裡、圈在一個圈子裡,因為那對孩子很不公平。
如果父母一直無法學會放手,以後你就會知道孩子的人生真的會越來越窄了,這樣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人格問題及社會問題。
是以對孩子來說,厭學時家長要關切,但是不要過度緊張,沒有特殊情況,還是要學會信任老師及學校。青少年他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都是有父母親的模範作用,讓他們想要去學習。
是以提醒家長的身教很重要,,當他覺得他想要從事某一個學科,若是自己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那一定會非常辛苦。是以先是家長的身教,然後才是家長要懂得因材施教的重要。
雖然有時候可能會有一點挫折,但父母親隻要多給一點鼓勵,我會覺得他們一定就能走出他們自己想要的道路,為自己負責。
父母親的鼓勵很重要,父母親也不要先預設自己的立場,希望孩子要做什麼,也不要去想着孩子去完成父母親未完成的夢想。
另外面對孩子發生厭學,父母親也千萬不要一個做黑臉、一個做白臉,務必注意兩點原則,
第一點,家長态度要一緻,
第二點,懂得适時放手,
面對孩子的厭學,有時候也會發生家長和老師看法不同、見解不同,甚至彼此發生沖突,把責任推給對方,這種也非常不可取。大家要有共識,有必要的話可以透過專業的心理輔導機制,配合家庭、親子關系及溝通的環境來改善,來面對處理孩子的厭學問題,因為厭學可能是産生了情緒障礙,
在案例裡有一些真的需要醫療介入,需要從生理、心理、包括環境的面相去評估、處理。
是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厭學行為有可能來自于情緒的面向,就應該多留心,尋求專業心理的解決。
面對學業和人際關系,父母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身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模範,因材施教也能夠促進孩子學習動力最好的方法,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在擅長的領域更能夠發揮所長,最後産生事半功倍的效能。
如果你覺得文章說的有道理,就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轉發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