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是轉折性的戰役。官渡之戰後,曹操一統北方;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夷陵之戰後,蜀吳聯合抗魏。
其中,蜀國經曆夷陵之戰慘敗,昔日精兵損失一空,甚至劉備是以而死,徹底淪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個,而夷陵之戰中蜀吳相争,互相削弱實力,讓兩國看清形勢,在之後的歲月中不得不真正聯手抗魏。既然劉備伐吳損失如此之大,那麼作為作為三國頂級謀士,諸葛亮事先有沒有勸說劉備不要攻打東吳?《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描述的大不相同。

《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描述,諸葛亮苦谏數次,劉備就是不聽,後來諸葛亮與百官一起勸谏:目前大敵是漢賊曹魏,“若隻欲伐吳,命一上将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劉備見諸葛亮三番五次的苦谏,準備改變想法了。但這時發生一件意外事件,張飛被部下殺害,叛賊逃到東吳,于是劉備立即決定攻打吳國。諸葛亮送劉備出兵,回到成都後怏怏不樂,對群臣說:“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也。”
按照羅貫中的說法,對于劉備伐吳戰争,諸葛亮苦谏數次,怏怏不樂的神情,感歎法正在如何等,都表明諸葛亮不看好,似乎已經預料到了一場慘敗即将發生。但正史中的諸葛亮态度,卻與演義中的大不相同。
《三國志》中隻記載了一句話,在夷陵之戰後,劉備住在白帝城,諸葛亮感慨:“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即便東行),必不傾危矣(損失不會那麼大)。”
簡而言之,劉備伐吳之前,諸葛亮的态度并不明确。但考慮到夷陵之戰的重要性,以及陳壽對諸葛亮的推崇,是以如果事先諸葛亮真有什麼勸谏,陳壽應該予以記載,既然沒有記載,那麼估計十有八九諸葛亮沒有勸谏,即諸葛亮對劉備伐吳沒有什麼不看好。
更重要的是,從當時四個方面的形勢判斷來說,諸葛亮還真沒有什麼理由苦谏。
東吳不是一頭小綿羊,而是欲壑難填的狼,讓劉備不得不攻打吳國,給孫權一個教訓!
215年,劉備準備漢中之戰時,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之後劉備退步,承認孫權占領長沙、桂陽二郡;219年,襄樊之戰中,孫權派呂蒙突襲荊州,并殺了關羽,可謂是奪地殺兄。更重要的是,孫權殺了關羽之後,立即摩拳擦掌的準備攻打益州了,史書上說“欲進圖蜀”,還任命潘璋為“益州牧”,駐紮在秭歸,滅蜀之心昭然若揭。
是以,别被劉備伐吳之前的東吳求和迷惑了,東吳早有亡蜀之心,亦有亡蜀之行動,否則就不會不留後路的殺關羽了。
背叛盟友,一再偷襲蜀國,奪地殺兄還要滅蜀,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劉備不伐吳,展現蜀國決心的話,東吳欲壑難填還會得寸進尺。
從魏國形勢來看,魏國曹操剛死,曹丕繼位後又剛剛篡奪漢室,是以曹丕主要精力在于穩定内部,很難分出精力幹涉劉備伐吳。是以,這是劉備伐吳的國際戰略機遇期。
從蜀國内部來說,諸葛亮、黃忠、魏延等都是荊州人,而荊州派在蜀國内部人數衆多,他們不想收回老家?諸葛亮《隆中對》伐魏二條路線,其中一條是從荊州攻向中原,失去荊州代表《隆中對》戰略縮水,諸葛亮不想踐行《隆中對》中的戰略?
從戰争本身來說,劉備身經百戰,作戰經驗豐富,該做的準備又都做了,誰敢說劉備指揮的戰争,百分之百就會失敗?事實上,劉備伐吳之戰前期,取得了不少勝利,隻是劉備、馮習等人在戰術執行過程中出現重大纰漏,又遇上了開挂的陸遜,是以才遭遇一場罕見的慘敗。
是以,諸葛亮還真沒有正當理由勸阻,《三國志》隻記載的法正可以“令不東行;(即便東行),必不傾危矣”,正确了解是:法正不是否定伐吳,而是可以勸說劉備不親征,即便親征的話,也不至于造成如此損失。
由于演義小說的塑造,讓人認為劉備伐吳從頭錯到尾,即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争。作為演義中最具智謀的謀士,諸葛亮對這種“從頭錯到尾”的戰争,自然不會發現不了錯誤,于是演義小說安排諸葛亮苦谏若幹次,差點就讓劉備回心轉意,但由于張飛被殺的突發事件,導緻諸葛亮無力回天。
如此安排,雖然展現了諸葛亮智謀妖異的一面,固然精彩吸睛,卻誤導了無數讀者。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