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人願意和我玩!”自閉症孩子的社交在哪裡出了問題?

送孩子去幼稚園,家長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在學校找不到朋友,沒有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如果孩子回家和媽媽說“沒人和自己玩”時,家長們不隻是煩惱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相處不好,更擔心孩子被欺負和霸淩。

但其實,自閉症孩子的社交障礙也可能這也代表着孩子的能力還存在不足,需要我們幫助孩子學習好“交朋友”這個課題。

為什麼沒人願意和孩子玩?遇到這種難題,我們應該如何幫孩子度過?

“沒有人願意和我玩!”自閉症孩子的社交在哪裡出了問題?

1

“媽媽,小朋友不願意和我玩”

從學校放學回家後、在公園的聚衆遊戲時,總有孩子會氣呼呼的反應:“媽媽,他們都不願意和我玩”。

這時,有些家長就會憂心忡忡,内心小劇場閃過各種不和諧的畫面:“我家孩子是不是被同學們排擠霸淩了”、“老師怎麼都不關心我的孩子呢”……

停!各位家長們,請先放平情緒,不要過分腦補了。

或許造成孩子口中的“他們都不願意和我玩”這一局面,并非都是别人的原因噢,這可能就隐藏着孩子在社交能力上的問題,

公園裡,一群小朋友在圍着一輛自行車追逐玩耍。突然,小洪從一群孩子中大哭着跑了過來說:“他們都不給我騎腳踏車!”

媽媽剛才正坐在一旁玩手機,并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但小洪隻是一邊大哭,一邊吵着要騎車。

媽媽安撫着小洪,但又忍不住指責小洪的哥哥小亮:“你為什麼不讓弟弟騎,讓他一直哭?”

小朋友們面面相觑,哥哥小亮更是委屈的抹眼淚。這時有個團體中的大孩子解釋說:“他不遵守規則,我們說好騎完一圈就換人,結果他一直騎,不下來,最後還沒有經過同意,就偷騎其他人的腳踏車。”

2

有計劃、分步驟幫孩子融入團體

我想看到這裡,爸媽你應該知道問題在哪了吧!有時哭泣的孩子,并非都是真正被欺負的弱者,反而也有可能是“賊喊捉賊”噢!

這時,若大人因為害怕孩子哭泣,馬上滿足孩子需求或隻是責罵孩子愛哭,孩子是學不會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需求的,往往會卡在用原始哭鬧方法來威脅父母的方式上。

而大人若能冷靜的去了解每個年齡層孩子的社交困境,耐心用孩子能聽懂得的話說給孩子聽,協助孩子“控制沖動、觀察情境、聽懂規則、遵守規則、表達情緒”,才能幫助孩子逐漸在團體中維持良好的社交行為。

很多自閉症孩子因為存在社交障礙,往往是内心非常想跟大家一起玩,卻又不懂得遵守遊戲規則,被大家排斥進入團體遊戲中,并引發一系列沖突,而沖突點并非是大家排斥自閉症這個标簽。

要想孩子能融入團體,交到好朋友,我們應該讓孩子學習:當自己想跟别人玩時,應該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去社交,反之,如果縱容孩子一再犯錯,反而會讓“自閉症”這些标簽被大家排斥。

是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學習:

● 學等待:提醒孩子按捺住沖動

● 學觀察:大人在一旁先協助孩子聽和看得懂遊戲規則

● 學表達:“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要怎麼玩?”、“規則是什麼?”

● 學遵守:複誦一次規則後,練習遵守規則的玩一次

● 要鼓勵:成功後,家長應該立即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

如此具體的引導孩子練習,才能真正改善孩子用不恰當的方式來引起注意,逐漸學會到進入團體的社交技巧,最後我們才能完美的退場。

3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遊戲行為

從兒童遊戲發展的「社會互動層面」來看,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遊戲行為有所不同。家長們需要保持發展概念,在對的時機提供恰當的團體環境,更提供有細節的協助,才能讓孩子發展出良好的社交能力。

2歲半以前:單獨遊戲

兒童隻顧自己玩,喜歡獨自玩,與其他幼兒玩不同的玩具。

● 家長這樣做:家長可以先注重培養孩子玩的動作和認知能力。

2-3歲半:平行遊戲

兒童與旁邊的幼兒相鄰靠近,玩類似的玩具,但是少有互動。

● 家長這樣做:家長不用勉強孩子跟他人互動,但可到帶到公園或親子館等有其他孩童的環境,誘發孩子去觀察、模仿和輪流即可。

3歲半-4歲半:聯合遊戲

兒童與其他兒童一起玩,過程中會有互動和有交談,如借玩具材料,但仍是保有各自遊戲興趣和内容。

● 家長這樣做:家長時常制造2-3個熟悉同伴的小團體互動情境,但孩子仍需要大人較多的互動和引導,如了解遊戲任務、遵守規則禮儀、表達能力。

4歲半以上:合作性遊戲

屬于真正的社會性型态,兒童在團體中有共同的目标、或彼此分工,如主題劇情分工角色扮演、競争性的目标等。對幼兒來說,他會在這種型态的遊戲中,産生團體的歸屬感。

● 家長這樣做:可積極制造3人以上熟悉同侪的團體遊戲中,由年紀大的孩子們示範遊戲或規則,鼓勵孩子跟着模仿配合,或參與遊戲團體課程經驗。更鼓勵孩子嘗試加入公園的小團體,家長仍需觀察和适時協助。

“沒有人願意和我玩!”自閉症孩子的社交在哪裡出了問題?

家長們期待孩子進入融合環境後,能自己學會,或者是由老師來幫忙訓練社交能力是大大不夠的,畢竟團體人數衆多,老師壓力過大,教學現場常常又是情況複雜,難以厘清原因。

是以,父母在生活中,要适時提供孩子團體經驗,從中觀察孩子的社交行為,更要有計劃的介入,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脫離“沒有人要跟我玩”的困境。

恩啟,讓康複更有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