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暖男成了養育男孩的至高境界。
父母都希望養育出一個善解人意、懂得分享、會換位思考的小暖男。
希望這個小暖男長大了,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父母的願望本沒有錯,但一味讓孩子學會謙讓,溫暖他人,很可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表面上暖,内心卻暖不起來的人。

01、
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中十一歲的蹦蹦,就是别人口中的小暖男。
他平時待人溫和,尊重長輩,對五歲的妹妹照顧有加,從來不和妹妹争寵,有時候,爸爸媽媽照顧妹妹忽視了他,他也不抱怨。
一次,爸爸交代他關瓦斯,他不小心碰到了報警裝置,當時蹦蹦被吓得不知所措,爸爸過來一頓數落,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還打了他一巴掌。
媽媽很心疼,準備安慰他,他卻反過來安慰起媽媽:“不疼,媽媽,都是我的錯”,還主動跟爸爸道歉:“爸爸,對不起,我下次不會再犯了”。
看到這裡,所有人都開始心疼起這個“懂事”的小男孩。
節目中,蹦蹦最後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其實他在這個家裡,并不開心,内心一直很壓抑。
蹦蹦為了迎合大人的需要,每次都把委屈、難過默默吞進肚子裡,裝作懂事的樣子。
暖了身邊所有人,卻唯獨冷了自己。
02、
有時候,我們一味教孩子分享、謙讓、照顧别人的感受,卻一不小心,把孩子推向了「讨好型人格」。
教育節目《對話成長》中,一個男孩說,同學找他借東西,自己本來不想借的,借給了同學,自己就沒有用的。
但是他擔心如果不借,對方就不跟他好了,最後都會借。
一位媽媽說,兒子和同學約好一起出去玩,但第二天早上發現身體不舒服,孩子怕影響和同學的關系,還是忍着去了。
這兩個孩子的行為,其實都帶有一定的讨好型人格特性,他們因為害怕别人不高興,選擇壓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别人。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呢?
之前很火的電視劇《女心理師》中的小莫,就是一個大家公認的“暖男”。
在辦公室,他對所有人都非常和善,幫大家買咖啡,同僚工作上任何問題都會找他幫忙,甚至同僚出去玩,會把自己沒完成的工作丢給他,他雖然心裡不願意,但都會照單全收。
然而他的付出并沒有被同僚感激,反而一再被忽視,小莫表面溫暖如春,内心卻支離破碎,冷如冰窖。最後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
正如《教父》裡說的:“沒有邊界的善良,隻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隻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03
03、
生活中這樣委屈自己,成全别人的人其實非常多。
表面上看是一種“暖男”的行為,其實是一種“讨好”的行為。
這兩種行為表面上看是一樣的,但内在心理動機卻完全不一樣。
暖男的行為,是發自内心真正為别人好,想要幫助别人,很自然地透過語言和行為,讓他人覺得溫暖。
讨好的行為,卻恰恰相反,因為内心的不夠強大,出于恐懼,壓抑自我,通過讨好他人來給自己取暖。
是以,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教孩子懂禮貌、分享、謙讓,但在這之前,請先教會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遵從自己的内心。
因為隻有溫暖自己的人,才有餘熱去溫暖他人。
一個連自己的感受都不重視的人,雖然溫暖了别人,卻灼燒了自己。
歡迎點贊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