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標明北京?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對一個朝代的影響無疑是非常深遠的。曆史上就有很多人對選擇都城的的位址發生了不少争論。比如公元前202年的時候,就有人主張把都城建在洛陽,也有人主張把都城建在關中。

這在當時的時候引起了很大的争論,劉邦也無法選擇究竟選擇去哪裡。好在後來婁敬一錘定音,建都關中。近代孫中山先生也對都城的選擇有論述: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標明北京?

“統一十八省之後,可都南京;統一滿、蒙、回、藏之後,可都蘭州;但要扶持亞洲各弱小民族獨立,則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可見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最合适首都的地方為三個,一個是南京,一個是蘭州,還有一個則是蘭州。不過這三個都城要求的實力各不相同,南京對實力要求最低,其次蘭州,其次伊犁。由于民國的實力一直具有先天性的缺陷,是以最終民國定都南京。那麼,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後標明了北京?

與民國時期不同,1949年的時候吧,全國空前團結,是以可以供選擇首都的地方一共有11個地方。它們分别是北平、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和南京。這11座城市在曆史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上面,都一定程度可以勝任都城的角色,為何最終選擇了北平呢?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標明北京?

首先,我們來看哈爾濱。它的優勢是很明顯的,因為當時哈爾濱是重工業城市,工業基礎比全國其他城市都要強;而且當時的整個東北都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把都城建立在這裡,就可以讓都城時時刻刻得到最強的工業支援。不過它的缺陷也比較明顯,一是地處偏僻,不利于控制全國;二是處在蘇聯、日本、北韓中間,是個危險的地方,是以最終落選。

再看上海。上海的優勢是那裡的經濟非常發達,是國際性大都市,建都那裡,都城的經濟問題可以很快解決掉。不過上海也有着與哈爾濱一樣的缺點,因為它處在中國的最東邊,如果建都這裡,北方、南方、西方都無法受到足夠的影響力輻射;同時當時中國海軍脆弱,上海卻直接暴露在海洋上,這是危險的,是以最終落選。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標明北京?

接下來是廣州,廣州曾經被國民政府當作首都,是以有一定的曆史基礎;而且這裡的人思想特别的開放,無論是近代還是現代,都是改革與發展的急先鋒,适于引領全國的經濟;同時它相對上海和哈爾濱要安全一些,畢竟它離海洋還有一段距離,而敵人也很難直接來到南海威懾廣州。不過它的地理位置太過于靠南,整個大北方都照顧不到,是以最終落選。

延安作為都城其實在當時也很合适。一方面當時它已經被經營了很多年,當地的群衆基礎很好,大家也都适應了那裡的環境;另一方面,那裡與曆史上的帝王之都——長安比較接近,處在天下之中,具有統領天下的地理優勢;同時當地的經濟制度也被發展了起來。但是它畢竟經濟還是落後了許多,而且要考慮到其他人士的意見,另外曆史又比較短。

貿然定都這裡,對國家的影響如何,都是人們無法預測的。是以最終還是落選了。而洛陽是六朝古都,相對除了長安(西安)、延安之外的地方也算是天下之中了,不過它當時的經濟比較落後,而且人氣也不是特别旺盛——因為清朝的時候那裡并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近代革命家也很少出自那裡,是以選它的人也就比較少了。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標明北京?

開封與洛陽同處河南省,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接近。尤其是還要考慮當時一個情況,抗日戰争當作河南省一直是作為争奪的前線的。當時河南省大部分淪陷,隻有極少部分地區還掌握着,是以這個地方成為了雙方沖突的焦點,是以這裡的城市設施破壞的都比較嚴重,如果定都這裡,可能修建都城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重慶地區,在抗日戰争當中作為“陪都”。它的優勢是明顯的,重慶處在中國腹地,可以說在防禦上面堅不可摧,敵人很難打到那裡;同時,由于國民黨在那裡經營了不少時間,是以城市設施和經濟狀況都比較好;而且四川盆地物産很豐富,建都那裡都城的物資供應可以有充分的保證。不過曆史上的大統一王朝沒有在這裡建都的。

唯一作為陪都的時候還有全國大片領土的淪陷,是以建都這裡從曆史經驗上來說是不合适的。是以這裡最終也落選了。成都與重慶位置接近,曆史上有蜀國、成漢等割據勢力在那裡建都過,物産豐富,防禦堅固,物産豐富,但卻不是能夠統領天下的地方,隻适合做割據勢力的都城,不适合做大一統勢力的都城,是以落選。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標明北京?

南京是國民黨舊都,曆史上也多次作為都城,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偏安一方的小朝廷,而且國運都不是很長,作為新中國的都城顯然是不合适的,是以也落選了。

最後就剩下了兩個競争激烈的地方:北平和西安。從曆史和地理上面看,無疑西安是比北京更好的選擇,這裡是漢唐舊都,也是周朝故地,華夏祖地,同時還是天下之中,是真正的“帝王鄉”。

而北京隻有明朝才開始在這裡建都,明朝曆史上還有一次被别人打到了都城下面,國運200多年就終結了,後面更是迎來了慘烈的剃發易服,對華夏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害。曆史上北京又稱燕京、範陽,安史之亂就是這裡的割據勢力造成的,一直是一個比較動蕩的地方。

不過北京的明朝畢竟有200多年,也不算是短命王朝;同時北京相對而言,既能照顧北方,又能照顧中原地區,離長江以南也不是特别的遠,唯獨距離西邊太遠了點兒。最為重要的是,北京是和平解放的,在抗日戰争當中受到的損害也不是特别的大,城市設施完備,可以搬進去直接住,算是一個最實用的都城。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標明北京?

而西安自從黃巢一把大火燒了之後,城市早已破敗不堪,後來李自成雖然嘗試在西安稱帝,最終還是難免被滅亡了。

這說明這個地方被毀壞得太嚴重了,想要重建立都長安,必須要對這裡進行治理和休整,具備一定得條件之後,才能夠恢複這裡“帝王鄉”的格局,是以最終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