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在淮北》、《抗日烽火年代》等文獻資料中,曾提及一位殺敵無數卻鮮為人知的抗日英雄——姜福才。
1940年夏,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員彭雪楓率領部隊進駐安徽省渦陽縣境内。當地不少老百姓聽說新四軍是打鬼子的部隊,紛紛前來報名參軍。
有一個名叫姜福才的青年,當時才19歲,也成為六支隊警衛連的一名新兵。
這個姜福才真可以說是苦大仇深,他的父母和兩個姐姐均慘死于日軍之手,是以他一開始加入新四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多殺鬼子為親人報仇。
雖然他報仇心切,剛入伍沒幾天卻開始對自己是否适合當兵産生了深深的懷疑。原因在于,他在練習射擊時遇上了大麻煩。

姜福才有一雙大而有神的眼睛,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他拿着槍卻總是無法瞄準目标。
排長觀察了幾次,發現姜福才的雙眼要麼同時睜着,要麼一齊閉上,就是沒辦法做到一閉一睜。别說命中幾十米上百米外的靶心,就算是在他面前幾米處放個大南瓜,他也不一定能打中。
一個月後,跟姜福才同一批入伍的夥伴中,表現好的已經開始參加小規模的戰鬥了,而姜福才還是隻能天天在訓練場上練習瞄準這項基本功。
一時間,有槍也不會開的新兵蛋子姜福才成了整個連隊的笑柄。
姜福才的内心當然是非常痛苦的,他深深地恨自己:為什麼連最簡單的瞄準都學不會?有槍不會用,怎麼上戰場殺鬼子?怎麼為死去的親人報仇?
姜福才是一個性格非常内向的人,由于被仇恨蒙蔽了内心,他又不願意與人交流,竟讓他做出一件極端的事來。
在又一次訓練時,姜福才依然無法瞄準目标,排長在氣頭上說出一句:“你這個瓜娃子,學了這麼久都學不會開槍,當不了戰士,還是轉到炊事班去吧!”
按理說,排長這麼說也無可厚非,畢竟這也算是一種合理安排。可是姜福才接受不了這種安排,他一心隻想早日上戰場為親人報仇,怎麼甘心去當一名“夥頭軍”呢?
姜福才越想越氣,不禁産生了一個念頭:既然我的兩隻眼睛總有一隻礙事,那我隻留下一隻眼睛,不就能瞄準目标了嗎?
這天訓練結束後,他竟趁衆人不注意時,用刺刀刺瞎了自己的左眼。
當姜福才捂着血流汩汩的眼睛出現在衆人面前時,戰友們還以為他遭到敵人的暗算,有人驚叫着“準備戰鬥”,有人大喊“快找軍醫來救人”。
姜福才卻鎮定自若地說:“沒什麼,我自己弄瞎的,包紮一下就行了。”
當排長從軍醫那裡得知姜福才的左眼保不住了時,一方面陷入深深的内疚之中,另一方面也為姜福才為親人報仇的決心深深感動,便讓他養好傷後再歸隊。
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姜福才的确用自毀一目的方法解決了無法瞄準的痼疾,在傷愈歸隊後很快就學會了開槍,而且經過日複一日的刻苦練習,練出了一手好槍法。
訓練場上的姜福才可以說是威風八面,不僅可以遠距離輕松命中靜止的靶子,還能準确擊中飛鳥等移動目标,不說是百發百中,也稱得上是整個六支隊槍法最準的人。
練好槍法之後,姜福才如願以償地上了戰場,在多次戰鬥中,他幾乎都是彈無虛發,再加上他作戰極為勇猛,是以死在他槍下的日軍數目越來越多。
強烈的複仇心态使得姜福才面對敵人從不心軟,特别是見到日軍時,能殺死決不留活口,甚至是以多次犯過錯誤。
這也導緻姜福才雖然多次在戰鬥中有英勇的表現和突出的戰果,戰場上殺敵無數,卻總是難以評功受賞,也一直沒有得到晉升。
但不管怎麼說,姜福才的名頭是越來越響了,當時皖北地區的日僞軍都知道了新四軍有這麼一位獨眼神槍手,無不談之色變。
1943年9月,日軍對皖東北地區發起了一次規模空前的“掃蕩”。
在部隊遭到敵人突然襲擊時,姜福才為保證首長安全轉移,向連長主動請纓,獨自一人挑起了在最後一關斷後掩護的重任。
他守在一道僅容一人通道的山崖口,架起那支心愛的步槍,射殺了數十名日僞軍。
在身上的子彈全部打光後,姜福才掏出最後一顆手榴彈,揭開蓋子拉出引線,英勇地撲向敵群,與數名日軍同歸于盡。
由于姜福才自毀一目的方式過于極端,再加上他在部隊确實犯過不少錯誤,是以關于我軍對這位獨眼神槍手的事迹鮮有報道(僅在《抗戰在淮北》、《抗日烽火年代》等史料中有記述),使他至今鮮為人知,但當時皖東北地區不少關于抗日的民間傳說中都能找到姜福才的影子。
無論如何,姜福才始終是一位鐵骨铮铮的抗日英雄,他的英名不應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