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抗日戰争持續了
十四年
之久,從1931年
九一八事變
開始,中國軍民憑借着老舊的裝備武器,高昂的鬥志,不屈的精神與日寇殊死鬥争。這十多年的鬥争,中國軍民的正面戰場從一開始的節節敗退,
節節抗擊
,到後來的憑借地域,
慢慢消耗
,中國軍民從來
沒有退縮過
。
直到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打得
丢盔卸甲
之時,中國人民看到了戰勝日本的希望,抗日戰争也逐漸進入
戰略反攻
階段,就在這麼一個形勢之下,本應在中國戰場以防守為主的日軍卻一反常态,發動了一場規模巨大的
進攻戰役
,也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豫湘桂會戰。

一、豫湘桂會戰中國軍隊準備不足
面對日軍的來勢洶洶,國民黨政府并沒預料到,也沒有做好
充分的準備
,導緻會戰開始不久,河南的廣大土地就接連失守,日軍很快對長沙行了巨大的包圍圈。
長沙一直是日軍的一塊心病,前兩次進攻都被名将薛嶽擊敗,還差點被“
天爐戰術
”滅了整整一個師團,于是這次日軍是鐵了心而來,恰巧國民政府看着國際形勢大好,
防守懈怠
,長沙很快便被日軍攻占。
日軍的這
一波操作
,讓國民政府感到了危機,因為下一步,日軍的重兵集團就要兵指
湖南重鎮
衡陽了,衡陽當時是國民政府的經濟重鎮,而且也是幾條鐵路的交彙,衡陽如果丢掉,對重慶都會形成威脅。是以,國軍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急忙派出了在附近休整的第十軍,指令其堅守衡陽待援,七日内不允許日軍跨過衡陽一步。
二、堅守47天的衡陽保衛戰
國民革命軍
第十軍
,一直是國民黨軍隊中的一支勁旅,雖然沒有得到國軍五大主力的稱号,但其也是
戰力不俗
,此次為了防守衡陽,第十軍的兵源都還沒來得及得到補充,就再次披挂上陣,全軍隻有
1.7萬餘人
,這還包括了戰前薛嶽将軍臨時調配的
部分兵力
這時候攻城的日軍也是一個軍,日軍
第十一軍
,軍團長是剛剛攻占了長沙的日本名将
橫山勇
,當時他的氣焰十分嚣張,指揮着5倍于守城部隊的兵力,還是攜勝而來,揚言3日即可踏平衡陽城。
這裡我們需要介紹一下,
抗戰時期
,中國軍隊中的軍和日本軍隊中的軍的
差異
,中國軍一般下轄
2-3個師
,每個師滿員大概9000-10000人,一個滿員軍大概3萬人,而實際上由于國民黨軍曆來有
吃空饷
的現象,往往一個軍隻有2萬人左右。
那麼日軍的一個軍并不是日軍的
日常編制
部隊,而是臨時編成,日軍的主要作戰機關是
師團
,一個師團大概就有超過
3萬人
,一個軍通常是因為戰略需要統率
3-4個師團
或者旅團的機關,是以攻打衡陽的日軍
多達11萬
餘人,超過守軍5倍有餘。
面對
如此艱難
的情況,衡陽守7天其實已經是很難完成的艱巨任務。這讓第十軍軍長方先覺深感到
責任重大
,衡陽
不容有失
,他在接受守城任務時把7天的任務當成了47天來完成。
作為
黃埔三期
的高才生,方先覺有着很高的戰術素養,衡陽保衛戰開始之前,他就将兵力梯次配置好,除一個團占據城外衡山至高點之外,其餘兵力收縮入城,随時做好與敵人進行巷戰,
肉搏戰
的準備。
戰争開始後,日軍先是利用重炮等火力對衡陽城外
一頓轟炸
,但
收效甚微
,于是橫山勇下達了全面攻城的指令,這也正中方先覺下懷,城中守軍個個英勇異常,在城中與鬼子們進行了多次的反複巷戰,以一敵五
毫不畏懼
這一戰中國軍隊的1.7萬人
損失殆盡
,陣亡7千餘人,受傷超過8千,殺死殺傷日軍卻達到了驚人的5萬餘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所有守軍的人數,讓
舉世皆驚
盡管最後衡陽城還是被日軍攻破,方先覺為了保全
傷兵的性命
選擇了暫時投降,不久便被救出,然而此一戰衡陽城
堅守47天
,打破了日軍想再次反攻的美夢,也赢得了中國軍隊在
國際上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衡陽保衛戰中,除了與敵人
殊死搏鬥
的國軍士兵們,還有一批在共産黨上司下,為衡陽守軍搬運彈藥、運輸補給的普通群眾和共産黨員,他們也付出了
3000多人
傷亡,他們也是一支
不屈的力量
,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
結語:回顧曆史,展望未來
,我們今天能有如此
美好的生活
,離不開革命先烈們的犧牲,現在的我們雖然遠離了戰争,卻依然不能懈怠,要努力為中華之崛起、中華
民族
的偉大複興而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屈辱的曆史不再
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