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哲按:
本期故事有兩位主人公,她們都是在北京工作的已婚女性,兩人都在和睦的原生家庭中長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唯一的差別在于,她們一個選擇不生孩子,一個生了孩子。
在「生不生孩子」這個話題上,我們知道,現實中有太多的外部壓力影響我們的選擇——傳統觀念、長輩壓力、經濟條件,乃至生理問題。
而我們之是以做出這期故事,是希望你盡可能地撇去外部因素的幹擾,還原一個理性的、對自己負責任的讨論。因為等到将來,一切外部壓力散去之後,隻有你自己能承擔當初的選擇。
-1-
@不愛拔牙
35 歲,學術出版行業,丁克,已婚八年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我結婚這麼多年都不生孩子。但坦白來說,于我個人而言,「不生孩子」根本就不算是我的一個立場,或者說抉擇。
是這樣的,當我們去深究一個人到底為什麼不生孩子時,潛意識裡其實預設了一個前提——在「正常」的人生裡,一個人是理所應當生孩子的,就好像「不生孩子」是這種正常人生的突變狀态一樣。
但是對我來說,這并不是什麼「正常」的突變狀态,而是原本便該如此。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在我的規劃中,我設想過自己要做什麼樣的工作,自己要尋找什麼樣的伴侶,但我從沒設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個母親。
對我來說,生活本該如此。
對我來說,生活原本就沒有孩子。
當然,如果我們一定要由果索因,分析分析我之是以不要孩子都有哪些考慮,也不是沒有分析的餘地。
首先,我不喜歡孩子。
我們都必須承認一件事:生孩子、養孩子都是會給人帶來無窮煩惱的事情。而如果你根本就不喜歡孩子,那就意味着你無法享受與他相處的過程,也無法獲得任何情感滿足,那麼,你遭受的煩惱究竟值不值得呢?
所有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喜歡孩子。但我之是以和孩子相處不來,并不是因為我有什麼跟熊孩子相處的可怕陰影,單純是性格使然。
我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大大小小的事,我都喜歡有所規劃,我不喜歡生活中出現無法把控的因素,也不喜歡和無法理性溝通的人相處。
很久以前,我的一個前男友問過我這件事,他說你和我在一起時,是很包容,甚至很有母性的,那為什麼你會如此抗拒成為一個母親?
我說,因為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是理性的,可溝通的,在這個前提下我不介意去包容你照顧你;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不講理的孩子,我恐怕就不知所措了。
這就要說到第二點了。很幸運,我先生在這個問題上和我看法一緻。
他是個理工男,我是在北大讀研的時候認識他的,畢業後就結了婚。在結婚前,他曾說,他不是立場鮮明地絕對不要孩子,而是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孩子。
我們現在結婚八年了,從來沒有為這件事煩心過。兩人平時工作都忙,相處的時間也隻有周末,那就逛逛街,做做飯,健健身,看看電影,差不多算是戀愛模式的無限延長。
我們兩邊的家長對這個狀态都沒什麼意見。有時候過年回老家,難免有親戚多嘴,拿我們不生孩子的問題說事兒,我媽媽還會理直氣壯地幫我怼回去。
說到我媽媽,我想到了關于我不生孩子的第三個考慮。
我媽媽是一個完美的母親,她對我有無限的包容和耐心。我很清楚,如果我真的要成為一個母親,我永遠不可能做到像他那樣,無條件地為一個孩子去付出。
相反,我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像我爸爸那樣的家長。我會像他一樣,對我的孩子有期待,有要求,會喜歡 Ta 能長成我期待的樣子。如若不能,我肯定沒有辦法掩飾我的失望。
其實在我二十出頭的時候,我媽媽也勸過我,說你可能将來到了生育年紀,就會想要孩子了。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的想法還是沒有變過,但媽媽還是依然支援我,隻是提醒我,既然自己選擇了,就不要後悔。
我知道她說的「不要後悔」是什麼意思,很多人也問過我,以及那些像我一樣選擇丁克的人:丁克到了晚年,會不會後悔?
對于這個問題,我的想法就像我媽媽教育我的那樣:既然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就不要後悔。既然我選擇了不要孩子,我選擇了在年輕時擁有更自在的生活,到了晚年,我就必須承擔起沒有人照顧的後果。
我沒想要長命百歲。如果有一天,我照顧不了自己了,我失去了生命品質,那就算了吧。
■ 插畫 | Heather Bradley
-2-
@樂樂媽媽
29歲,企業職員,已婚,女兒一歲零五個月
其實作在回想起來還蠻奇妙的,在我的記憶裡,我好像從沒想過自己将來可能不會結婚,可能不會生小孩。
甚至在我有男朋友之前,我就幻想過,我将來要生兩個孩子,讓他們從小可以打打鬧鬧,将來一起吐槽父母,老一點,再一起吐槽自己的孩子。
我是在 2016 年年初結的婚。那個時候,包括在談戀愛的時候,我跟我先生其實沒打算那麼快要小孩,畢竟雙方的工作都很忙。
但是,在那段時間,我身邊的好幾個朋友在懷孕後,都發生了沒有任何原因的「胎停」。他們都推斷,這可能跟現在環境不好,再加上工作壓力大有關。
這就讓我産生了恐慌感——萬一我現在不生小孩,把這個時間點錯過去了,将來生不了了怎麼辦?于是,我對生育的計劃就提前了,很快也就懷孕了。
其實在懷孕,包括這一年多來帶孩子的過程中,我有一個體會:「母愛」,或者說「母性」也許并不見得是女性自然而然的本能。
任何兩個人之間的感情都不是憑空發生的,母子也是一樣。女性往往是在養育孩子,并和 Ta 互動,為 Ta 付出的過程中,才愛上了她的孩子,才由此真正成為了一個母親。
在整個懷孕期間,我其實很少體會到人們在書裡描繪的那種「幸福滿溢」「一陣暖流」的感覺,包括生下孩子那幾天,其實也沒有。
我真正産生了那種感覺,是在孩子出生後一周,我調養好身體,第一次抱起她的時候。
沒當媽媽之前,我總覺得抱小孩是一件很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在那一刻,我才發現,抱起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是多麼奇妙的體驗。要知道,剛出生的嬰兒渾身上下是沒有力量去支撐的,你在抱她的時候,需要小心翼翼地托起她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但是又不能托得太緊。
有一次,我抱着他站在鏡子面前,看着鏡子裡一大一小兩張臉,我突然感受到了我們之間強烈的血緣關系。她笑起來像我,不笑像他爸。而在那一刻,她笑得很開心,嘴巴咧得大大的。我竟然很戲劇化地脫口而出:啊,你就是我的女兒啊!
其實這一年五個月來,養孩子帶來的煩心事挺多的。我工作又忙,基本上 95% 的空閑時間都被女兒占據了,幾乎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每一次,隻要出現像那樣的溫馨時刻,看到女兒哈哈笑,聽到女兒叫媽媽,下班回家看她向我跌跌撞撞地迎過來,我都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坦白說,在生孩子之前,我也常常會擔心,我會不會是一個有很多問題的母親。我擔心自己耐心不強,擔心自己脾氣差,但如今看來,我表現得似乎比自己預期得要好一點。
我發現我幾乎從來都不會對孩子生氣,不管發生什麼,我好像都不生氣。這讓我很吃驚,要知道,一直以來,如果一件事我需要對别人交代三遍以上,我是絕對會炸毛的。但在孩子面前,我竟然變的這麼平和,從來不會露出厭棄的表情,真是不可思議。
我對她的未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期待,隻希望她将來能上一所不錯的學校,出來做一個普通人。
還記得當初在醫院做産檢的時候,有一個心理課程,它會讓準媽媽們做一個心理沙盤,從一大堆的玩偶中選擇一些放在一起,用來表達你對未來孩子的期望。
我看到别的媽媽都選擇了别墅、海灘之類的,而我則選擇了一個櫻桃小丸子和一匹白馬。
我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将來是一個具備能讓自己快樂的能力的人。
--
今天的兩位講述者,無論是@不愛拔牙還是@樂樂媽媽,她們都是從自己角度出發,權衡利弊,做出了生孩子或不生孩子的選擇。
其實無論生孩子還是不生孩子,目的都是為了幸福地生活,隻要你做出選擇,并承擔這個選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