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心理學家說過: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實,還有一種“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會更加自信,更有力量,讓自己更容易獲得快樂與能量。

多少家庭,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十分講究實際的父母:

“小孩子過什麼生日!”

“這都是外國人的節日,你瞎湊什麼熱鬧!”

“出趟門而已,衣服鞋子随便穿吧!”

……

很多家庭過得不幸福,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太深,往往是因為對待生活的态度不認真。

比如,當孩子過生日時,父母從來不會慶祝,孩子就會以為自己是不被愛的。

當新年到來時,父母一切照常,不會用特别的儀式與孩子慶祝新年,孩子就不會期待過節。

當平淡的生活失去了儀式感,一切變得普普通通,讓人把日子過成了白開水。

中國孩子之是以缺乏儀式感,一是因為父母不好意思,二是因為父母不肯花心思。

然而讓孩子在沒有儀式感的生活中長大,孩子隻會按部就班地生活,失去蓬勃的朝氣與活力。

不熱愛生活的人,生活也不會熱愛他。

孩子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他能敏銳地發現生活中的不同,更會記住每一個特殊時刻。

儀式感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除了日複一日的學習外,他從此有了美好的願景。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是什麼?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是孩子的情感需要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維持良好親子關系的秘訣就是,在這個家裡能夠一代代有效地傳承家庭裡的“儀式感”。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對儀式感有着很深的誤解。有一種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能懂什麼,儀式感就是一種矯情。還有一種父母:孩子想要儀式感,就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

儀式感對孩子來說,它不是矯情,而是孩子的情感需要。儀式感也不是追求形式、華而不實的東西,評判儀式感最重要的标準是能否讓人感受到内心的富足。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

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曾有調查顯示:家庭傳統儀式帶給孩子的幸福感,遠勝于物質的滿足。它帶給孩子的是一種莊重的,用真誠的态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普通事,讓它們變得不一樣。

如何培養孩子的“儀式感”?父母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也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臨睡前的一句晚安。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會成為孩子最溫暖的體驗和最美好的記憶。

1、餐前儀式 。例如,整理餐桌和擺放餐具筷子,而且适當的表揚會讓孩子很樂意幫忙。這樣的話,孩子就會知道現在要吃飯,就會放下玩具。同時選擇孩子喜歡的動畫圖案,讓孩子自己選擇她的餐具,并且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告訴孩子這是你獨有的。這個儀式感不僅解決了孩子不喜歡吃飯的問題,還培養了孩子的自覺。

2、上學儀式 。當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可以假裝不明白地問孩子問題,讓孩子做一個小老師,教父母問題。這樣孩子在課堂上,會因為是父母的小老師的身份而更認真地聽老師講課。在孩子上學的時候,問問孩子學校裡的事情,比如他們最期待見到哪個孩子和哪個老師,這樣孩子們就可以滿懷期待地迎接即将到來的學校生活。

3、睡前儀式 。 每天晚上睡覺前,父母可以陪他們的孩子聽一首幫助孩子入睡的兒歌。父母的陪伴會讓孩子感到安心,也會給孩子安全感,讓親子關系更加和諧。當“睡前音樂”成為一種習慣時,孩子們也會産生強烈的自我暗示,而大人不會提醒他們,聽完音樂後,自覺地去睡覺了。

4:節日儀式。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傳統文化,培養孩子溫文儒雅的性格。不同的節日帶給孩子們不同的文化色彩,也讓孩子們眼界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

本文無價,請分享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