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林徽因,除了在詩歌上造詣頗深,更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她颠沛流離、輾轉各地保護古建築,才讓不少中華文明得以儲存。但建國以後,在北京古城牆的“拆留”問題上。盡管林徽因竭力反對,最終仍未能阻止,留下了一生的遺憾。

悠悠歲月見證者
1949年新中國成立,決定将首都定在北京。明清時期這裡一直是都城,八百年的歲月沉澱了城市獨有的氣質,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興衰更替,默默地陪伴着中華民族繁衍生息。
而北京的城牆,就像是這座城市的骨架。在科技并不發達的古代,城牆有着特别的含義:巍巍聳立是無言的保護。城牆的修建,則顯示了古代建築技術的精華。
現在的人很難想象,古人是如何憑借簡單的工具,建造出如此的龐然大物。但是到了新中國,這座舊時代建造的城牆,是否應該存在就成了争議。
郭沫若在參與北京建設規劃時,堅持要拆掉古城牆。他認為古城牆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标志,是君主專制時代下的産物。
新中國是全新的光明社會,應當一切革新,不能保有舊社會的遺留。更重要的是,古城牆的存在,會影響城市的發展,造成交通不便,留下的意義不大。
當時正處于新舊更替的混亂時期,人們剛剛擺脫舊社會的壓制,對新的光明的期待非同一般,是以對于這些問題極其敏感。
是以以郭沫若為首的學者們,一緻認為應該拆除。就在群情激昂之時,林徽因夫婦提出了不同的聲音:古城牆絕對不能拆。
為保留中華文明奔走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著名的建築學家,更是建國後的“建築元老”。在他們眼中,古城牆代表的是古代建築藝術之美,沒有一絲政治意義。林徽因認為:
北京的“每一類、每一座,都是過去勞動人民,血汗創造的優美果實。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些都回到了人民自己手裡,我們對它們寶貴萬分是理所當然。”
兩人為了能保留這寶貴的建築遺迹,給負責人寫了兩萬多字的文章,闡述保留古城牆的重要意義。甚至關于“影響交通一事”,林徽因還想了個折中的辦法:把古城牆設計成公園,梁思成還畫出了漂亮的示意圖。
1953年,在一次關于古城改造的座談會上,林徽因痛心疾首對所有人說:
“文物保護與新城市的建設肯定是存在沖突沖突的,可我們首先要考慮如何保護,如何解決沖突,而不是首先想到拆除。中國的建築在科學和美學上的價值都不比歐美的建築差,把它們保護下來,将來有錢了好好修整一下,給全體市民、全國人民及外國友人參觀欣賞該有多好,如果拆除了,一切都沒有了。”
但當時拆除古城牆,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援。林徽因多年颠沛流離,身體本就不好。當時已經是肺結核晚期,又為古城牆保留多方奔走,不僅能加劇了病情,最終也未能如願。
終難挽回成遺恨
古城牆終究是被拆了,林徽因傷心不已。因反對撂下狠話:
“你們把古董拆了,将來要後悔的,即使以後恢複,也隻是一個假古董!”
沒成想,多年後這句話竟全部應驗。
随着人們對曆史文化越來越重視,以及旅遊業的興起。許多人又想恢複古城牆,作為标志性建築。但如今的北京,已沒有合适的地區恢複。
而且重建立造的城牆,也不能還原當時的曆史底蘊,大家隻能深表遺憾。
古代建築是中國曆史的見證者,它的拆除就意味着,一座城市韻味的清除。林徽因夫婦,看過太多國外曆史名城被毀的例子,深知這樣做的後果。雖竭力阻止,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兩年後,林徽因在深深的遺憾中,悄然病逝。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金嶽霖在林徽因追悼會上,寫下這句挽聯,诠釋了林徽因的一生。
因其生前的卓越貢獻,死後被葬入八寶山革命公墓。她的墓碑上刻了六個大字:建築師林徽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