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10日,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中心公開釋出消息表示,中心通過手術,成功将一顆經過基因編輯的豬心髒移植到患者體内,在接受移植手術3天後,心髒工作表現正常,患者狀況良好。

接受這次基因編輯豬心髒移植手術的,是一位57歲的美國馬裡蘭州居民,他患有嚴重的心髒病,且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接受人體心髒移植或者安裝起搏器。是以他自願接受不同種生物的器官進行移植的實驗性療法,并獲得了美國FDA“同情使用”的手術許可。
手術于當地時間1月7日進行,并順利完成。馬裡蘭大學醫學中心的醫生經過三天的觀察表示,移植後的心髒産生了脈搏和壓力,且患者狀态良好。其認為,這次移植手術表明,轉基因動物的心髒可以在人體内發揮作用,而不會立即被排斥。
根據公開資訊,醫生這次為患者移植的豬心髒,來自經過基因編輯的豬供體。這個供體被編輯敲除了3段可能引發免疫排斥的基因和1段可能導緻心髒繼續生長的豬基因,并被插入了6段人類基因,以盡可能避免移植後的排異反應。
截至目前,馬裡蘭大學醫學中心沒有繼續更新患者的最新狀态。
為什麼是豬而不是靈長類?
早在1984年,就曾有一位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嬰兒接受了一顆來自狒狒的心髒移植。但依靠移植心髒存活了21天後,他還是不幸離世。
“理論上講,靈長類器官是比較适合人類移植的,但親緣關系太近,也會導緻病毒更易傳染等問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孫宏濤說,經過探索,科學家将目光聚焦在豬的身上。豬的心髒結構與人類心髒十分近似,同時出于科研成本考慮,狒狒、猩猩等靈長類繁育不易,而豬的飼養較為普遍,是以豬心一直被作為心髒外科手術的訓練材料。
繁育相對便捷、與人的器官結構相近、病毒感染危險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近年來,豬已經成為了人類器官移植供體的主要研究對象。其實在20多年前,孫宏濤還在攻讀研究所學生時,就有很多課題組以異種器官移植作為研究方向,但在不同種生物之間進行器官移植,往往在術後一兩天内就會發生嚴重的排異反應,“可以說異種器官移植的前期探索,幾乎都是以失敗告終”。
異體移植排異反應是關鍵
2017年,哈佛大學楊璐菡團隊成功克隆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轉錄病毒活性滅活豬。基因編輯技術的誕生,為科學家們推進異體器官移植提供了新思路。如果能夠找到豬基因中會引發排異反應、凝血失控、内源性病毒感染等基因,并全部予以敲除,将會有效推動器官移植領域的發展。
“器官移植技術其實已經非常成熟,瓶頸主要在于供體不足。”孫宏濤說,之是以科學家如此熱切地持續對異種器官移植開展研究,就是因為供體的缺口太大,每天都有病人因為等不到供體而去世。雖然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數量已經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但相比于龐大的患者人數,還是顯得力有不逮。
孫宏濤表示,如果經過基因編輯的異體器官移植技術真的能實作,将會為廣大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帶來福音。通常來說,異種器官移植的排異反應會來得快速而劇烈,目前患者術後72小時仍沒有發生嚴重排異反應,已經展現了技術進步。但由于患者還處于手術後的關鍵期,其本人也在服用防止排異反應的免疫抑制劑,最終的療效如何,仍需要進一步觀察。
(圖檔為馬裡蘭大學醫學中心官網)
(原标題:為何選豬心?專家解讀世界首例豬心人體移植手術)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 記者 劉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