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棱蓋兒各地叫法不同,安慶稱“開立波”,嶽西稱“色落坡”,桐城稱“腳辘坡子”,唐山稱“脖勒蓋兒”,客家話稱“膝頭”,天津稱“磕膝蓋”,北京稱“胳棱瓣兒”,四川稱“磕膝頭兒”,河南稱“不老蓋兒”,内蒙稱“鳳梨蓋”,山東稱“各拉敗子”等。
這麼多叫法,其實波棱蓋兒說的就是髌骨。
01
什麼是髌骨脫位?
要想了解髌骨脫位,就需要了解髌骨的解剖學特點:隻有一端(遠端)比較穩定,其他三個面(近端、左側、右側)都比較松。
在髌骨遠端附近有一個胫骨結節,上面有一根連到髌骨下端的髌韌帶,也叫髌腱,它連着髌骨起固定作用。
由于髌骨隻有遠端有髌腱,其他三個面近端、左側、右側都沒有相對比較結實的組織束縛,是以髌韌帶較為柔軟、活動範圍大。
同時髌骨、髌腱對于我們的膝關節很重要,它主要起到滑輪或者杠杆的作用,保證了我們能完成日常上下樓、跳躍、下蹲等動作。
由于髌骨的解剖弱點加上日常生活的使用頻繁及重要性,就導緻了它在運動中可能出現這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髌骨不穩定,即髌骨脫位。
02
髌骨脫位特點
髌骨脫位都是向外側脫位,沒有向内側脫位的情況。
因為髌骨内側的組織較軟,外側的組織比較緊繃。尤其是随着年齡的增加,肌肉會萎縮,髌骨的不穩定性會更加明顯。是以髌骨向外側脫出,就叫做髌骨脫位。
一般情況下髌骨有半脫位和完全脫位兩種情況,髌骨脫位後除了膝關節容易卡住摔倒,同時伴随嚴重的腫脹疼痛。
03
什麼人群會有這種情況?
髌骨脫位的病人通常年輕的女孩子較多,一般都在十幾歲、二十幾歲發病。
最明顯的特點是在膝關節半蹲位扭轉的時候出現髌骨向外側脫位。一般都會摔倒,然後特别疼痛,伴随着腫脹。通常就可以懷疑有髌骨脫位的可能性。
還有一部分人由于先天性髌骨外側組織特别強,内側組織特别弱,是以就會在很小的時候,大概三、四歲左右,孩子每彎一下腿,就出現髌骨向外側脫位。
這種情況更需要治療,否則的話會影響到孩子的發育,甚至每走一步都會摔倒。
04
髌骨脫位是先天性的嗎?
髌骨脫位的确和先天因素有顯著性的關系。經過醫學科學研究表明,髌骨脫位的人通常關節松弛度比較大(臨床上也叫做關節松弛)。由于關節、韌帶軟組織都比較松,很容易向外側脫出。
這個時候患者的病曆一般都是内側的韌帶撕裂,甚至完全性斷裂,而且幾乎無法自動愈合。
總的來說,大多數的髌骨脫位都和先天的因素有關系。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創傷性的,比如說被人家踢到髌骨或者跪地時髌骨受傷,這種情況也有,但相對比較少見。
05
髌骨向外脫位原因
髌骨脫位都是向外側脫位,沒有向内側脫位的情況。
因為髌骨内側的組織較軟,外側的組織比較緊繃。尤其是随着年齡的增加,肌肉會萎縮,髌骨的不穩定性會更加明顯。是以髌骨向外側脫出,就叫做髌骨脫位。
一般情況下髌骨有半脫位和完全脫位兩種情況,髌骨脫位後除了膝關節容易卡住摔倒,同時伴随嚴重的腫脹疼痛。
06
髌骨脫位如何治療?
髌骨脫位後,絕大多數人都需要手術治療。因為髌骨脫位會反複的發作,隻要複發過兩次到三次以上,再複發的機率接近100%。基本上都是要做手術才能治愈。
如果不手術會明顯影響到病人的正常活動,尤其是膝關節半蹲、扭轉時容易受傷。是以通常建議病人要做手術治療。但是如果對膝關節要求很低,例如平時隻做直線運動,沒有上下樓梯、下蹲等情況則問題不太大。
正是因為這種髌骨脫位會複發,而且有先天性内側組織薄弱的因素。是以一般建議手術做内側髌骨韌帶的重建。術後絕大多數的病人,99%以上不會再複發脫位了。
手術通常從自身取一根小韌帶,來替代斷裂的内側髌骨韌帶,這樣對于人體沒有什麼不良的影響,能夠得到最好的修複效果。而且這個手術有一部分是微創,病人的傷口很小,恢複更快。
同時也和大夫的選擇手術及技術有一定的關系。建議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生來做這個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