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刷牙,真要命!最新研究:口腔中的這些細菌,或會增加罹患心髒病的風險

通常來說,人們每天要刷2到3次牙。但總有人偷懶,比如早上刷了就漏了晚上那一次,長期下去自然會出現各種口腔問題,比如牙疼發炎等。

事實上,牙齒問題并非小事兒,其健康問題真不是大家想象得那麼簡單!俗話說得好: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牙齒健康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以往一項對16萬人、超過10年的長期随訪顯示,勤刷牙、定期洗牙與降低房顫和心衰風險有關。

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感染導緻牙龈疾病和口臭的細菌,可能會增加患心髒病的風險。該研究題為“Associations of genetic and infectious risk factor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發表在elife雜志。

不刷牙,真要命!最新研究:口腔中的這些細菌,或會增加罹患心髒病的風險

一、研究背景

冠心病(CHD)是最常見的心髒病類型,它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即在為心髒供血的動脈壁内形成的斑塊)。現有多項臨床研究确定了可預測未來心血管事件的發炎風險因素,比如:内皮功能障礙和内膜下膽固醇已被證明會引發發炎級聯反應,涉及活化的巨噬細胞并導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近150年前,人們發現傷寒杆菌的急性感染會導緻動脈壁發生硬化性改變。随後,有研究證明了其他幾種傳染性病原體與冠心病的關聯,包括細菌和病毒,例如幽門螺杆菌( H. pylori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和人類疱疹病毒。

盡管現有研究在了解冠心病發病機制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感染、發炎和遺傳因素對普通人群患冠心病風險的綜合影響以及總體情況仍不完整。本研究使用了來自 CoLaus|PsyCoLaus研究的資料,這是一項來自瑞士的、具有良好特征的縱向人群研究,以更全面地研究這些因素對冠心病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隊列

CoLaus|PsyCoLaus研究是一項基于人群的縱向研究,于 2003 年在洛桑發起;它主要研究心血管疾病(CVD)的生物學、環境和遺傳決定因素。該研究涉及6500多名歐洲血統的參與者,他們是從普通人群中随機招募的,代表了大約10%的洛桑市民樣本。在參與者中,47.5% 是男性,入組年齡在35至75歲之間。研究參與者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臨床和生物學資料提供了詳細的表型資訊。還從血液中提取了核脫氧核糖核酸 (DNA),用于全基因組基因分型資料。每5年,對參與者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進行後續訪談。完成了三項随訪,第四項随訪于2022年1月開始。

2. 心血管表型

研究人員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專家小組,收集并評估了在一生中報告過冠心病事件的參與者的醫療記錄。在研究期間,前瞻性地收集了有關參與者死因的資訊。

3. 心血管表型的 DNA 基因分型資料和 PRS 計算

BB2 GSK定制的Affymetrix Axiom Biobank陣列用于對來自5399名參與者的DNA樣本進行基因分型,其中約有800,000個單核苷酸多态性 (SNP)。在基因型歸集和品質控制程式之後,大約有900萬個SNP可用于分析。接着,研究人員根據常見SNP的風險影響,計算了每個研究參與者的CHD-PRS。

4. 冠心病風險評估

每個參與者的冠心病風險也使用最近的SCORE2和SCORE2-Older Persons (SCORE2-OP, for individuals >65 years age) 算法進行評估。這兩種算法将被稱為SCORE2。

SCORE2 是使用來自超過50個歐洲前瞻性研究和國家登記處的1300萬人的資料推導、校準和驗證以預測10年首次發作CVD的風險。為了開發此算法,研究者使用了競争性風險調整模型和年齡和性别特定模型,包括年齡、目前吸煙、收縮壓以及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LDL) 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 膽固醇。此外,研究者還根據特定國家的CVD死亡率定義了歐洲的四個風險區域。

5. 發炎生物标志物的檢測

抽取處于禁食狀态參與者的靜脈血樣(50 mL)。在細胞因子評估之前,血清血液樣本儲存在-80°C,然後用幹冰送到實驗室。應用流式技術檢測hs-CRP、IL-1β、IL-6和TNF-α的細胞因子水準。

6. 血清學分析

研究的病原體包括 15 種病毒(BKV、JCV、HPyV6、WUPyV、HSV-1、HSV-2、VZV、EBV、CMV、HHV-6A、HHV-6B、HHV-7、KSHV、PVB-19 和風疹病毒);六種細菌(C. diphteriae、C. tetani、C. trachomatis、F. nucleatum、H. pylori和S. gallolyticus);和一種寄生蟲(弓形蟲)。

7. 統計分析

在CoLaus|PsyCoLaus研究中,使用單變量和多變量Cox比例風險模型探讨了危險因素與冠心病發病率之間的關系。為了确定由人口結構引起的潛在混雜,研究人員還測試了前三個遺傳主要成分(PC1、PC2 和 PC3)與CHD的關聯。

三、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檢測了參與者對22種人類病原體的血清學狀況。不過,風疹、破傷風梭菌和白喉梭菌被排除在進一步分析之外,因為針對這些病原體的可檢測到的抗體很可能是由疫苗接種引起的。

不刷牙,真要命!最新研究:口腔中的這些細菌,或會增加罹患心髒病的風險

一旦調整了已知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結果,研究人員發現,抗具核梭杆菌的抗體(以前或現在感染過該細菌的迹象)與心血管事件風險略有增加有關。抗具核梭杆菌可能通過口腔中存在的細菌增加全身性發炎,或通過定居在動脈壁以及動脈壁内的斑塊來增加心血管風險。

四、總結

心血管疾病是由人口、環境和遺傳因素引起的多因素疾病,由持續或頻繁複發的感染引起的發炎或可促進其發展。在調整所有已确定的風險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冠心病的發生率與具核梭杆菌感染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此外研究者還證明,根據全基因組基因型計算的CVD個體多基因風險,代表了冠心病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該研究結果有助于更好地識别冠心病高危人群,為未來的抗感染預防試驗提供依據。

來源: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79742#s3

撰文:Catherin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