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特斯拉年銷近百萬,用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

日前,特斯拉公布2021年Q4以及2021全年的傳遞成績,遠超各路分析師預期。

2021特斯拉年銷近百萬,用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

雖然沒有達到100萬這個臨界值,但一個新的巨頭已然崛起。這是一個足夠讓傳統陣營心驚肉跳的資料,用的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這才是特斯拉最恐怖的地方。

下面來分析一下這個資料有多“頂”。

首先,這是在晶片大缺貨的情況之下取得的銷量。如果按照部分行業人士的說法,傳統品牌在供應鍊上較之特斯拉有天然優勢,那後者做到的将近百萬産銷量就是在打臉,也說明特斯拉的供應鍊建設更加先進。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晶片短缺車企選擇減産的大環境下,特斯拉仍能保持增長基于其靈活的應對政策。這無外乎于特斯拉從FSD3.0開始,就在自研晶片并和三星緊密合作投産,而同樣自研的12核Soc,則來自三星的德州Autin工廠生産。并且會通過切換使用更易獲得的晶片、重新編寫程式來比對晶片等方法應對短缺問題。而傳統車企則更多依靠硬體,相較特斯拉以軟體驅動的模式,則難以實作這種轉換。

2021特斯拉年銷近百萬,用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

其次,屢次的降價,已經讓現階段的特斯拉在消費者眼中出現了廉價的感覺,但實際上,特斯拉目前最便宜的車,即此前未漲價的标續Model 3,單價也在23萬以上,超過了“下沉”的BBA,比如奧迪A3、寶馬1系、奔馳A級等車型。

2021特斯拉年銷近百萬,用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

而且關鍵是,從特斯拉2021的财報來看,依然能保持高達30%的整車毛利率,其中車輛毛利率達到27%,這一點讓大部分傳統車企可望而不可及。此前傳統車企中毛利率控制最佳的豐田,回溯四個季度的毛利率為18.6%。

當然,由于業務模式的差異,特斯拉和傳統車企的毛利計算的口徑上存在某些不同。比如傳統車企豐田通過批發給經銷商銷售,特斯拉則是開辟了直銷模式,是以Top line比豐田要高一些,此外直銷也會有額外的房租和銷售人員的費用,這些都不必計入成本。但長期來看特斯拉在制造方面的效率不斷提升,毛利也會持續提升。

2021特斯拉年銷近百萬,用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

賣的又多,利潤又豐厚。從走量車型Model3釋出開始,不到四年的時間,特斯拉成就了年銷将近百萬的業績。而且若按上海工廠五萬的月銷輛來計算,特斯拉至少全球産銷量有超過60%來自于中國貢獻。

這對于本土的傳統車企來說,又是一個無形的壓力。因為特斯拉在中國這個基建狂魔的國度教所有本土品牌做人。在2年多的時間裡創造年産60萬的純電汽車工廠,中國沒有一個品牌能做到,哪怕算上合資,更不用說特斯拉還全部賣光了,甚至供不應求。

2021特斯拉年銷近百萬,用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

嘗到甜頭的特斯拉,還在積極推進上海超級工廠的擴産計劃,正在對上海超級工廠第二階段的産線優化項目進行了環評公示,将投入12億元,預計2022年4月份完工。

2021特斯拉年銷近百萬,用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

按網友們打趣的玩笑話來說,就是以為引進的是一條鲶魚,結果進來一條大白鲨。

而銷量上來之後,特别是達到百萬門檻之後,也會反哺特斯拉的其他方面。

比如規模化能夠進一步降低生産制造的成本,産品定價空間更加從容。

又如百萬年銷,意味着特斯拉作為輔助駕駛第一人的位置無可動搖。當然,這裡指的并不是特斯拉的純視覺算法有多前衛高妙。而是每年都有百萬輛汽車用來回收資料,這個資料量已經超過了所有競争對手之和,資料才是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有價無市的命脈。

2021特斯拉年銷近百萬,用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

隻不過長期擺爛的特斯拉的中國區,再加上一些法規限制,完整版FSD遲遲進不了中國,特斯拉中國區的輔助駕駛,已經落後特斯拉美國區兩年以上,使用者還要為軟體服務包過于昂貴的費用,大大降低了購買意願。而這也為國産新勢力品牌留下了追趕的空檔,有足夠的時間拉近與特斯拉重要技術節點的距離。

但如果特斯拉突然開竅,開始重視中國區的“智能體驗”,包括跟上美區自動駕駛版本,以及智能座艙的本土化改良了呢?國内那些标榜科技先鋒的新勢力玩家,恐怕又會迎來一次降維打擊。

更可怕的是,特斯拉經常負面纏身,目前還存在不少硬體品質問題待解決,但在絕對體量、多數車主口碑面前,負面聲量猶如蚍蜉撼樹,特斯拉的銷量從未刹車……如果換另外一個新能源企業,早就被幹趴下了。

去年最後一天,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特斯拉汽車(北京)召回1.97萬輛進口Model S、3.58萬輛進口Model 3;特斯拉(上海)召回14.42萬輛Model 3。前一天的12月30日,美國道路安全監管機構稱,由于後視攝像頭和前引擎蓋存在的可能增加安全風險的問題,特斯拉正在召回超過47.5萬輛Model 3和Model S。

思來想去,消費者對特斯拉的“包容度”如此之高,恐怕隻能用 “事實标準制定者”的優勢來解釋。

特斯拉憑一己之力定義了一輛先進的純電汽車應該擁有的智能化、長續航、高性能,這些對行業的指導性戰略優勢,為其建立了巨大的專屬特權和标簽。換句話說,消費者和行業人士往往對于追趕者更加苛刻,而對于“事實标準制定者”則更加有包容性。

特斯拉為世界貢獻了獨特的産品,如果沒有特斯拉,其他所有品牌都不知道純電車可以這樣設計,其他品牌也不知道汽車制造還能這樣優化制造流程,甚至爆産能。特斯拉已經深刻的改變了汽車行業。

2021特斯拉年銷近百萬,用的是傳統車企看不懂的方式?

而達者為師,國内的新能源車企和傳統車企,真的要沉下心來分析下自己的不足,多參考、吸收下别人的長處和優點了。

新的一年剛剛啟程,在筆者看來這預計仍将是特斯拉爆發的一年,德克薩斯和柏林超級工廠的相繼投産,産能将會大幅提升,年過百萬産量應該是輕輕松松的事情。

上海超級工廠釋放出的産能,還會優先供應給中國消費者,再加上新能源市場滲透率的逐漸提高,可想而知,2022年特斯拉國内的銷量按照現在的趨勢,極有可能會進一步增長。

如今,當我們評價特斯拉的潛力,很像當年蘋果的估值和增長曲線。而這還僅僅隻是個開始。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