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茅獎作者VS網文作家: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不是對立分離的關系

1月12日,在一場探讨網絡文學之于時代關聯的研讨會上,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與網絡作家愛潛水的烏賊面對面交流,雙方圍繞自身的創作經曆、創作與互動、創作與時代關聯、創作領域未來展望等多個層面話題展開深入探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楊早,閱文集團副總裁、總編輯楊晨,魯迅文學院研究員、評論家王祥,北京大學副教授、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叢治辰作為嘉賓共同參與了此次研讨會。

茅獎作者VS網文作家: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不是對立分離的關系

“文學照亮美好生活——2021探照燈年度書單釋出暨閱文名家系列研讨啟動會”1月12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活動中,徐則臣、愛潛水的烏賊、楊早等人圍繞網絡文學之于時代關聯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讨。

網絡文學是在重新為人類創造神話

在楊早看來,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不是近乎于對立甚至分離的關系,楊早表示,“文學就是一棵大樹,隻是不同的枝桠在上面生長出來,在我們這個時代得到不同的滋養,開出不同的花朵,但是花朵之間又有相似的地方和相通的地方。”

徐則臣說,自己在大學期間曾被一本書感動,這讓他覺得作家是一個很神奇的職業,也是以寫作至今。《耶路撒冷》是徐則臣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回到老家,與幾位兒時夥伴相遇,他們各自的人生境遇、理想追求和對往昔生活的回顧,寫出了一代人的生命和精神曆程。在很多人看來,《耶路撒冷》可能是徐則臣在為上世紀70年代的這撥人代言,但從他個人的角度來看,他從未想過要代言,“這麼多年,我在看、我在聽、我在想、我在想象、我在虛構,我就要把我所思所想,盡我所能做一個徹底清理,文學說到底是一個人的事,它的獨特性就在于我能涵蓋多少就涵蓋多少,我希望把所有的公衆資源轉化為個人的獨特資源,而不是說把我們個人的獨特資源一下子全變成公共的資源。”

茅獎作者VS網文作家: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不是對立分離的關系

《耶路撒冷》,徐則臣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3月版。

愛潛水的烏賊先後創作了《奧術神座》、《詭秘之主》、《長夜餘火》等作品,但實際上,他一開始的夢想是希望成為科學家,而不是作家,在閱讀了大量網絡作品之後,他産生了一種沖動——“我也想創作這樣一個東西,我也想把我腦海裡的東西寫出來,我也想表達我的想法。這個沖動随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強烈。”在他眼中,網絡文學是在網際網路浪潮的引領下應運而生的時代産物。“我覺得好的網絡文學作品一定是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我們必須從現實中汲取養分,在小說裡盡量還原一個栩栩如生的世界,讓讀者覺得就跟真的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這種現實感、真實感是非常重要的。”

在王祥看來,時代與文學之間存在着明顯的共通性。王祥認為,網絡作者很多是在創造神話。什麼叫神話?神話就是神靈的故事。神靈通過自我修養成長為神,并且過程中用自己的超自然力解決問題、達成人類願望,這就叫神話。那麼,隻有古代神話才叫神話嗎?在他看來,大衆文藝的共同工作就是重新為人類創造神話。從這一點來說,愛潛水的烏賊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在全世界神話想象資源的基礎之上逐漸建構自己的神話,建構了“烏賊神話”,而且這個“烏賊神話”有很多特點,和很多玄幻小說作家不一樣。他與很多網絡小說創作者不同,沒有陷入一味強調強大而忘記現代性的問題。相反,王祥認為,“烏賊神話”中的現代性表達很充分。

茅獎作者VS網文作家: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不是對立分離的關系

《詭秘之主》,愛潛水的烏賊 著。

作為網絡文學的資深見證者,楊晨發現,曾經的網絡文學主角大都是“苦大仇深”這一類型,而現在的主角,大都從小家境不錯,覺得社會是很美好的,“其實網絡文學創作就是反映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遷,當社會變好的時候,小說環境、小說背景也會變好,我認為網絡文學天然是最适合刻畫時代的寫作方式。”

想寫好當下的生活,

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就是回頭

作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人,在楊早看來,他們各自接受的文學傳統的滋養并不一樣。對此,愛潛水的烏賊和徐則臣從各自的經曆出發進行了回應。武俠小說作家是對愛潛水的烏賊影響最大的人,“一位是金庸老先生,還有一位是古龍。我這個年齡,國小剛好就是看武俠的時期。俠的精神、講述叙事的方式,以及承接中國的通俗文化、唐傳奇這些東西,對我的影響可能是最深的。”

而影響徐則臣最早的則是先鋒派,“先鋒派那撥人是從西方過來的一些經驗的繼承,是以我們繼承了他們,對西方現代小說的技巧,相對比較熟。接下來,進入中年開始關注現實,很多人開始接地氣,關注自身生活場域裡非常切實的物質和精神的問題。繼續往前走,現在個人的狀況,我覺得西方這塊,我已經接受了一部分,或者我還得繼續接受,而且接受起來整個途徑、路徑基本上沒有什麼障礙,反而欠缺的一塊是古典:中國傳統文學還有民間文學。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提一個問題——中國故事。”

在徐則臣看來,作為一名作家,想寫好當下的生活,想認識好當下的中國人。“那麼我覺得可能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就是回頭。”他認為,“這個回頭不是簡單的複古,也不是弄一個格律、弄一個章回體,我們從傳統文學叙事資源、民間叙事資源、文化資源裡去發現某些可以供我們處理當下生活的東西。”

在這裡,叢治辰從宏觀的角度點評了網絡文學發展至今,對整個文化産業的影響和推動。他表示:“中國作家用中國的思維方式去塑造的故事,我們寫的題材都承載着中國深深的烙印,網絡文學更多地去講故事以及世界的架構,世界的架構一定會有不自覺的對于現實的某種提煉。”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李永博

校對丨劉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