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迥異的幸福婚姻
張潔清,1912年出生于河北霸縣,1934年畢業于北平女子師範學院英語系,1936年入黨,1939年和彭真結婚。彭真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而張潔清則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兩個出身迥然不同的人卻相親相愛,走過幾十年。

為了不引起敵人的注意,張秀岩讓張潔清擔任交通員。而剛剛從北平女子師範學院畢業的張潔清,隻知道自己要送一份秘密檔案給身為高層上司幹部的“魏先生”。
那時30多歲的彭真,已經是一個有着豐富對敵鬥争經驗的職業革命家。每次送信時,張潔清與彭真很少說話,但她對這個長得瘦瘦高高、穿着一件大褂的“魏先生”印象很好,覺得他人很智慧。不久,彭真離開大義社,到了革命根據地延安,而張潔清繼續留在白區從事秘密工作。
1939年2月,黨組織送張潔清到晉察冀黨校學習。在這裡,張潔清竟遇到了幾年未見的“魏先生”。此時的“魏先生”已經改名為彭真,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書記和晉察冀分局書記,同時兼任晉察冀黨校校長,再一次的相逢讓彭真感到十分驚喜。彭真多次到黨校講課,很快便被張潔清特有的魅力深深吸引,并坦率地向她表露了自己的心思。
彭真的愛情表達,令年輕的張潔清有些猶豫,覺得自己與彭真年齡畢竟相差10歲。最終還是彭真一句普通卻分量極重的“愛情宣言”讓她下定了決心。
那一年的冬季,張潔清得了瘧疾,打擺子發高燒。彭真到黨校看望張潔清,看到她被疾病折磨,心疼地說:“搬到我這兒來,咱們結婚吧,讓我來照顧你。”
一句普普通通的話,卻充滿了深深愛意。正是這句質樸而實在的話,打動了姑娘的芳心。于是病中的張潔清做了新娘,躺在擔架上被擡進了洞房。1939年11月24日,張潔清與彭真結婚了。此後,張潔清以“擔架”當“花轎”的故事,成為當時晉察冀根據地人們的一段美談。
曆經磨難情不變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革在北京爆發了,剛剛走上正軌的新中國法制事業被毀于一旦,而親手建立了新中國法制基礎的彭真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受到批判被停止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職務,同時被撤銷了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和市長的職務,于1966年12月3日被正式監禁。
半年後,一直作為彭真秘書的張潔清也被關進了秦城監獄,一關就是7年。從此,夫妻之間就中斷了音信。他們正在北大上學的女兒被送到河南農場;大兒子被軟禁在農場;二兒子被送到離邊境僅200公裡的地方插隊勞動;小兒子被抓進北京市輔育院。
“四人幫”一夥想從張潔清身上打開突破口,将彭真定為“反革命”,他們讓她揭發彭真的“反革命罪行”。直至最後,“四人幫”一夥也沒有從她這裡撈到任何“口供”。
1975年5月,彭真、張潔清夫婦出獄後被流放到陝西商洛山中,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裡,兩條長凳支着一張木闆床,就是他們的家。兒子傅洋、女兒傅彥被允許去照顧他們。直到1978年12月28日離開商洛。這是張潔清與彭真第一次過上雖苦猶甜的普通家庭生活,也是彭真74年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脫離工作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
在張潔清心中,與丈夫在商洛久别重逢時那種幸福的感覺令人刻骨銘心。那一刻,彭真凝視着張潔清頭上的白發,說了一句:“你受苦了!”張潔清頓時熱淚盈眶。
1978年12月28日,張潔清與彭真被通知舉家返京。由于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麼,他們把破爛家具連破面缸都打包帶了回來。飛機到北京一停穩,隻見機下擁上來300多人,一位機場女服務員一聲問候:“彭市長,我們盼了您多少年,您終于回來了!”引發了在場的人哭聲一片。
不久,中共中央發出檔案,推倒一切強加在彭真頭上的不實之詞,彭真又重返政壇。
永别
1992年9月,彭真的病情突然加重,曾幾次出現病危。一天晚上,彭真突然感覺不行了,要跟大家告别。他先跟張潔清告别:“咱們兩人,我跟你很幸福。”這短短的一句話,是彭真想留給妻子最後的“愛的宣言”。所幸後來經過精心治療,彭真的身體又有所恢複。在床上躺了近一年半後,他又重新站起來走路了。
5年後,彭真再次病重。當死神威脅生命時,他以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坦蕩胸懷對親屬和從業人員說:“我這一生沒有遺憾,我們要愉快地告别。希望你們繼續奮鬥!”1997年4月26日,這是張潔清生命當中最為灰暗的一天,與她相伴幾十年的人生伴侶彭真離開了人世間。
如今,103歲的張潔清也駕鶴西去,作為戰友,作為妻子,她終于在另一個世界與丈夫團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