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亞玲一家 (農健、梁淑怡/圖)
生,還是不生?2021年,随着三孩生育政策落地,“要幾個孩子”成為每個小家庭都會面臨的抉擇。兩位母親——楊琦琦和徐亞玲在這一年裡作出了不同選擇,但理由卻彼此相似:最有利于孩子。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擇
文|南方周末記者 高伊琛 劉怡仙
南方周末實習生 張蔚婷
責任編輯|譚暢
一天忙活到晚上9點打烊,90後楊琦琦才有機會坐下來歇腳。她摘下圍裙,卸下口罩,露出臉頰的兩塊紅暈,眯眯眼笑了起來。
2021年7月,她和丈夫離開老家甘肅永登縣,到一百多公裡外的蘭州開了家面館。他們想踏實幹兩年,能把5歲的兒子、4歲的女兒都接過來,在蘭州接受更好的教育。做餐飲很辛苦,楊琦琦為了面食的口感,一天要揉十多斤面團,飯點要給顧客盛面端碗,從早上八點多幹到晚上九點多。
為了蘭州這家店,楊琦琦在2021年6月做了流産手術,放棄三孩。這個決定是小兩口作的,沒有告訴家裡長輩。楊琦琦說,一個孩子的到來要考慮到諸多因素:有沒有人幫忙照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能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等等,心裡糾結又難受。
而在距蘭州1500公裡的四川攀枝花市,33歲的徐亞玲則對二孩的到來充滿期待。她經曆了繁複的産檢,緊張每一項身體名額,小心翼翼地孕育這個孩子。2021年10月,她迎來健康的小寶。攀枝花是全國首個向二孩、三孩家庭發放育兒補貼金的城市,徐亞玲幸運地領取到每人每月500元的育兒補貼。
三孩生育政策在2021年落地。生不生,生幾個,是每個小家庭都會面臨的抉擇。兩位母親經過反複權衡,作出了她們認為最有利于孩子的選擇。
1
“不速之客”
楊琦琦一家 (農健、梁淑怡/圖)
楊琦琦的面館不太好找,藏身在一處菜市場内。門臉很小,兩米來寬。餐廳和後廚連在一塊,大小不過十幾平米。小鋪子裡緊湊地擺着五張桌子,隻賣面食,夫妻倆在櫃台後忙碌,近幾日生意很好,肥腸拌面尤其受歡迎。忙不過來,他們将父親從永登喊來幫忙。
丈夫學做菜已有七八年,手藝是有的,加上夫妻倆願意用新鮮的食材,店裡的鹵豬腳、豬皮、肥腸都很受歡迎,不少老顧客惦念。
楊琦琦丈夫原在永登開了一家面攤,做夜市,下午3點一直做到淩晨三四點。兩個地方的消費習慣不同,永登縣城裡的人一般三五個人聚在一塊,點上3斤肉上桌;蘭州的人講求經濟實惠,二三十元要能夠吃到面、肉、菜,搭配齊全。楊琦琦和丈夫耐心琢磨,不斷改良,才推出熱賣的肥腸拌面。
楊琦琦原來學平面設計,對餐飲一竅不通。但她什麼都願意學,先是自己設計菜單、招牌,裝修收拾。為了菜品好,開始學着自己和面、揉面,一開始一次隻能揉五斤,後來一點點增進,能揉十五斤。
疫情前,楊琦琦和丈夫計劃到蘭州創業,買房子落戶,把孩子接到蘭州上國小。2021年6月初,夫婦二人把永登的店轉讓了,打算按計劃行動,卻來了個“不速之客”——楊琦琦懷孕了。
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迎來三孩,楊琦琦頗為猶豫。婆婆自兩個孩子出生以後,一直在家幫忙,再增加一個,能顧得過來嗎?此外,孩子教育支出也很大,蘭州的幼稚園一學期費用七千多元,兩個孩子一年的學費就得三萬元。夫妻倆都得掙錢幹活,哪有時間停下來生孩子?
2
“想有個孩子陪着大寶成長”
在楊琦琦為生與不生糾結之時,徐亞玲已做好準備迎接第二個孩子。她在2020年曾懷過一個孩子,不幸在三個月時流産,此次再懷二胎更為緊張。
徐亞玲有個姐姐,從小關系很好。最記得的事是姐姐上大學時,父母總是在前一晚準備好給姐姐的學費生活費,姐姐又從中偷偷分出一些,給徐亞玲作零用錢。大學畢業後,徐亞玲留在攀枝花組建新的家庭,姐姐則回到老家廣元市。姐妹倆經常通電話,“我有什麼事都喜歡跟姐姐商量”。
幾年前,徐亞玲的母親生病,姐姐在家忙前忙後地照顧。這個時候,有兄弟姊妹的好處也顯現出來,彼此能互相支援。徐亞玲的丈夫則是獨生子,對熱鬧的大家庭很是羨慕,“我們一直想着有個孩子能陪着大寶成長”。
孕育一個孩子不容易。孕期四個月時,徐亞玲為孩子B超檢查出現的小問題憂心:小寶的左心室有一個零點幾的強回聲。
“到底什麼原因會造成他的左心室有強回聲?情況嚴不嚴重?”做無創DNA檢測的當晚,徐亞玲睡不着;出報告的頭天晚上,她徹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她趕到醫院,看到唐氏篩查的報告上寫的全是低風險,這才放下心來。
再懷二胎,徐亞玲時刻都覺得很焦慮。檢查時,她會緊盯着醫生的表情,生怕醫生皺一下眉頭。她在醫院工作,下班後會用科室的胎心監護儀檢查孩子的胎心。一隻手操作監護儀,另一隻手拿着手機錄音,“我就覺得從來沒有什麼聲音,比那個胎心(心跳聲)更好聽。”
3
成為母親以後
楊琦琦說自己以前想法天真,以為生孩子特别自然簡單——今年聽說誰和誰結婚了,過一兩年聽說他們有了孩子,都是很平常的事。“(孩子)可能生出來以後就跟我們一樣,每天按時吃飯,按時睡覺。”
真實的狀況是,剛出生的孩子作息不規律,晚上醒來四五回,醒來就要喂奶換尿布。熬夜是常有的事。兩個孩子稍微大一些,大的剛會走路,小的會爬,一個人一雙眼睛根本盯不過來。自女兒出生後,一直是婆婆幫着帶孩子。楊琦琦也有三年沒有工作。
兩個母親都希望給孩子高品質的教育與陪伴。
楊琦琦說,成為母親以後,她切實體會到把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的感受,比如奶粉要盡量買最好的,兩歲以後要喝有包裝的牛奶;外出一靠近水源,心裡就緊張他們的安全。“現在的娃娃不像我們那時候。我們那時候,就在鄉裡面待着,知道個啥?”
楊琦琦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她認為,現在的孩子僅從手機上就能接觸更廣闊的世界,家長無法像老一輩人那樣,替兒女們決定未來。她能做的是盡可能地提供機會,培養孩子自己的愛好,給予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
在永登做夜市的三年,楊琦琦一周都見不到孩子。夫妻倆回來的時候,孩子已經睡下;早晨孩子出門上幼稚園,他們還在睡覺;等孩子放學,他們又出門了。有一段時間,孩子們更熟悉奶奶,而不是媽媽。楊琦琦對此頗為愧疚。到蘭州後,店裡打了烊,是她和孩子的視訊時間。
這天,5歲的兒子從短視訊平台上,學會講故事《愛吹牛的小老鼠》。婆婆給他拍了視訊,發來給楊琦琦看。“他語言表達能力好,記憶力不錯”,楊琦琦邊看邊點評,她曾有意鍛煉孩子的這些能力。
徐亞玲也給7歲的兒子報了各種興趣班:語言藝術、珠心算、跆拳道、遊泳,最後堅持下來的隻有兩項。
休産假期間,徐亞玲堅持每天早上6點半起來,陪着大兒子早讀一小時。兩人一塊吃完早飯,徐亞玲送他到學校,再回來從婆婆手裡接過小兒子。
大兒子每天晚上需要到遊泳館訓練兩個小時。這些天,大寶遊泳的時候,徐亞玲都留在家裡照顧二寶,沒空去看他。大寶給她提要求,“媽媽,我希望你能來看着我”。
徐亞玲覺得時間緊,家裡也有許多事情,忙得不行。但她還是答應下來,“休完産假以後肯定沒什麼時間陪他”。徐亞玲一直在泳池邊看着,從孩子開始遊,到他遊完結束。“金錢什麼的都好解決,但是兩個人都是上班族,缺少對孩子的陪伴,是我們一直擔心的地方。”徐亞玲總是感慨,孩子長得很快,轉眼身高已有一米四。
4
“小家庭歡迎他,大家庭也歡迎他”
2021年7月28日,攀枝花召開新聞釋出會,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将實施《關于促進人力資源聚集的十六條政策措施》,生育補貼是其中一條:對按政策生育第二個及以上孩子的攀枝花戶籍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真金白銀解決孩子的“奶粉錢”。
新聞一出,許多朋友就把消息轉給徐亞玲。手續是丈夫去辦的,資料交過去,很快就辦好了。截至2021年10月31日,有5347人落戶攀枝花,392個家庭申報育兒補貼金,攀枝花人口自然增長率達2.62%。
甘肅張掖市臨澤縣于2021年9月釋出政策,對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給予生育津貼、育兒補貼,生育三孩家庭每年可領1萬元育兒補貼,直至孩子3歲。此外,當地還首次予以購房補貼,生育二孩、三孩的臨澤戶籍常住家庭在縣城購房,将獲得4萬元補助。
楊琦琦娘家在張掖,也聽說同學朋友生育領過補貼。但對她來說,生養三孩,有沒有人帶才是關鍵問題。生二孩後,楊琦琦的婆婆再也沒有外出打工,一直在家幫忙帶孩子。“生一個孩子不是你一個人的事,那是你一大家子的事。”楊琦琦總結。
徐亞玲是攀枝花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主管護士,丈夫在煉鐵廠工作,兩人都需要“倒夜班”。她說,如果家裡沒有人幫忙帶小孩,是“很大的問題,不敢要的”。
南方周末記者曾就三孩生育支援問題采訪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楊菊華,她認為生育支援應該具有全局性,需要看到它的各個方面:時間支援、經濟支援、服務支援、就業支援等。比如要鼓勵父母雙方休假,稅收上減免孩子的教育費用,3歲以下孩子的托育服務要進一步完善等等。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正式公布,作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重大決策。8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修改後的該法規定,國家采取财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援措施,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很快,二十多省份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延長産假,并新增父母雙方均可休的育兒假,育兒假天數在5-15天不等。
此次生二孩,徐亞玲稱獲得同僚許多幫助。孕期四個月後,她就無需再值夜班,生孩子後也能休150天産假。徐亞玲說,每個月500元對養育孩子而言确實不多,“但他們給我們補助,讓(我們)精神上覺得,(孩子的出生是)受人歡迎的,很開心的”。
他們計劃把屬于二寶的補貼金全部存起來,待他懂事後再告訴他:“我們小家庭歡迎他,大家庭(國家和社會)也特别歡迎他。”
其他人都在看:
2022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丨抉擇
2021年,我們正在穿越百年大變局的時代路口,步履艱難但目光堅定。從國家到個人,抉擇是橫亘一年的命題。我們看到,頂着疫情陰霾,中國商人冒險出行;面對滔天洪災,酒店店主打開了門;“雙減”變軌之下,新東方斷臂求生;“三孩”政策靴子落地,不同家庭做了生與不生的決定;14年分離之後,被拐兒子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童話大王”鄭淵潔選擇停刊,擘起反侵權大旗;專職媽媽走上了考公之路;“老旅遊人”當上了職業紅娘……
每一個抉擇都是對過往的告别,對新生的渴望。即便前途隻有一絲微光,即便泰山崩于眼前,也須咬緊牙關,奮力拼搏。每一個抉擇看似微小,但都是每一個個體對時代做出的堅強回應。
這一個個抉擇,構成了中國這一年的社會圖景。在巨變面前,于危局中開新局,于危機中育新機,于不确定中尋找确定。南方周末2022新年特刊便是從這裡出發,以“抉擇”為題,記錄這一年不應被遺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