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小孩兒,之是以叫小孩兒就因為他們愛玩貪玩,是以!抓住這一大特點,将計就計,你就陪他玩,直到他玩累了,然後……

古人雲:“欲取之,必先予之。”玩之前事先約定:(當然這是你的小計謀)平等地跟孩子談條件,說:“我陪着你玩兒,你也得幫我一件事兒……”,孩子指定能答應你。水到渠成之後把他的書本打開,指這上面的作業題:“這道題我不會,你幫我找出答案!”孩子很好奇,爸爸媽媽怎麼還不回來呢?好勝心一上來,他就上了你的圈套,好了,那就學習吧!培育一個孩子不容易,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遇到脾氣個性不同于常人的人,就不能按正常出牌。因材施教,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教子是一個藝術工程,需要學習别人的先進經驗,更需要自己用心探索。兩地相隔,如果我們是鄰居,我會征得你的同意,主動去陪你的孩子玩給你做個示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前提:要有耐心,耐心裡包括不急躁,不責備,不嫌棄,和孩子交朋友,平等對待他們。在和孩子共同玩耍娛樂中,他們從父母身上得到了親情的依賴。
他們才會順從你“言聽計從”,當父母便會從親子娛樂中進入孩子的思維頻道,由此産生共鳴的快樂,循序漸進慢慢養成愛學習的習慣,他們便得到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樣父母和孩子一家人都進入了平凡日子的幸福之中!
對強烈抵觸寫作業孩子的行為分析
像這種對寫作業持強烈抵觸情緒的孩子,一般心智發展都相對滞後,其行為表現很容易分辨出來,我歸納為以下幾方面:口語發展不是很好。孩子平時說話吐字不清,說話不完整,意思表達不準确,話很少,大人問孩子話時,孩子經常用點頭或搖頭,或者吱吱唔唔。了解能力不是很好。你給孩子說了半天話,孩子沒有明顯反應。你說一句話,讓孩子用自己的話描述大意,孩子說不出來。給孩子講題時,重複幾遍孩子都不懂,完全處于懵懵懂懂的狀态。
認知和分辨能力較差。除了喜歡玩兒,對閱讀、書寫、完成課外作業沒有絲毫興趣。若問孩子喜歡上學否,孩子隻會搖頭。這樣的孩子一般課上根本聽不進去,因為不聽也聽不懂課。視覺和聽覺專注力較差。孩子在課堂上聽課時,隻能保持三五分鐘的視覺和聽覺專注,而後便開始東張西望,手裡玩弄着東西,或者找同學說話。在家裡寫作業時,根本就坐不住,總是到處找玩兒的東西。
記憶力較差。孩子由于缺乏學習的興趣,視覺、聽覺和了解能力皆較弱,會讓孩子大腦無法記住東西,越是這樣,孩子越會對學習産生反感情緒。
對強烈抵觸寫作業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請家長務必要注意,這種心智發展滞後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去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如果你非要強迫孩子去寫作業,隻能越逼越适得其反。就相當于你認為在制造孩子厭學的情緒,是以,不應該從寫作業這件事着手。建議家長先從幼兒心理考慮培養政策。對于這種心智發展遲緩的孩子,對學習幾乎沒有目标,因為學習能力非常弱,自然無法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感,相反會因為書寫能力差而感覺寫字非常費力,時間稍長會手酸痛,更加反感書寫。
但是孩子卻對玩兒尤其感興趣,因為玩兒用不着像寫作業一樣難受。是以,家長需要考慮從玩兒着手,引導和培養孩子建立遵守遊戲規則意識,讓孩子在玩兒中學會建立心理秩序感。建議家長帶孩子去感覺統合系統的檢查。我并不是說孩子有心理問題,而是在那裡做感統檢查,看看孩子在這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如果有可以在那裡做相關訓練。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孩子在這方面出了問題,但是家長和學校老師都不知道原因。
找到原因,再進行相關訓練,可以減少孩子對學習的畏難情緒。同時還可以把相關診斷帶去學校交給老師,以便獲得老師允許,孩子可以不用寫或少寫一些作業。将書面作業變為口頭作業來做練習,減少孩子對書寫的畏難情緒。孩子既然強烈抵觸寫作業,說明孩子的書寫能力肯定有問題,為了讓孩子反感寫作業的情緒得以消減,家長可以把孩子書面作業變為口頭作業,讓孩子隻讀和說,或者孩子說,大人在黑闆或白闆上寫。
或者通過講童話故事來增強孩子參與的興趣,把作業題融入童話故事裡,家長可以即興發揮編故事呗,我經常會利用這種形式激發孩子參與的興趣。利用親子遊戲培養孩子視覺聽覺的專注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目标定位意識,才導緻孩子聽不進或聽不懂。是以,家長可以利用親子遊戲來引導孩子找到遊戲目标,再教孩子遊戲步驟,讓孩子在思維方面建立起條理化意識。
而互動則非常有助于鍛煉孩子視覺和聽覺的專注力。但這需要家長有耐心去參與,否則,你沒有辦法培養孩子專注力。當然,還可以結合識字遊戲,識讀遊戲來增加孩子識字量,增強孩子的了解能力。結合一日生活培養孩子的認知和分辨能力。孩子隻知道玩兒,這說明認知和分辨力也僅達到幼稚園小班或中班水準,是以,家長如果在孩子整個幼兒期忽略家庭教育的話,必然不知道結合一日生活很多場景或細節去引導孩子建立正确的認知和分辨。
而現在你就需要放下學業的過度關注,而把重點放在每天生活之中,從早到晚,孩子要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手把手教,引導孩子看,講給孩子聽,與孩子互動,不斷增強孩子的認知和記憶印象。要重視家庭規則建設,培養孩子遵規守矩的意識。看到孩子每天隻想着玩兒,其他什麼事都沒有參與的興趣,足以說明孩子從幼兒期一路走過來,完全處于自由散漫狀态。
而現在必須要加強家庭規則建設了,沒有規矩難成方圓的道理,家長應該非常清楚。這也是為孩子遵守學校紀律打基礎的關鍵點。為了增強孩子守規矩意識,可以結合孩子平時吃、喝、玩進行,通過條件限制或滿足,來讓孩子按照規則限制去做事,才能換來自己的需求。
對家長認知和心理的考驗
通過以上分析,我不知道家長是否能了解我所說的話,想改變孩子,家長必須要及時更新你的育兒觀念,甚至是重建你的觀念。因為觀念是行為的指導,如果家長總把問題推給孩子,認為所有的錯都是歸屬于孩子,那絕對是你們的無知和不負責。同時我也勸誡家長千萬别逼着孩子寫作業,孩子進入兒童期後,反抗心理會在逼近之下越來越強。你越想讓孩子完成作業任務,孩子越是反感。
以前種種逼迫性做法必須要徹底放下,結合我給你們的建議,通過慎重考慮,而後去實施。如果你們感覺自己真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我建議你們找心理咨詢機構,或者有經驗的托管老師來協助你們。但不管怎麼說,總得改變現狀,絕不能在這麼僵持下去。你每一天的僵持,都是對孩子的教育時機的錯失,不利于孩子基本認知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